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陈勇谈香港回归25载变迁史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记者卢哲)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大雨滂沱。一名叫陈勇的香港青年,正在新界葵青区的街头,与一群爱国爱港的青年朋友一起,热火朝天地筹备迎接回归的巡游活动。
25年后的2022年6月,香港艳阳高照。这位彼时在北区街头冒雨迎接解放军驻港部队的青年,正坐在香港立法会的办公室里,向中评社记者讲述回归至今的香港故事。而他的身份,已从一位活跃的有志青年,成长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特区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
陈勇在内地出生、香港成长,又在大学毕业前加入了当时创立不久、现时为立法会第一大党的民建联。因缘际会,这位青年的成长轨迹,巧妙地与香港回归、香港爱国爱港阵营的发展轨迹,有了紧密的交织联系。
陈勇向中评社记者剖析了一位青年与香港共成长的变迁史。
共迎回归:香港青年的“扬眉吐气”
时间拨回到1997年6月30日晚。回归庆典的钟声就要敲响,全港十八区组织了大大小小无数的迎回归活动。二十多岁的陈勇,正在位于香港新界西南部的葵青区,参与筹备庆回归的舞龙舞狮文艺表演以及巡游活动。
“当时新界成立了好几个庆委会(筹备回归庆典委员会),各区都有不同的欢迎仪式。”陈勇回忆,新界的庆委会主要安排在北区迎接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在上水至粉岭近3公里的马会道两旁,站满了来自荃湾、葵涌、离岛、沙田、大埔、北区和西贡等各庆委会的队伍以及自发赶来的居民。
“区区有乐曲、路路有歌舞,国旗和区旗飘扬……”这是陈勇对当时状况的描述。虽然解放军驻港部队进城时遇上倾盆大雨,但毫不影响夹道欢迎的居民高涨的热情,齐声高呼“欢迎、欢迎”。“当时的场景只能说:场面震撼,令人感动。”陈勇说,“军车上,雨水湿透了战士们的衣服,但他们依然军容严整,不断挥手向欢迎的人群致意。我们的部队雄赳赳气昂昂,与英军的气势完全不一样。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时,在龙深路体育馆前的街道旁,新界各区迎接驻港部队执委会搭起了主席台。部队首长下车接受了执委会赠送的花环和匾额,匾额由镜面钢板蚀字镶嵌而成,上书“威武文明之师”6个大字。
后来,为纪念1997年7月1日凌晨解放军驻港部队途经上水马会道进驻香港、新界民众冒雨迎接的历史时刻,北区区议会在马会道兴建了一座“回归纪念园”,并在2009年庆祝国庆60周年之际开幕。纪念园以回归当天驻军接受“威武文明之师”牌匾的情景为主题,竖立了地标式的雕塑。园内摆放了回归当日居民向抵港驻军送上的牌匾、士兵人像雕塑及回归时新界各区庆祝活动的资料及相片,园内的纪念墙上记述了兴建“回归纪念园”的背景及新界九区于香港回归前800日的倒数活动,让市民回顾当年庆祝回归的盛况。
陈勇说,正如“回归纪念园”记录的“800天”——庆祝回归的筹备工作,其实早在回归前三年就开始了。1995年,大学毕业的陈勇已在葵青区筹备回归庆典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也参与统筹整个新界区庆祝活动。当时葵青区专门制作了迎回归首日封,至今颇具收藏价值。
“筹备中也遇上一些小插曲。”陈勇回忆:“我们在街道上插满国旗区旗,但是有神秘人出来搞破坏。我们就跟他们‘斗法’,他们破坏,我们保护,24小时都有义工盯着。靠民间力量也把街头的迎回归气氛搞得红红火火。”
陈勇说,当时香港大大小小的爱国爱港社团都各自准备了不同的庆回归活动,大家又把活动串联起来,变成了遍布新界的庆回归系列,包括海上渔船巡游——而这些活动,很多后来都成为庆典传统项目,每当回归日、国庆日等庆典日,都会有“水陆两栖”、各种旗帜招展、热热闹闹的巡游活动。
回归前夜的陈勇,与很多同伴一样,晚上的前半截在葵青区,后半截跑到北区迎接驻军,然后再跑回葵青,一夜兴奋无眠。“那种心情,我觉得是所有有血性的炎黄子孙都会心潮澎湃、终于回家的心情。尤其对我这种内地出生的人来说,迎接自己的子弟兵入城,亲切、激动、兴奋,而且百感交集。”
