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孙学研究论坛 解读孙中山贷款搞革命
中评社台北11月14日电(记者 倪鸿祥)两岸研究孙学机构14日举行孙学研究学术论坛探讨孙中山的历史意义。会中讨论辛亥革命时各国银行团不借款给孙中山,却借给袁世凯的原因,台湾大学前副校长包宗和指出,各国在华利益事实上是不平等条约,其正当性有问题,使得各国没安全感,质疑新政府不认前朝的帐,所以孙中山借款不成主要与当时情势有关。
今年为孙中山155周年诞辰,中国文化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发展协会、陈守仁孙学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台湾极忠文教基金会协办,上午透过视讯举行“2021第三届两岸孙学研究学术论坛”,台北方面由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前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守仁孙学研究忠发起人邵宗海主持。
上海东华大学副教授袁哲透过视讯指出,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立刻前往欧洲与英国、法国借款,希望获得外交支持,当时清廷及袁世凯势力也都向英法借款,但英法两国驻华人员既不看好清政府,也对孙中山革命党人缺乏深入了解,而是把中国国内混乱的局势看做是扶植袁世凯的机会,因此建议银行团借款给袁世凯,后来袁世凯果然借到钱。
包宗和表示,当时银行团借款重要依据,在于借钱的对象能履行清朝原有的国际义务,例如英法等国在中国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会考量革命成功之后到底谁能代表新政府,是孙中山、黎元洪或袁世凯?
包宗和指出,新政府事实上有一定程序的不稳定性,这在革命成功后通常会有这个现象,特别是借款者是各国的银行团,所以一定会维护其国家在中国的利益;但各国在华的利益事实上是不平等条约,其正当性有问题,这就使得各国可能更没安全感,质疑新政府不认前朝的帐,所以在局势未明朗之前,都抱持观望的态度。
包宗和指出,辛亥革命胜利后是靠各省势力的支持,缺乏革命党的武力做后盾,所以对于革命成功后、袁世凯掌握军权的现象,使得不确定更加提高,因此银行团不愿借款给孙中山,最主要因素还是整个情势使然。
论坛共分5个场次,第一场从中山思想的过去行谊及历史意义的角度,由硕士、博士生发表论文,邀请台湾大学前副校长包宗和与谈。第二、第三场从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应用的角度发表论文,由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助理授康玉礼,孙中山基金会副理事长、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赵立彬2人与谈。第四、第五场则从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时代探索的角度发表论文,由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兼学务长庄明哲与元智大学教授、前社科院长刘阿荣与谈。
中评社台北11月14日电(记者 倪鸿祥)两岸研究孙学机构14日举行孙学研究学术论坛探讨孙中山的历史意义。会中讨论辛亥革命时各国银行团不借款给孙中山,却借给袁世凯的原因,台湾大学前副校长包宗和指出,各国在华利益事实上是不平等条约,其正当性有问题,使得各国没安全感,质疑新政府不认前朝的帐,所以孙中山借款不成主要与当时情势有关。
今年为孙中山155周年诞辰,中国文化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发展协会、陈守仁孙学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台湾极忠文教基金会协办,上午透过视讯举行“2021第三届两岸孙学研究学术论坛”,台北方面由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前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守仁孙学研究忠发起人邵宗海主持。
上海东华大学副教授袁哲透过视讯指出,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立刻前往欧洲与英国、法国借款,希望获得外交支持,当时清廷及袁世凯势力也都向英法借款,但英法两国驻华人员既不看好清政府,也对孙中山革命党人缺乏深入了解,而是把中国国内混乱的局势看做是扶植袁世凯的机会,因此建议银行团借款给袁世凯,后来袁世凯果然借到钱。
包宗和表示,当时银行团借款重要依据,在于借钱的对象能履行清朝原有的国际义务,例如英法等国在中国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会考量革命成功之后到底谁能代表新政府,是孙中山、黎元洪或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