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星:香港要从施政层面实现有效治理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记者林艳)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胡伟星日前出席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的回顾与展望”并发言表示,香港回归二十五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且多方面,不仅香港的繁荣稳定得到保持,还找到了自己发展方向和定位,香港的管治体制也终于有突破。在总结香港发展成就的同时,胡伟星也指出了在解决深层次矛盾、国家认同和治理问题上值得反思之处。他认为,重塑香港管治架构只完成了上半场,下半场应当要重点改造行政官僚体系,从施政层面上实现有效治理,否则就无法实现特区政府的高效善治。为此,他还就香港有效治理体系以及行政官僚系统改革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回归二十五年香港取得三大发展成就
胡伟星表示,回归二十五年来,香港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且是多方面的。主要概况为三点:第一,过去25年香港的繁荣稳定得到保持。香港过去25年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依然保持住她的繁荣稳定,保持着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香港金融系统稳健、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良好,仍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当然,这都得益于祖国的强有力支持,每当困难时刻香港都会得到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使香港能够挺过难关,继续前进。
第二,过去25年香港终于找到了自己发展方向和定位。胡伟星指出,香港经济曾经是“亚洲四小龙”,靠着上个世纪70、80年代亚洲经济起飞的带动,崛起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枢纽。但是几十年过去,地区和全球经济环境早就时过境迁,香港的优势不再,需要重新定位。过去25年香港有迷茫的时候,有悲观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向何处行。最近十几年,香港逐渐找到自己定位,这就是要背靠祖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香港才能保持自己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出台后,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香港与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公路铁路网、通关设施更方便,香港与大湾区城市“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使“软联通”进一步深化,香港今后发展前景更美好。
第三,香港的管治体制终于有突破,政治上拨乱反正,香港开启了良政善治新局面。胡伟星认为,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这是回归以来最严重挑战。中央审时度势,采取制定港区国安法和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止暴制乱,使香港局面得到控制,现在三个选举完成,落实了爱国者治港,香港重回正轨。这项工作很了不起,香港经受了考验,古人说祗有大乱才能达到大治。一个好的制度是无法设计安装的,祗有经过风风雨雨才能脱颖而出。
三大问题值得反思:深层次矛盾、国家认同、治理问题
同时,胡伟星也认为,回归二十五年来有三大问题值得反思:第一,过去25年虽然经济繁荣稳定,也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包括住房问题、贫富悬殊、青年向上流动受限、公共卫生问题等等。说了很多年了,至今依然有20多万人住在劏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严重不符。
第二,是国家认同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心回归”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胡伟星认为,这是香港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社会运动的根本原因,从反对23条立法,到2014年占中运动,到2019年反修例风波,“一国两制“的“一国”根基受到挑战和冲击。
第三,是治理问题。胡伟星表示,回归前,香港被看作是治理的模范,行政效率高、政府廉洁、公务员素质好、城市管理先进。但是,近些年香港治理越来越被人诟病,前面说的房屋问题、公共卫生、青年问题以及施政效率等问题,香港落后了,过去这么多年没有进步,其他城市和地方都在进步。香港为什么新冠疫情死了这么多人?为什么迟迟不能与内地通关?值得深思。
胡伟星表示,港区国安法的实施,“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完善,“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的落实,香港的重要管治力量(选委会、立法会)得到重建,现在香港出现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局面,有了一个新管治架构。但是,他认为这只是朝着良政善治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未来还任重道远。我们要看到香港管治架构和治理效能上仍有很多短板。这次新冠疫情的冲击,政府如何应对这次公共卫生危机,与其他地方比较,大家都知道问题所在。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香港行政体系内部的问题,治理能力还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他指出,香港行政管治团队还没有真正“升级换代”,这个体系还有制度性弊端和规范性失缺。所以,重塑香港管治架构只完成了上半场,下半场应当要重点改造行政官僚体系,从施政层面上实现有效治理,否则就无法实现特区政府的高效善治。
胡伟星也就香港今后的治理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有效治理体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治理三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2019年“修例风波”后,中央从国家层面对特区选举制度和国家安全制度进行了修改,在大的制度层面上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实,解决了治理主体问题,即“谁治理”的问题。但是,在治理体系运行层面上并没有完全解决“如何治理”和“治理得怎样”的问题。香港的治理问题和缺失有大有小,既有制度性问题,也有操作性和人事问题,特区政府行政管治团队应当自行对未来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政策决策机制、行政执行力、政府的施政效能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全面改革。
胡伟星认为,香港治理体系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治理效能、领导能力、社会信任几方面,改革的关键是要克服治理体系中的一些制度性弊端。这些弊端造成政府治理效果不彰、政府治理能力弱、领导力不强以及社会信任度低。当选行政长官人李家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要改革政府管治文化和改革公务员体制,这是非常正面的消息。过去很多制度上问题导致公务员能力未充分发挥,施政效能大大打折扣。
行政官僚系统改革应从三方面入手
胡伟星建议,行政官僚系统改革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特区政府要与中央在治理过程中形成合力。回归后中央全面管治权与特区高度自治权的关系没有完全捋顺,机制整合也不完全,运作上也不畅顺。特区政府要设置政策研究和沟通的机制,可以考虑重启“中央政策组”,承担政府政策研究和把握民意功能,帮助特首及主要官员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国内外政治大事和社会舆情,强化战略谋划和整体统筹能力。
第二,行政管治团队除了社会上爱国爱港力量稳定可靠的支持外,要与社会各界形成一个有效的“管治联盟”,扩大自己执政的政治社会基础。这不光需要管治班子具备相应的政治才能,也需要制度上有所完善。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记者林艳)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胡伟星日前出席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的回顾与展望”并发言表示,香港回归二十五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且多方面,不仅香港的繁荣稳定得到保持,还找到了自己发展方向和定位,香港的管治体制也终于有突破。在总结香港发展成就的同时,胡伟星也指出了在解决深层次矛盾、国家认同和治理问题上值得反思之处。他认为,重塑香港管治架构只完成了上半场,下半场应当要重点改造行政官僚体系,从施政层面上实现有效治理,否则就无法实现特区政府的高效善治。为此,他还就香港有效治理体系以及行政官僚系统改革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回归二十五年香港取得三大发展成就
胡伟星表示,回归二十五年来,香港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且是多方面的。主要概况为三点:第一,过去25年香港的繁荣稳定得到保持。香港过去25年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依然保持住她的繁荣稳定,保持着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香港金融系统稳健、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良好,仍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当然,这都得益于祖国的强有力支持,每当困难时刻香港都会得到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使香港能够挺过难关,继续前进。
第二,过去25年香港终于找到了自己发展方向和定位。胡伟星指出,香港经济曾经是“亚洲四小龙”,靠着上个世纪70、80年代亚洲经济起飞的带动,崛起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枢纽。但是几十年过去,地区和全球经济环境早就时过境迁,香港的优势不再,需要重新定位。过去25年香港有迷茫的时候,有悲观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向何处行。最近十几年,香港逐渐找到自己定位,这就是要背靠祖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香港才能保持自己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出台后,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香港与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公路铁路网、通关设施更方便,香港与大湾区城市“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使“软联通”进一步深化,香港今后发展前景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