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成了村民“新宠”
永庆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2月5日元宵节,2023年浙江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省主场活动在这里上演。刚吃过晚饭的村民们早早赶来文化礼堂,逛集市、游灯会、庆元宵。
“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倒要试试竹篮到底能不能装住水。”提起自己编制的竹篮,海盐竹器具编制工艺人周阿菊向非遗馆门前的乡亲们展示,只见竹篮滴水不漏,几只小鱼在水中游得欢快。海盐竹器具编制技艺在2015年9月被列入第五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也是今年“我们的村晚”中的一大特色。
“这次表演的节目是《张灯结彩》,里面融入了很多海盐的非遗元素,像滚灯、塘工号子等,都是我们的拿手戏。”54岁的农村文化礼堂滚灯队队员杨海明说。在热闹的开场舞曲《张灯结彩》中,“我们的村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浙江各地的海边渔民、山区果农、务农村嫂、乡村致富带头人等数百人,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模仿秀、戏剧小品、杂技等节目,演绎着浓厚的“年味、乡土味、文化味”。
台上演得热火朝天,台下看得酣畅淋漓。来自德清县莫干山镇东沈村的创业青年用吉他弹唱《乡村合伙人》,道出年轻人的返乡创业经历;来自台州黄岩澄江街道桥头王村的村民用小品《橘子红了》讲述直播带货助农解决销售难题的故事;来自嘉兴南湖新丰镇竹林村的村民用非遗武术表演《船拳》,打出了农民的精气神儿……正如杭州萧山区渭水桥村文化礼堂的晚会主持人翁仁康所说:“‘我们的村晚’、我们的礼堂,我们农民自己说了算。”
近年来,从“建管用育融”着手,嘉兴市各级文化礼堂打造农村文化综合体,让农民真正成为文化礼堂的主人。“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灶头画,我十岁开始学,已经为好几千户人家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