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印太战略使印太安全局势更加复杂化

  中评社香港11月27日电(评论员 胡志勇)拜登政府摈弃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积极重塑与盟国的关系,重返多边主义,重新审视对华战略的总体布局。中美关系结束了特朗普后期的急剧下滑局面,目前处于“止跌但没有回升”的局面。

  拜登政府认可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原则与立场,即把中国视为美国最有威胁的战略竞争对手,但是采取了一套不同竞争策略与政策。拜登政府对华策略手段呈现出温和、理性、软硬兼施的特点。与特朗普的全方位遏制和“极限施压”做法不同,拜登政府对华政策采取了更务实的“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必须对抗时对抗”的策略。“竞争、合作+对抗”的组合是拜登政府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工具,也成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将贯穿拜登对华政策始终。

  拜登政府积极通过联盟战略对中国展开全面施压。从特朗普政府弱化美国同盟关系、破坏美国价值观的“战略赤字”中走出来,是拜登政府外交的首要任务。美国新政府已经把重塑美国形象和重整美国实力作为战略优先项目,试图在实力地位的基础上与中国展开竞争。美国的盟友体系被特朗普极大削弱,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需要重新联合盟友与伙伴,共同抗衡中国。中国成为美国加强同盟和伙伴关系凝聚力的靶子和工具。拜登政府加紧实施针对中国的“联盟战略”,拉拢更多盟友,建立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施压中国。印太地区就是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最集中的体现。拜登上台执政以来,加紧推进“印太战略”,积极在印太地区设点布局,使印太地区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美国“印太战略”发展新趋势不仅影响着印太地区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经济发展等各项议题,而且促成了相关国家的政策变化,正从各方面对中国国际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美国“印太战略”严重损害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特别是对中国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了对冲影响,提高了中国与沿途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成本。

  其次,美国积极利用“印太战略”,在印太地区不断指责和污名化中国发展模式,特别是美国政府一些官员、智库和某些媒体加强了针对中国污名化的活动,指责中国正在区域性地挑战美国,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严重干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途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政治互信,所散布的对华负面资讯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忧,降低了对华政治认知,削弱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政治互信,进一步降低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度,使“一带一路”沿途沿线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犹豫不决,阻滞了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与深入发展,从而限制了这些国家与中国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与中国合作国家的同时,也削弱了中国与沿途沿线国家合作的动力,稀释和抵消了相关国家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的需求,降低了他们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

  而且,美国对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渐趋不满,强力推进“印太战略”,南海议题成为指责中国的一个重要工具,美国不仅在行动上高频次地来南海地区巡航、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多次煽动、挑拨新的纷争;在亚太地区布局上,美国积极利用“四方安全对话”“澳英美联盟”和“五眼联盟”强化盟国之间的合作,遏制中国崛起。“四方安全对话”更被美国视为印太布局的重要一环,煽动集团对抗,联合遏制中国,给地区乃至全球国际政治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美国试图将“四方安全对话”作为其维持在印太地区战略优势的重要抓手,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的建立破坏地区稳定,对美国作为盟友的可信度造成实质性打击。美国积极与日本和澳大利亚一道推行“蓝点网路”计划,通过制定印太基础设施行业标准,进一步对冲、抵消中国“一带一路”影响力;美国利用四国联盟和美英澳三边协议,积极强化地缘政治与战略竞争,对东南亚和平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加剧了地区风险和不稳定性。另外,美国还通过主导产业链重组等活动,挤压中国在“一带一路”沿途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空间。

  美国对印太地区的介入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利用东盟加快构建一种有利于美国的地区安全秩序,与日本、澳大利亚加强安全合作,对冲中国的影响。在安全领域刺激了中国周边军备竞赛,增添了周边地区不安全因素。   美国密集在南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凸显了美国与北约盟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协调进一步增强,美军在南海地区以中国为假想敌、甚至以战争准备为目标的联合军事演习频率与力度前所未有,为冷战结束以来罕见。美军行径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和安全,破坏了南海地区和平稳定,无形中增加了中国的应对压力。

  美国组建排他性的小范围机构及在冷战逻辑和遏制政策下创建的军事集团严重破坏亚太的确秩序,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美国新政府联合周边国家围堵中国,打压中国军事发展,阻碍中国新一轮发展,破坏中国发展环境,加剧了台海危机,使两岸信任互疑上升。

  但在中国军事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情况下,美国很难重获九十年代压倒性的优势。美国积极推动地区军事同盟多边化,将对中国形成巨大的战略压力。

  中国应对美国新政府同盟强化政策,保持高度警惕。中美之间爆发全面战争可能性不大,但激烈对抗将日趋上升,有可能发生局部摩擦、冲突甚至局部性战争,但中国无意投入全面军事对抗,中美之间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双边危机管控机制,重新建立新的联合框架,系统性确立未来战略竞争的行为边界,重建双边对话机制,并设置多轨危机管控与治理机制,明确双方的“红线”与各自的“底线”界限,努力使中美之间的对抗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以降低冲突的风险,从而确保双方的长期战略稳定性。

  随着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不断上升,中美两国之间的对抗性紧张关系有可能再次重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十年中美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中美两国未来走向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中美之间缺乏互信,但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方面,中美也有共同利益。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如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非法移民、打击国际犯罪、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等很多全球性问题已经日益主导国际议程,这些问题可能成为国际政治议程中的优先事项,并需要通过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加以解决,为中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与需求,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中美两国应积极构建战略共识,包括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超越意识形态更多聚焦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领导人应从全球高度看待双方的关系,客观理性公正地看待彼此发展,减少战略误判,求同存异,务实合作。

  中国必须直面美国发起的竞争挑战,中国无意与美国进行“战略竞争”,但中国并不回避中美在军事、科技、经贸等不同领域存在的竞争,积极发展壮大自己,不断发展与各国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积极预防潜在的军事危机、防止核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努力使这种竞争保持一种良性化的合作态势,为印太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各自应有的历史性贡献。   中评社香港11月27日电(评论员 胡志勇)拜登政府摈弃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积极重塑与盟国的关系,重返多边主义,重新审视对华战略的总体布局。中美关系结束了特朗普后期的急剧下滑局面,目前处于“止跌但没有回升”的局面。

  拜登政府认可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原则与立场,即把中国视为美国最有威胁的战略竞争对手,但是采取了一套不同竞争策略与政策。拜登政府对华策略手段呈现出温和、理性、软硬兼施的特点。与特朗普的全方位遏制和“极限施压”做法不同,拜登政府对华政策采取了更务实的“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必须对抗时对抗”的策略。“竞争、合作+对抗”的组合是拜登政府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工具,也成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将贯穿拜登对华政策始终。

  拜登政府积极通过联盟战略对中国展开全面施压。从特朗普政府弱化美国同盟关系、破坏美国价值观的“战略赤字”中走出来,是拜登政府外交的首要任务。美国新政府已经把重塑美国形象和重整美国实力作为战略优先项目,试图在实力地位的基础上与中国展开竞争。美国的盟友体系被特朗普极大削弱,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需要重新联合盟友与伙伴,共同抗衡中国。中国成为美国加强同盟和伙伴关系凝聚力的靶子和工具。拜登政府加紧实施针对中国的“联盟战略”,拉拢更多盟友,建立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施压中国。印太地区就是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最集中的体现。拜登上台执政以来,加紧推进“印太战略”,积极在印太地区设点布局,使印太地区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美国“印太战略”发展新趋势不仅影响着印太地区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经济发展等各项议题,而且促成了相关国家的政策变化,正从各方面对中国国际环境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