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96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第296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6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8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九二共识”、香港回归25周年等议题的深入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聚焦“九二共识”,刊发了三篇文章。在《两岸“交流、共识”与两岸和平、发展》一文中,作者杨开煌(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表示,处于崛起历程的中国人,在解决“台湾问题”如今面对的形势是,内有“台独”盲目、不理性“仇中”,无底限地配合美国的挑衅;外有美国无休止、无原则的虚化“一中”。这是在百年变局中伴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国家“和平统一”政策必然要迎接的挑战。藉此两岸公开交流及两岸“同属一中”共识的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当前两岸关系的内外挑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这是坚持中国统一,促进民族复兴必要的功课。

  《“九二共识”的名实之辩、同异之争与体用》一文的作者王鹤亭(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
共管理学院教授)表示,“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在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的表述方式的不同,以及一个中国涵义上的分歧及其搁置或模糊,均不影响两岸所达成的实体性共识,不会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和事实。“九二共识”提供了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区域和平稳定现状的基础性架构,构筑了拓展两岸关系空间、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发展性平台。认同“九二共识”,台湾在两岸和平发展和统一协商过程中也会获得稳固的主体地位、议价能力与涉外活动空间。放弃“九二共识”,和平发展和完全统一进程将走向单边模式。

  《从辩证规律检视“九二共识”》一文作者张竞(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表示,两岸关系不睦,未来能否维系交流、发展建设性互动往来模式,端赖能否回到“九二共识”,以便作为双方互信基础。但是到底要如何来解读“九二共识”,其实各方亦有不同的见解。其实整个“九二共识”磋商谈判的来龙去脉相当清楚,两岸应该以诚相待、善意往来,避免刻意去挑动最敏感神经。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的三篇文章聚焦香港回归25周年专题。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试谈若干值得重视的问题》中,作者熊玠(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表示,20 多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回归后的香港特区,除了因为英国人埋下的政治地雷所引发不断的动乱与纷争以外,还有外来(有系统)的干预与搅浑。

  在《香港回归25周年:对“一国两制”的再思考》一文中,作者李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港澳研究所副所长)认为,“一国两制”蕴含的对国家治理模式的思考超越了意识形态,是基于事实与客观条件来解决一国或一个地区面临的重大的和平与发展问题。香港回归25 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然而,作为社会治理实践,过程难免有起伏波折。站在基本法规定的“五十年不变”的中间节点,回顾“一国两制”构想的初心,检视香港二十五年来实践的得失,把握回归后香港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不仅对香港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一国两制”理论的发展、相关制度体系的完善、台湾统一后的治理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评论》第296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在《“破”与“立”: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一文中,作者王平(中国评论通讯社副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表示,香港回归25 周年,在“由乱及治”已经确立的情况下,中央着手对“由治及兴”的关键领域如政府用人制度、宏观经济政策、利益固化藩篱进行“破”与“立”的方向性指导。这也标志着中央政府对香港从过往侧重于宏观国策的原则宣示,到对关键领域进行具体的方向性指导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对香港“由治及兴”将产生重大影响。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从大历史视角看朱立伦与中国国民党转型变化》和《当前中国国民党两岸政策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及效果评析》两篇文章。

  《从大历史视角看朱立伦与中国国民党转型变化》一文作者王建民(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表示,“亲美”确实是当今台湾社会一种普遍社会心理与现象,朱立伦也不例外。这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客观因素。就当下国民党主流看,从国民党世代交替变化看,国民党总体上是“亲美”的,未来可能还会持续延续“亲美”路线,只是内部存在差异,“亲美”的程度与表现会有所差异。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治主张差异在显着缩小,在“亲美抗中反共保台”等方面趋同或类同。所不同的是,国民党内部存在不同声音与力量,“反独”仍是共识,与民进党的“仇中”不同,国民党“反共不仇中”,而且主张两岸交流合作,与民进党强烈阻挠与管制两岸政策仍有所不同。

