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主席竞选过程之两岸论述看国民党未来政策选择
中评社╱题:从党主席竞选过程之两岸论述看国民党未来政策选择 作者: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摘要】此次国民党党主席选举,四位候选人皆提出回归“九二共识”或“深化九二共识”的主张,坚定以“九二共识”与民进党当局争夺两岸路线主导权。此外,在辩论两岸论述及路线也存在若干局限性,如欠缺调整“联美抗中”为“联美和中”之策略等。两岸签署和平备忘录或和平协议问题,相较于先前总统大选党内初选两岸路线更为倒退;两岸论述欠缺统合愿景,难以完全强化其政策竞争优势。
壹、前言
此次国民党主席竞选,各候选人的两岸论述纷纷提出回归“九二共识”,这显示未来“九二共识”仍然是国民党的两岸路线。观之候选人之间对“九二共识”各有交集及特殊之处,皆是宣称主张回归传统马英九主政时期“九二共识”;其中前主席朱立伦、前彰化县长卓伯源皆明讲“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而朱则加码要从“求同存异”到“求同尊异”。另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提出“深化九二共识”、主张“两岸统合”。现任党主席江启臣则提出“立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简称“宪法九二”),就是回归前总统马英九主张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目前青壮派的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宣示将达成五大目标作为国民党“世代交替”之起手式:一、国民党所提二项公投全数过关;二、邀请领袖级特使代表国民党全面推动两岸交流;三、2022年的地方选战要取得执政县市至少15个以上;四、2024年台湾大选,提出“明星级”的不分区立委前3名;五、要成为2024年总统当选人之“造王者”、国会过半。上述五大政见的承诺,不仅有对国民党元老政治之拉拢及结盟意涵,同时也凸显力抗来自元老派、地方派系及黄复兴党部支持的前国民党主席朱立伦。
国民党党内权力继承能否完成“世代交替”,或者是承继元老派路线的朱立伦重新掌握党权,主掌党路线及党务发展;或者是由网路声量支持度极高的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雀屏中选,颇受外界关注。然对于国民党主席竞选围绕在“九二共识”,赞成者认为主要参选者朱、江论述四平八稳,基本上延续马英九的两岸路线及政策。但也有反对观点认为,在台湾社会内外反中意识高涨下,国民党应在“亲中”与“反中”之间找到“第三条路线”,朱、江两岸路线沦为“保守牌”,开创力不足,甚至流于形式化与机械化,左闪右躲进退失据。而学者出身的张亚中其两岸论述反而充满爆发力,正面迎战民进党当局两岸路线,并在媒体及网路声量引起不少回响。
国民党党主席仅是党内选举,主要候选人因选民结构集中于深蓝党员黄复兴党部、地方党部及年轻自主性党员,因而朱、江或其他候选人祇提延续“九二共识”、“连胡会五项愿景”,尽管其两岸论述仍有所不足,却重新再以“九二共识”与民进党争取两岸论述主导权及话语权。四位候选人中除朱、江政治势力较受党内及地方派系支持力拼外,张亚中及卓伯源其政治实力略显薄弱,个别候选人主张的设置大陆办事处、恢复国共论坛及海峡论坛、邀请大陆领导人访台、签订两岸和平备忘录及设置两岸和平委员会、召开两岸国是论坛等等,似乎也未充分显示各自两岸论述及路线之亮点;同时,国民党主席竞选两岸论述及路线也存在若干局限性,难以完全强化其政策竞争优势。
贰、国民党主席竞选两岸论述及路线之局限性
综观国民党此次党主席候选人之政见,回归“九二共识”是共同的特点,这在当前台湾社会充满“反中”政治氛围及两岸敌意上升,且台独主张升高、台湾认同上升及中国认同下降情况下,回归“九二共识”意味着先前讨论“扬弃论”、“过时论”及“贡献论”,或以“ECFA共识”取代“九二共识”争论,以尘埃落定暂时告一段落。然而上述两岸论述及路线争论,似乎仍有所不足,被批评流于模糊化、形式化、欠缺统合愿景及目标,并未提出具积极性及开放性、愿景性目标。
首先,欠缺调整“联美抗中”为“联美和中”策略。朱立伦、江启臣都主张设立国民党驻美办事处,张亚中则认为应透过AIT传达意见始为正途,同时要积极联系华侨,让海外华侨成为国民党在海外据点。事实上,国民党既往成为反对党时期,在美国也有办事处,而在民进党当局透过“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处理国民党党产后,国民党因欠缺资源导致其政治能量下降,弱化在美国办事处功能及对华侨工作。然而,这仅祇是属于事务工作层次,对于如何调整“联美抗中”路线则需要进一步论述及规划。
马英九执政时期采取“联美和中”路线,此时期美中关系处于新型大国关系,双方既竞争又合作,美国并无要求台湾选边站。然而,当中美处于战略对峙对抗大于合作,美国透过印太战略捆绑作为民主同盟的台湾,台湾如何在中美对抗下采取等距关系,不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马前卒”确实不易。“联美和中”虽为平衡的台湾国际战略,但必须奠立在中美关系处于合作时期,中美两强若对抗,台湾祇能选边站。而当前国民党既担心被泛绿政治联盟标签化、污名化“扣红帽”,又担心得罪美国并未厘清台湾对外政策路线,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下的“马前卒”角色,所谓“亲美和中”的平衡战略欠缺内涵论述及可执行措施,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美国在台协会(AIT)前处长司徒文(William A.Stanton)认为国民党若期盼主张“九二共识”,即可回至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并扮演从中美双边获益角色已不大可能。当时美中双方争斗尚未台面化,台湾尚能从中美两边都获益而不得罪;但从美国川普到拜登政府,皆是持守“反中路线”,台湾不太可能“左右逢源”,而可能祇有“选边战”。且从大陆当局的全球战略布局检视,难以接受台湾任何执政党与美国太亲近,因此,若国民党主席候选人仍冀望在中美间同时获益,恐属异想天开。
