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25周年研讨会举行
中评社北京6月19日电(记者 海涵 陆文煜)6月18日,“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25周年:基本法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一国两制”法律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办,许崇德宪法学发展基金承办。
在开幕式环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邓中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依次致辞。
张勇表示,基本法理论的奠基者、实践者和捍卫者用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开宗立派,为“一国两制”伟大事业沉淀下无数的宝贵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后人更要以坚定的信念传承创新、系统梳理、科学提炼,使理论更加全面地反映世界,更加有力地指导实践,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实践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尽管经历许多风雨挑战,“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当前,香港已经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家有幸置身于“一国两制”这场伟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是人生之光荣,也是时代之使命。
邓中华表示,基本法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和宪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繁荣稳定的法律保障。从香港基本法通过之日起,内地和港澳法律界就掀起了基本法研究的热潮,并持续不断。而“一国两制”实践又面临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从事基本法研究是艰辛不易的。新时代从事“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和制度自信,这是搞好基本法研究的前提和根本。基本法研究还要注意把握时代特征,特别是当前香港实现由乱到治重大转折后、正处于由治及兴关键阶段的特征。具体来说,基本法研究要做到十二个字——“总结历史、面向未来、服务实践。”
齐鹏飞表示,在新时代“一国两制”下香港如何行稳致远的问题上,要坚持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下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港人治港”核心是爱国者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央授权和确保中央全面管制权的高度自治。同时,近年有学者对长期沿用的邓小平提出的“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句话提出新的新思考,即香港发展之“繁荣”与“稳定”的关系问题。在“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和方针政策提出时,将“繁荣”放在“稳定”的前面,有充分的理据和战略思考。但在香港回归25年后的今天,“一国两制”香港实践一方面取得举世瞩目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挑战,在我们对“一国两制”实践的规律,对于依法治港的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透彻时,能不能与时具进地将“稳定”调整在“繁荣”前面,修改为“保持香港长期稳定繁荣”,是可以讨论的。
黄文艺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几代宪法学者在持续深化宪法理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研究的同时,也一直深度参与港澳基本法的制定和实施实践。许崇德先生作为人大法学院老一辈著名法学家,是港澳基本法的重要起草者之一,为香港澳门在法治轨道上顺利回归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港澳回归之后,许崇德先生又以权威声音为基本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奉献了智慧。我们欣慰地看到,基本法研究的接力棒已经从老一辈法学家传到了中青年法学家手中。我们人大法学院将继续深入开展“一国两制”和依法治港治澳研究,把老一辈宪法学家开创的学术事业和传统发扬光大,为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作出新贡献。
在之后的特别环节,主办方邀请学者分享了香港基本法研究内地早期十大作品,并就香港基本法理论研究与王叔文教授、许崇德教授、肖蔚云教授予以介绍。在研讨环节,来自内地、香港、澳门的学者就“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人大涉港决定的地位效力与功能,中央与特区关系框架中的基本法解释、香港特区的宪制秩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五个议题分享观点。
正如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明涛在会议总结中所言,今日讨论主题广泛,给人启发,很多交流把已有研究又往前推进一步。"一国两制"研究非常广泛和有层次感,今日专家们的对话非常精彩,有明显的法学人共同体特色。应该允许实践、允许社会的需求去先行牵引法治的需求,再提供法律上的解决方案。能够体现既有方法的鲜明自觉,也从来不会对整个社会实践、外部经验等领域的知识方法关上大门,是一个开放包容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终点,研究前景广阔,法学人会不停探索深挖相关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的内容很丰富,对于与会者而言,除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分享之外,还会感受到情感上的触动,对老一辈的家国情怀和学术追求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一国两制”与基本法是中国的制度创新,是由中国学者构建的一种自主理论框架体系,从比较法的视角来看,其在世界法学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研究是相关学者们的光荣责任。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已有25年,确实到了需要认真系统总结的节点,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反思问题,这样才能够为“一国两制”的理论发展贡献力量。
中评社北京6月19日电(记者 海涵 陆文煜)6月18日,“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25周年:基本法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一国两制”法律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办,许崇德宪法学发展基金承办。
在开幕式环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邓中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依次致辞。
张勇表示,基本法理论的奠基者、实践者和捍卫者用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开宗立派,为“一国两制”伟大事业沉淀下无数的宝贵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后人更要以坚定的信念传承创新、系统梳理、科学提炼,使理论更加全面地反映世界,更加有力地指导实践,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实践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尽管经历许多风雨挑战,“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当前,香港已经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家有幸置身于“一国两制”这场伟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是人生之光荣,也是时代之使命。
邓中华表示,基本法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和宪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繁荣稳定的法律保障。从香港基本法通过之日起,内地和港澳法律界就掀起了基本法研究的热潮,并持续不断。而“一国两制”实践又面临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从事基本法研究是艰辛不易的。新时代从事“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和制度自信,这是搞好基本法研究的前提和根本。基本法研究还要注意把握时代特征,特别是当前香港实现由乱到治重大转折后、正处于由治及兴关键阶段的特征。具体来说,基本法研究要做到十二个字——“总结历史、面向未来、服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