岷江建坝渠 清水润千里

  中评社北京2月11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四川省通济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介于岷江与长丘山之间,是岷江中游著名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今通济堰已发展成具有灌溉、防洪和工业、生活及生态供水等多功能的大型灌排兼容工程,灌溉面积52万亩,惠及超百万人口。

  四川省通济堰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都江堰灌区范围内的第二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成都平原,岷江奔涌。从都江堰无坝引水,到通济堰有坝引水,两处世界遗产在岷江流域一上一下,都体现出我国自古以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

  站在通济堰渠首拦河坝上,向北望去,奔流的南河河水至此宁静;向南望去,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受此润泽。

  有坝引水,坝体如何修建

  通济堰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有坝引水工程,即设置拦河坝控制河道水流,抬高水位,保证引水的取水枢纽。有坝引水一般适用于河道流量能保证引水量要求,而水位低于设计引水位的情况。

  通济堰渠首的拦河坝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曾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之一。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周本川介绍,通济堰始建于西汉,经唐代重建,宋代扩修。宋代修复通济堰时,渠首已从无坝引水逐步发展为有坝引水。历史上,通济堰渠首坝体的修建经历了多次变化,主要有两种方法:笼石与砌石。

  笼石,即以竹笼内装填卵石构筑活动坝,其优点是当地盛产竹木、卵石,建造价格低廉,施工方便;另外,当洪水来临,可以冲走竹笼垒石的坝体,避免内涝。其缺点是不耐久,须每年定期维护。

  砌石,即构筑固定坝,优点是耐冲刷,但费用昂贵,可能还会影响行洪。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但笼石派的主张曾长期占据上风,这也为通济堰渠首成为我国历史上规模大、运用时间长的活动坝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为兼顾引水和防汛,人们修建了较低的固定拦河坝,但仍然经不起洪水长年冲刷,且引水量严重不足。随着灌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有渠首工程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005年建成的永久性拦河坝,结束了通济堰低坝引水的历史。

  大坝的修建形成了300万立方米的调蓄库容,保证了灌区52万亩农田稳产增收,结束了通济堰灌区时段缺水的历史,为灌区的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固的用水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