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港举行
中评社香港8月1日电(中评报导组)7月28日,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中评社香港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论坛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结合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内容,多位香港各界青年菁英代表共同探讨了香港由治及兴过程中的青年使命与作为,为香港实现由治及兴积极建言献策并达成了“壬寅夏香港青年共识”。
此次青年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智库研究员林艳主持。与会者包括:全国青联副主席、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副局长梁宏正,全国青联常委、菁英会永远荣誉主席庄家彬,全国青联委员、菁英会主席凌俊杰,全国青联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全国青联委员、香港研究协会研究总监苏畅,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智库研究员林艳在开场白中指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特别莅临香港视察,在7月1日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明,当前香港正处在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习主席特别强调“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这深刻揭示了青年之于香港的重要性。从习主席的殷切嘱托中,我们深感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已经落到这一代香港青年的肩上,香港未来的发展离不开香港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因此,在新阶段的新起点上,我们一起共同探讨香港青年的使命与作为,有着非常特殊的重要意义。
林艳表示,今天来出席我们论坛的朋友们,有青年团体的青年领袖,有长期关心和研究香港问题的青年研究员,也有爱国爱港团体的青年骨干,大家虽然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但都是各个方面的优秀青年代表和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相信大家对香港青年应该如何在由治及兴过程中承担使命、贡献力量,对“一国两制”与青年发展机遇,香港如何实现由治及兴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们非常期待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分享各自的精彩观点,也非常期待大家深入交流,共同寻求论坛的集体共识。
全国青联副主席、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副局长梁宏正出席论坛并致辞表示,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大会上特别提到了对青年的关心和关爱。同时,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也提到特区政府在未来会更加关注青年发展,制定青年政策及长远的青年发展蓝图。而社会上也一直有不同的有心有力的民间团体积极为青年制造不同机会、举办各类活动,助力青年发展。可以预见,在中央政府、特区政府,以及香港社会各界都热切关心、关注青年发展的氛围之下,未来青年的发展将充满机遇、大放光彩。
梁宏正首先谈及了关于什么是青年使命的看法,他表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每一位青年人密切相关。香港青年是中国青年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我们每一位香港青年也必然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位香港青年的参与。多年来,香港青年面对着很多不同的压力。在由治及兴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香港青年的未来发展,因为青年的发展关乎到香港未来的发展。香港青年也需要时间,慢慢地、逐步地去理解青年的使命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可以怎样做。
关于香港青年如何“肩负使命,面向未来”,梁宏正分享了从习主席重要讲话中得到的三点启示:一是要全面认识国家与世界的发展大势。祗有瞭解大局的趋势,青年才可能更好地去计划未来的方向、更好的装备自己。二是要好好认识“一国两制”为香港带来的好处,以及需要认识香港的独特优势。祗要我们未来继续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角色,加上我们更加积极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香港青年将会有更加多的平台去发挥自己所长,更加多的跑道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三是要更好的认识自己。虽然香港青年面对着种种压力和困难,但与二十年前相比,现今社会上给香港青年提供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多。希望青年朋友们可以好好把握,并发掘自己未来有兴趣发展的领域。他表示,相信祗要做到以上三点,大家能够逐渐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做到贡献国家、贡献香港社会。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以“浅谈香港由治及兴阶段青年国际观的塑造”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她首先提到,中国国际观、世界观的理论创新在不断实践、不断精进,但可惜的是,这个发展在香港知者不多,香港青年对此更是缺乏认识。因此,香港青年首先需要系统瞭解中国的国际观和世界观,准确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香港进入由治及兴关键阶段时,青年们需要补强的必修课。她也指出,香港青年应对国际事务有清晰的自身立场,不要被西方舆论带跑带偏。在后真相主义盛行的时代,不可低估假像和民粹主义误导、带偏青年认知的可怕威力。但越是这样,香港青年们则越应该去瞭解真相,全面深入学习与掌握中国的国际观、世界观,正本清源。祗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自信、有能力应对西方关于香港、关于中国的抹黑,才能团结起来真正维护香港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郭至君也说,香港青年要在中国的新时代定位中找到香港新优势,成为推动新时代香港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中国实践“一国两制”的一个城市,香港既有独具一格的国际特色,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整体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香港青年应该看到,在国际大循环方面,香港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也能从此寻找到非常多的机会。最后,她建议,香港青年要有意培养自己更多的“大中国”观念,提升看问题的高度和远度,能在处理问题以及给自己的人生做规划时具备更成熟的国际观和世界观,真正为香港的发展贡献良策。
全国青联常委、香港菁英会永远荣誉主席庄家彬表示,青年人,从来都是历史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没有战争的煎熬、不用经历各种动荡与不安,我们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还有祖国给予的舞台、机遇、支持。我们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更好的发展呢?
