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军地联合推进民兵训练基地转型升级
当天一早,来凤县委“一班人”在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李伟带领下,冒着风雪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位于湘鄂川三省交界处的百福司镇兴安村。20世纪50年代,当地河东管理区民兵连曾在这里围剿空降特务,故事被编成连环画册《深山歼敌》。常委们蹚泥泞、钻密林,体验当年民兵的战斗生活;观看近年来民兵遂行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等任务的视频,随后就县民兵训练基地转型升级建设方案展开讨论。
年终岁尾,湖北各地纷纷召开议军会。议军会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展开,而推动民兵训练基地转型升级,成为热议的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民兵训练基地,是省军区系统形成、提高支援保障打赢能力的重要依托。湖北省军区战备建设局副局长张晓宁告诉记者,随着民兵调整改革深化,新质力量占比逐年增加,专业化、实战化训练对民兵训练基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由于经费和管理力量不足,全省只有不到四成县级民兵训练基地正常运转,功能囿于保障一般基础性训练,而且不少基地仅限于每年民兵军事训练和预征青年役前教育时使用,一年有近半时间闲置。与此同时,近年来,驻军部队、消防救援力量等单位都提出了训练场地需求,地方政府在用地和经费保障上压力较大。“家家生火,不如集聚发展!”荆门军分区首先“试水”,以军地融合建、管、训、用、保推动民兵训练基地转型升级。
集约高效融合建。他们统筹军地可用训练资源、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土地和经费保障能力,合理确定功能、规模和点位,采用单建、合建、套建等多种方式,形成以市级基地为主体、县级基地为补充的“1+N”整体布局。经过充分论证,荆门市明确,距城区较远的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建设县级基地,城区附近县(区)依托市基地完成训练任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