陈勇说,作为没有外国背景的香港人,尤其是从内地来到香港的年轻人,在当时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到“歧视”。回归之前,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156年没有自治权,香港总督一直由英国人担任,其他行政要职也由英国女王指派。英国人为了彰显身份,住在高高的山顶;为了割断中华文化在香港的延续,处心积虑去“中国化”;本地高等学府,只能培养他们的精英,阻断了青年向上流的机会,本地华人最多只能做二等公民,根本没有民主可言。
“1984年我来到香港,那时候的政府高官,包括社会上最顶尖的精英基本上都是外国人。权力和机会都把握在别人手中,中国人的发展有很低的天花板压着,空间很有限。而回归令很多香港本地的华人发展机会大大增加。”陈勇说,“尤其像我这种基层子弟。比如以前考大学,港英政府时期学位很少,没有强大的背景几乎不可能。但因为回归,整个政策配合调整、扩招,我们这类学生、以我们的成绩,都有资格能考入大学。”
“对于香港人来说,这是天与地的分别”。陈勇说:“从回归起,我们见证了香港人,尤其是基层的爱国爱港阵营扬眉吐气。作为香港人、中国人,我们在香港是堂堂正正挺起胸膛,真正成为香港的主人。”
加入民建联:爱国爱港青年的“觉醒时代”
自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香港回归进入倒数阶段,香港的一批爱国阵营逐渐发展壮大。1992年7月10日,由56位爱国爱港人士创办的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民建联)成立。在成立宣言中,民建联声明:我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界别,我们共同的理想和抱负是迎接回归,在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留港建港,实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是民建联56位创会会员之一。而对于陈勇来说,谭耀宗是“启蒙老师”。陈勇形容:“像电视剧《觉醒时代》一样,当年香港这些爱国人士,就如李大钊、陈独秀,身体力行地影响、感召和激励我们年轻人,加入各种爱国爱港社团。为香港和国家服务。”
因为“喜欢助人”而选择就读大学社工系的陈勇,在学校及服务基层的各种活动中,结识时任民建联立法会议员的谭耀宗。“我跟谭Sir(谭耀宗)比较投缘,也是受他的影响,我们当时有一批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前就加入了民建联。”陈勇说,有感于长辈为民服务之心,最后决定走上从政之路。其实,当时社工系毕业的学生要加入政府资助的NGO或社会福利机构都很容易,而加入政治社团收入待遇会比较差。“但就像前辈们说的,做一份工作如果能既是你的职业,又是你的兴趣,还能作为事业发展,那就很幸福了。所以受谭Sir影响,我在1993年就加入了民建联。”
陈勇的会员号码是431号。将近30年之后——截至2022年3月,民建联有会员43995人。“我的号码还挺靠前的”,陈勇颇为自豪。在新一届立法会选举中,民建联取得19席,蝉联立法会第一大党,在香港社会甚具影响力。与民建联共同成长的陈勇,如今已成为民建联副主席,并已当选了两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陈勇认为,回归25年来,香港的爱国爱港团体在不断凝聚、发展。爱国爱港阵营的力量在增强、地位在上升、影响力更是逐步扩大。“有需要的时候,都能看到我们民建联和所有爱国爱港阵营的成员、义工,走在前面。”
培育青年:爱国阵营管治新力量
实际上,在刚刚结束的新一届特首选举中,候选人李家超的竞选办里,就云集了不同政党背景人士。其中谭耀宗为竞选办主任,而陈勇是竞选办副主任之一。陈勇说,李家超撰写的政纲,与民建联的关注点大方向是一致的,观念也有很多重合;而在立法会中,民建联拥有最多议席——这些都被他解读为政党影响力提升的体现。
在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实之后,各界都期待香港爱国阵营的政团(政党及社团)力量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而如何培养的更多爱国爱港人才进入管治团队——包括立法会、政府等行政立法机构,可以说是回归25年后,政团聚焦的重点课题和目标。其中,如何从青年中培养、选拔出有识之士,更是关注的重中之重。
陈勇认为,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祗有从政人才水准不断提高,城市地区的管理水平才会提升。香港从前的精英都从商、从医、远离政治的心态需要改变。毕竟“你不理政治,政治也要理你。”因此管治位置不仅要给爱国者,更要给有能力的爱国者。