结合习近平主席在七一庆祝大会以及早前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庄家彬认为,青年人有五个榜样要做好: 第一,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青年人;第二,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青年人;第三,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青年人;第四,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青年人;第五,要做向上向善、严守纪律的青年人。
庄家彬说,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青年人的成长路上,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而在推动青年工作的时候,也要从这些规律出发,在青年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苦恼时,施以援手。同时,也推动特区政府将制定整体青年政策和青年发展蓝图,为青年健康成长和多元发展设定不同政策目标,协力帮助青年向上流,希望培育出爱国爱港、具备国际视野、专业技能,积极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认为,习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提出“四点希望”,这是中央领导人对香港发展的重要期许,也是中央对香港全面管治权的体现,理应成为特区政府施政、立法机关问政、社会各界论政的总纲。他表示,习主席在讲话中两次提及香港住房问题,包括“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以及“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需要引起香港全社会高度重视。
束沐认为,破解香港住房问题具有政治性、急迫性,但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全面把握香港住房问题的特殊性,需辩证地认识到“阶层向上流动”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表示,房屋政策要坚持“帮托底”和“助上车”两手抓,决不能陷入“福利主义”误区,通过一味扩张公营房屋来表面化理解和解决住房问题,不仅令政府承担巨额建设与维护开支,也变相形成“贫民窟”和“懒人阶层”,反而加剧社会问题、埋下动乱隐患。
回顾了香港地产经济体系、公营房屋制度的沿革与特色之后,束沐指出,香港拥有积极稳妥推进住房问题解决的制度优势,应充分发挥。他认为,要以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香港青年“四业观”为指导,调动公私各方面积极性,创新青年置业制度,打通青年向上流动的良性循环,并具体介绍了“本地青年居屋计划”、“外来青年人才筑巢计划”、“青年众创空间计划”和“港青湾区安居计划”四大建议。
全国青联委员、香港菁英会主席凌俊杰表示,身为青年工作者,自己对习主席的讲话深有体会,备受鼓舞,期望未来能通过青年团体的组织和推动,让香港更多青年能够加深认识国家,勇担青年使命,把握国家发展机遇。他也期望,未来可以联同志同道合的青年及组织,向特区政府就青年工作进言献策;同时,把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专业领域、以至是不同种族的青年人组织起来,共同投入参与香港未来发展。
凌俊杰表示,自己身为全国青联委员及香港菁英会主席,要努力推进更多青年活动与工作,提升青年对国家以及香港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他指出,香港青年必然是未来爱国爱港力量的中流砥柱,所以香港青年一定要自觉负上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香港的青年们更要利用香港的独特优势,把握时机,在国家发展的快车道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凌俊杰表示,菁英会会继续搭建好祖国与国际市场的沟通桥梁,构建两地青年发声圆梦的广阔舞台。他介绍道,下一步青年工作重点会围绕4个范畴重点展开:一是加大青年骨干培育、二是助力基层困弱青年、三是推动青年培训实习就业、四是促进青年内地学习交流。努力做到:见专案、见活动、见人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努力发挥自身青年工作方面的独特优势,利用好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全力推动各阶层青年向上流动,提升本港青年在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全国青联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表示,香港青年在香港由治及兴的过程中要坚决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坚决支持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坚决抵制“港独”声音发酵、做一名坚定爱国者。他也希望,香港青年要努力发掘自身潜能、培养正面及积极的人生观、将正能量散发出去、提升对社会及政治事务的意识及参与度,积极发表意见及向政府提出建议、成为建设社会的参与者及捍卫者。
