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碳中和如何重构全球地缘政治?

主办单位上海政法大学现场(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11月19日电(实习记者 许子懿)由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上海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讲座“碳中和背景下的地缘政治重构”于11月17日晚在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研究员、比利时根特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张锐。讲座主要探讨了在未来必将对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碳中和行动背景下,全球地缘政治是如何被重构的?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了哪些显着变化?碳中和导致的是旧政治的回归,还是新博弈的出现?

  讲座的第一部分“碳中和与地缘政治:理论探讨”中,张锐对碳中和以及地缘政治进行了学理性地分析。首先就碳中和及其内涵,张锐指出碳中和指的是一个国家领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从而达到零碳排放的状态。本轮的碳中和热潮的出现主要受到四个原因的影响:《巴黎协定》发挥了行为规范、推动各缔约方履约的作用,全球变暖挑战日益凸显,技术进步使能源领域脱碳成本大幅下降以及脱碳的经济社会效益促使各国寻求在未来发展中占取先机。实现碳中和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社会部门协调的庞大课题,而其总思路可以总结为逐步淘汰高碳发展模式,引入新的低碳、零碳乃至负排放模式。能源部门的脱碳将成为行动的核心。

  地缘政治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概念之一,其重点是国际政治与其形成的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张锐以“马六甲困局”为例讲述了地缘政治与现实能源政治的互动。在本节的最后,张锐提出了要辩证看待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说是管用的,但是对于地缘政治的理解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被更新、用灵活的思路去看待。

  有关于碳中和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张锐提出了三点解读。第一,碳中和行动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第二,大规模的碳中和行动具有塑造能源政治格局的能力、潜力。碳中和对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主要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地理因素路径以及对外政策路径。地理因素路径主要包括能源、资源、贸易通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对外政策路径主要包括外交政策、经贸合作、国际发展合作、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第三,碳中和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多元的。乐观的观点认为碳中和塑造的格局将更少机遇强迫威胁的硬实力,更多依赖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主的软实力;悲观的观点则认为尽管化石燃料不再是地缘政治的焦点,但“新形态的冲突、争议和不受欢迎的动荡持续出现”。

主讲人张锐(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第二部分“碳中和行动”中,张锐分享了五个具有地缘政治效应的行动。第一,碳干涉。碳干涉指国际关系行为体试图定义碳中和的责任分工与行为标准,并据此对他国的政治决策、产业行动等实施单边干预。当前,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在想成为碳中和领导者的冲动、督促发展中大国以及美国宣声夺人、转移舆论焦点的驱使下尤其热衷于开展选择性碳干涉。在行动上,碳干涉首先表现为强势影响他国内政,指导对方“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其次表现为干涉化石燃料的国际投资,强行推动全球撤资。

  第二,碳边境税。碳边境税主要是为了应对企业规避碳减排措施和碳减排成本而出现的碳泄露现象。在行动层面,目前欧盟正在加速推进碳边境税的出台,拜登在其竞选纲领中也提出了碳边境税的主张。但是受到碳足迹监测与核算异常复杂困难、碳税的征收与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的规则相悖以及新兴市场的集体抵制的影响,碳边境税的实施绝非易事。

  第三,能源的贸易格局。天然气与氢能的贸易格局正处于大幅调整、加速建构的状态。其中欧盟对天然气的进口布局最具地缘政治色彩,其主要的诉求为绕开俄罗斯、拓展多元渠道。其次氢能的国际贸易格局正在成型,处于双向发力的状态。氢能有望重塑全球能源贸易,在国家间、大洲间建立新的依赖性联系,创造新的贸易渠道、也可能夯实现有贸易渠道的地位以及提升新兴氢能生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四,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在碳中和时代,对关键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将可能会带来新的资源焦虑。其主要原因在于锂矿、钴矿和中重稀土资源具有高度的地理依附性,稀土产品的全球供应集中于中国以及随着能源系统的脱碳速度加快,矿产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资源的稀缺程度持续上升。面对以上情况,目前欧盟、美国都采取了具有地缘政治色彩的行动来稳固自身在矿产资源上的主导权。

  第五,区域电力一体化,即跨国电网的建设。跨国电网的建设使得全球范围内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分配,但是问题也随着出现。一些大国在试图主导所在区域内的电网连接,同时一些国家在参与电力一体化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地缘政治目的。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格局重构”中,张锐对本场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以及对未来的作出了展望。首先,碳中和具有非线性的影响。在碳中和时代,碳中和行为既有可以具有消除传统矛盾、缓解国家资源枯竭担忧、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效应,也有可能激发某些决策者的地缘决定主义意识和权力投射需求,加剧大国战略竞争和治理碎片化、引发资源竞逐等破坏性潜能。其次,碳在地缘政治中的分量在不断加重。碳开始成为国际关系行为衡量地缘政治变量的一把标尺;碳中和相关的资源、技术、基础设施等也开始构成地缘政治扩张的驱动要素;某些大国的碳中和政策的外溢效应将可能引发连锁式的外部地缘政治反应。第三,空间维度的重要性。碳中和热将强化地缘政治固有的地理空间维度,传统的地理空间的回归。未来在碳中和背景优势突出的国家将凭借先天地理优势拥有更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张锐提出在当前的气候治理进程中,中美欧都希望把握碳中和契机,成为“气候治理大国”。但是必须清醒理性地认识到,碳中和未必能够成为促进大国关系向好、塑造良性互动关系的契机,其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动可能加剧现有的激烈博弈,甚至制造新的矛盾或冲突风险。

主办单位上海政法大学现场(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11月19日电(实习记者 许子懿)由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上海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讲座“碳中和背景下的地缘政治重构”于11月17日晚在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研究员、比利时根特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张锐。讲座主要探讨了在未来必将对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碳中和行动背景下,全球地缘政治是如何被重构的?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了哪些显着变化?碳中和导致的是旧政治的回归,还是新博弈的出现?

  讲座的第一部分“碳中和与地缘政治:理论探讨”中,张锐对碳中和以及地缘政治进行了学理性地分析。首先就碳中和及其内涵,张锐指出碳中和指的是一个国家领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从而达到零碳排放的状态。本轮的碳中和热潮的出现主要受到四个原因的影响:《巴黎协定》发挥了行为规范、推动各缔约方履约的作用,全球变暖挑战日益凸显,技术进步使能源领域脱碳成本大幅下降以及脱碳的经济社会效益促使各国寻求在未来发展中占取先机。实现碳中和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社会部门协调的庞大课题,而其总思路可以总结为逐步淘汰高碳发展模式,引入新的低碳、零碳乃至负排放模式。能源部门的脱碳将成为行动的核心。

  地缘政治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概念之一,其重点是国际政治与其形成的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张锐以“马六甲困局”为例讲述了地缘政治与现实能源政治的互动。在本节的最后,张锐提出了要辩证看待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说是管用的,但是对于地缘政治的理解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被更新、用灵活的思路去看待。

  有关于碳中和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张锐提出了三点解读。第一,碳中和行动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第二,大规模的碳中和行动具有塑造能源政治格局的能力、潜力。碳中和对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主要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地理因素路径以及对外政策路径。地理因素路径主要包括能源、资源、贸易通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对外政策路径主要包括外交政策、经贸合作、国际发展合作、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第三,碳中和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多元的。乐观的观点认为碳中和塑造的格局将更少机遇强迫威胁的硬实力,更多依赖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主的软实力;悲观的观点则认为尽管化石燃料不再是地缘政治的焦点,但“新形态的冲突、争议和不受欢迎的动荡持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