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人家唱团圆

  中评社北京1月26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青墨画眉,油彩涂脸,蟒、靠和头饰上身……随着竹笛、唢呐的乐点,王玉坤扮的小生迈着碎步走上台来,一亮嗓,台下父老乡亲的掌声和叫好声响起。

  虽然正月初二下了场雪,气温偏低,但演出依旧,演员们热情高涨,为山东省夏津县马堤村平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王玉坤唱罢,接着登台的俩人是王玉坤的“发小”,丁善平扮小生,侯仁江演老生。三位好友已有10年没能聚在一起,此刻共演一出《王思乡还乡》,应情又应景。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十,马堤吹腔剧团的36位团员都将登台。“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这个年过得是真高兴。”作为团长,王玉坤难掩激动。

  马堤吹腔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身是500年前流传于山东、河南以及冀南、苏北一带的民间戏曲柳子戏。马堤村的村民几乎都会唱吹腔戏。“我们仨都是十一二岁开始跟着村里老人学戏,我和丁善平演‘大兵’,侯仁江扮‘小鬼’。”王玉坤回忆。

  这两三年因为疫情,吹腔戏不得不暂停。小年刚过,村民们就催着王玉坤张罗:“咋都得演上几场,馋得慌。”两位好友也在春节前赶了回来,三个人翻出五颜六色的戏服,挨家挨户招呼团员。

  腊月二十七,在白马湖“黄河大集”上,剧团先演了两场,算是暖暖戏,也让久不登台的人开开嗓。

  近几年,王玉坤把先辈流传下来的戏目和后期创作的新戏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又将积攒的演出视频一一配上字幕,费了好一番工夫。今年春节期间要表演的吹腔戏目由36位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