吴学明表示,“全球最大发展机遇在中国,香港发展最大机遇在内地”,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和香港青年带来无限机遇,香港青年要把握国家给予的红利,努力实践自我,促进湾区发展。香港青年要牢牢把握住国家给予的“大礼包”,多留意国家公布的政策、规划和方案,如前海、横琴、南沙这些方案中为香港青年投入大湾区建设所提供的高度扶持及优惠措施,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吴学明希望,新一届行政长官可以带领新一届政府制定尽快一份包含短期、中期和长远的青年发展蓝图。加强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及国家安全教育,为民间青年团体提供更多资助,开展三地青年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和国情班,加深他们对香港和国家发展的认识,以进一步提升香港青少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归属感。另外,他也建议,政府可以和各大专院校研究开设更多专业对口课程的可能性,为不同志向的青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培训和个人发展机会,以增加香港青年的整体竞争力,调整人力资源错配的问题。疫情下,青年身心发展不容忽视,政府要为青年提供更多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健康成长。他亦希望新一届行政长官能推出更多有助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政策。
全国青联委员、香港研究协会研究总监苏畅重点分享了他对青年人才的看法。苏畅表示,目前香港面临本地人才外流、国际人才吸引力不足、青年人才上流难等问题,其实就是所谓“人才空巢化”的现象,这里涉及了人才的“培养”与“去留”这两个核心问题,并且可以分别从本地、内地、国际三个维度来讨论。一是香港本地专业人才外流的趋势逐渐加剧;二是被称为“港漂”的内地在港人才,由于政策因素,较难扎根本地;三是香港又欠缺了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包容性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容易在全球化竞争中占下风。
对此,苏畅就加大外来人才引进力度和优化本地人才培养路径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他认为,要增强香港对国际和内地人才的吸引力,须逐步解决政策漏洞,逐步放开人才政策门槛,加强内地高质量人才对“来港”和“留港”的信心。至于在国际方面,新一届政府可以在目前的移民签证制度上稍作改革,例如增加面向国际名校毕业生的高潜力人才签证名额。
其次,苏畅表示,本地青年人才的培养,其实不单只依循“本地成长+本地教育+本地发展”的单一线性模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本地成长+内地教育+本地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也值得社会各界重视和反思。他认为,“内地港生”的身份具有很好的联系和沟通作用,可以促进香港青年和内地同胞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于改善内地与香港关系的作用巨大,也可以为香港的良政善治以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重要的动力和能量。
与会青年领袖经过深度讨论、意见交换、共同起草与逐条修改,最后达成了“壬寅夏香港青年共识”。共识全文如下:
第一,我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对香港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殷切期待,对此我们深感振奋、备受鼓舞,香港青年要认真学习领会、努力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
第二,我们深刻认识到香港青年正处在香港由治及兴、一国两制长期不变、民族复兴进程不可逆转的历史方位,香港青年要把握好历史机遇,根据历史大势与发展要求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第三,我们倍加珍惜《国安法》实施与“爱国者治港”落实以来香港社会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局面,香港青年要做爱国爱港的中流砥柱,衷心拥护宪法和基本法,自觉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第四,我们注意到香港青年国家观、国际观、世界观曾一度陷入误区。随着由乱到治不断深化,香港青年要系统、准确、全面理解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讲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
第五,我们十分珍视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香港青年应该努力提升竞争力、锐意创新,以实际行动巩固和发展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的战略定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六,我们强烈呼吁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把习主席对香港青年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尽早推出支持青年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的大礼包,留住和吸引各地人才,增强香港青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