  《当前中国国民党两岸政策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及效果评析》一文作者温天鹏(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表示,当前中国国民党在两岸政策立场上呈现乱象丛生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国民党深受内外部结构性矛盾制约,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国民党发展陷入困境之中。作者在文章中试图探究当前国民党两岸政策出现摇摆不定的背后深层原因,进一步分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作者认为国民党应当坚持传统的价值理念,找准自身的历史定位,积极主动塑造民意而非被动迎合民意,继续深化“九二共识”论述,为其东山再起增加政治能量。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美国持对抗性对华政策的战略困境》一文。作者包承柯(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助理、教授)表示,自特朗普进入白宫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后,美国的外交政策陷入了多重自相矛盾的战略困境中。这一系列自相矛盾的战略困境的政策目标又在拜登总统掌权之后未加调整而全盘继承,充分显示出美国的战略目标出现了混乱,也反映出美国政治精英的战略思考的立意狭隘,只在乎美国的霸权利益,只要求其盟国和二流伙伴绑架在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中即可。要防止中美关系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就必须管控“台湾问题”,不能让它无序发展。“台湾问题”是美国干涉中国核心利益的重要棋子,也是美国政府的沉重政治负担,这个棋子使用不好会损害美国的自身利益。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文明竞争与“新型礼治秩序”的构建》一文,作者薛力(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表示,世界正在进入文明竞争的长时段,崛起中的中国必然会有自己的世界秩序主张,结合中国的文明特征,构建“新型礼治秩序”是中国外交方略的合适选项。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衔接之路》一文,作者刘向东(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研究生)、冯泽华(广东工业大学广州数据法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表示,因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差异而无法实现常态化通关,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长期阻隔。尽快推进两地防疫政策衔接,化“就地抗疫”为“联合抗疫”,是恢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内地与香港在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救治方式以及防疫“双码”等维度存在显着不同,防疫政策的内在张力使得两地接轨“通关”遥遥无期,加剧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离心效应,更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程。基于此,两地应当凝聚疫情防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基本共识,以此作为调适防疫政策的价值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形塑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衔接的法治进路。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试析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现象》一文,作者齐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表示,20 世纪80 年代末,台湾地区在国民党当局领导下基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因受岛内外局势压力影响,台湾当局结束了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令,党禁、报禁随之开放,民主改革得以开展,威权体制开始向民主体制过渡,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由此开启。但是,在这一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民粹主义成为台湾民主政治中突出的政治现象。本文拟探究民粹主义的内涵及其在台湾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民粹主义与民主主义二者关系,进而探析台湾民粹主义的缘起及其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以期理解台湾民主化进程以及台湾民粹主义的实质。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美台军事合作新重点:后备战力》一文,作者曾晓栩(厦门市台湾学会秘书长)表示,美国政府《2022 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新增加了加强美国国民警卫队与台湾地区合作内容,以提升台湾地区自我防卫能力为由,明确要求美国国防部长在2022 年2 月15 日之前提交提升美国国民警卫队与台湾合作的报告。这意味着后备战力将成为美台军事合作的新重点。美国加大对台的军事合作是为了增加台自身防卫能力以减少美国身陷其中,既达到牵制、制衡中国的目的,又用台湾地区的军事资源为美国对中国大陆战略竞争服务。台湾地区更多的平民百姓将被捆绑在一起为美国利益效劳,台湾地区被当作棋子和过河小卒子的角色和命运更加变本加厉。美国深度插手台湾地区防务,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国家主权、破坏台海和平,在新一年里台海局势将进一步复杂严峻,与民进党谋“独”挑衅及外部势力插手干预的斗争将更尖锐、更激烈。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发了何亮亮(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的《俄罗斯是什么样的国家?》一文。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2年8月号,总第296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国评论》第296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6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8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九二共识”、香港回归25周年等议题的深入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聚焦“九二共识”,刊发了三篇文章。在《两岸“交流、共识”与两岸和平、发展》一文中,作者杨开煌(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表示,处于崛起历程的中国人,在解决“台湾问题”如今面对的形势是,内有“台独”盲目、不理性“仇中”,无底限地配合美国的挑衅;外有美国无休止、无原则的虚化“一中”。这是在百年变局中伴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国家“和平统一”政策必然要迎接的挑战。藉此两岸公开交流及两岸“同属一中”共识的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当前两岸关系的内外挑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这是坚持中国统一,促进民族复兴必要的功课。

  《“九二共识”的名实之辩、同异之争与体用》一文的作者王鹤亭(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
共管理学院教授)表示,“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在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的表述方式的不同,以及一个中国涵义上的分歧及其搁置或模糊,均不影响两岸所达成的实体性共识,不会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和事实。“九二共识”提供了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区域和平稳定现状的基础性架构,构筑了拓展两岸关系空间、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发展性平台。认同“九二共识”,台湾在两岸和平发展和统一协商过程中也会获得稳固的主体地位、议价能力与涉外活动空间。放弃“九二共识”,和平发展和完全统一进程将走向单边模式。

  《从辩证规律检视“九二共识”》一文作者张竞(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表示,两岸关系不睦,未来能否维系交流、发展建设性互动往来模式,端赖能否回到“九二共识”,以便作为双方互信基础。但是到底要如何来解读“九二共识”,其实各方亦有不同的见解。其实整个“九二共识”磋商谈判的来龙去脉相当清楚,两岸应该以诚相待、善意往来,避免刻意去挑动最敏感神经。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的三篇文章聚焦香港回归25周年专题。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试谈若干值得重视的问题》中,作者熊玠(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表示,20 多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回归后的香港特区,除了因为英国人埋下的政治地雷所引发不断的动乱与纷争以外,还有外来(有系统)的干预与搅浑。

  在《香港回归25周年:对“一国两制”的再思考》一文中,作者李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港澳研究所副所长)认为,“一国两制”蕴含的对国家治理模式的思考超越了意识形态,是基于事实与客观条件来解决一国或一个地区面临的重大的和平与发展问题。香港回归25 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然而,作为社会治理实践,过程难免有起伏波折。站在基本法规定的“五十年不变”的中间节点,回顾“一国两制”构想的初心,检视香港二十五年来实践的得失,把握回归后香港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不仅对香港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一国两制”理论的发展、相关制度体系的完善、台湾统一后的治理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