如今,香港各政团都在努力招觅青年、培养青年人才梯队。民建联也不例外。实际上,民建联近年已开始强调“转型”,逐步改革,期望把人才选拔“制度化”,建立完善的人才库——民建联正有计划地执行人才培训计划、“人才库”计划,包括继续开设政治人才训练班,测试成员水平等,不仅培养党内新人,也吸纳外界人才。在今年初举行的民建联30周年会庆启动礼上,民建联主席李慧琼公布了未来五个工作方向,其中一条就是“加强人才培训”,强调民建联在参与选举的同时,会致力多渠道参与管治,当中包括继续积极吸纳和培训管治人才,为特区管治队伍提供人才储备。
那么,民建联在吸收、培养新成员时,有什么标准和考量?“我们的基本要求很简单,就是爱国爱港”,陈勇说,只要年轻人是真心实意热爱国家和香港、拥护“一国两制”及国家的政策,不做损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事,行为符合民建联的纪律和纲要,就可以申请加入。陈勇认为,加入民建联的门槛不算高,但要求成员要服务社区、做好地区工作。“我们也呼吁有志于从政,有志于成为香港领袖的,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非常欢迎加入民建联。”
陈勇认为,作为跨阶层的政党,民建联拥有可以看得见的远大前景。无论是立法会、政府问责架构,都有成员加入的空间,而成员可以在各方面发挥才能。陈勇还强调,民建联坚定的爱国爱港立场几十年不变,而香港需要坚定的爱国者。希望通过吸引更多有志者加入民建联,从而为特区管治架构输送更多人才。
“一国两制”的变迁:香港作用势必更大
说到回归25年香港最大的变化,陈勇说,回归之后,香港人真正当家做主,有了来自祖国的强大支撑和保障。他细数,回归25年来,在祖国人力、物力,有形、无形的支持下,香港顺利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包括金融风暴、非典、社会动乱直至最近的疫情等。而多年持续不断地“北水南下”更是大大活跃了香港的资本市场,“一国两制”下的发展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可以说,祖国是香港最强后盾、是香港发展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国家不断迈向富强,香港得到的助力就更大。”
陈勇表示,“一国两制”使得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为全球树立了一个和平解决历史重大纷争的典范。现在国际上就有专家建议用“一国两制”香港模式解决欧洲国家的一些问题。而“一国两制”能不动摇、不变形,因为它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符合整个中国以及香港市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有十年经验的全国人大代表,陈勇亲历了国家的发展变化。他说,香港是见证者,也是受惠者。香港未来的发展必须深入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将香港所长为国家所用,可产生更大红利,在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也有助于解决香港深层次问题。
回归25年,陈勇认为,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需要更多地瞭解国家。香港人要立足香港,胸怀神州,面向世界。而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今天有“双循环”、“一带一路”和“大湾区”等政策优势,香港能发挥的作用势必更大。
陈勇说,实践了25年的“一国两制”,总结出许多经验和教训,更能行稳致远。接下来的征途,香港能协助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做好桥梁角色,发挥独特作用,走出更有底气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香港模式”。陈勇还认为,香港的“试验场”角色在未来还能继续发挥独特作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本专访为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深度专访之一,更多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