再者,有关两岸签署和平备忘录或和平协议问题,并未成为国民党各候选人共识,相较于2020年总统大选党内初选两岸路线更为倒退。检视蓝营参选2020年总统的热门人选,除重申严守“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反对“一国两制”最后防线外,纷纷表态提出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主张。前立法院长王金平曾在2018年10月的立法院总质询时,即提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前新北市长朱立伦虽对签订和平协议并未有明确看法,然其岳父前省议长高育仁却提出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早在洪秀柱担任国民党党主席期间,已将“研议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可能性”纳入政纲。然2017年吴敦义就任主席后,却将其从国民党政纲中删除,重新置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不统、不独、不武”等“新三不”,及坚决反对台独。
此次,除张亚中外其他候选人均无提出签署两岸和平协议问题,各候选人之两岸路线略显保守有余、开创不足。张亚中主张国共两党应签署两岸和平备忘录,遭陆委会质疑此种做法系属违法。早在吴敦义担任党主席之时,已从国民党政纲中删除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并重提“和平愿景”,这涉及国民党内部路线分歧与权力竞逐。吴敦义自接任党主席重新接续回归马英九路线,从“九二共识、一中同表”回归“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从签订具体“两岸和平协议”,到提出宏观的“和平愿景”。吴敦义认为国民党并非执政党,由政党与大陆当局交流接触协商“两岸和平协议”恐有违法之虞。此次国民党党主席竞选过程中,除张亚中提出签署“两岸和平备忘录”外,其他候选人并未大力主张。这相对于国民党既往曾主张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实属倒退。
最后,候选人两岸论述欠缺统合愿景。尽管“中国国民党”仍属于“愿统政党”,宣称遵循《中华民国宪法》及增修条文所明载“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国民党从其党名、党纲及党章皆是主张统一政党。国民党从两蒋时期主张“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互争中国代表权,到李登辉时期在“一中论述”持续倒退,从主张“一中即是中华民国”,到提出“一国、两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一个分治的中国”、“一个中国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及“特殊的国与国关系”。马英九主政回归“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但不会各表成“两个中国”及“一中一台”。
国民党主席四位候选人纷纷主张回归“九二共识”,固然在两岸关系上具有认同“一国内部事务”性质,但实际上对于两岸统一政策主张咸少讨论,除张亚中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外,余三人两岸路线欠缺完整描述两岸未来统合。尤其江启臣更直言两岸前途不是任何人说了算,在台湾起码内部要有共识,提出国民党可以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启动两岸前途的“国是论坛”,透过跨党派、跨领域、跨世代来讨论两岸的未来。至于两岸未来的发展,包括统、独或第三条路等,可以有更多想像空间。显然,江启臣是着重确保台海和平安全、勿陷入敌意螺旋及武统战争,而非探讨“两岸统合”机制及可能发展。
三、“宪法九二”与“九二共识”之争辩
从江启臣对“宪法九二”的解读来看,完整说法是“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当然也是指涉“一中各表”,此为2020年经由国民党全代会所通过,可以说“九二共识”与“宪法九二”、“一中各表”为“三位一体”。从大陆当局角度来看,两岸当局在两岸间表述各自坚持“九二共识”即可,至于“一中各表”即表示“缄默”,但对“宪法九二”因涉及承认《中华民国宪法》及“中华民国”,因而不少学者已提出疑虑或表示反对,官方则尚未正式表态认可。从青壮派主政的国民党角度来说,“九二共识”表述为“宪法九二”,主要是因民进党不断反对、否认“九二共识”,并标签化“九二共识”为“一国两制”。
首先,大陆当局从未论及“九二共识”等于“一国两制”。江启臣提出基于宪法的“九二共识”,旨在驳斥民进党不断边缘化国民党两岸论述。江启臣主政国民党并未修正党章与政纲里的两岸论述,“宪法九二”是因应现阶段的两岸政策报告,强调基于《中华民国宪法》而存在的“九二共识”,始能驳斥民进党抺红“九二共识”为“一国两制”之谬论。问题是当江启臣试图厘清大陆当局并未提及“九二共识”等同“一国两制”,且国民党主张“九二共识”但并不认同“一国两制”时,另一党主席候选人卓伯源却又批评大陆当局将“九二共识”等同“一国两制”,导致民进党藉此抹红国民党两岸论述,显然卓之诠释并未符合真实两岸政策论述。
其次,江启臣曾阐述要将“九二共识”改造成“九二共识plus”,“九二共识”是本于《中华民国宪法》,始有“一中各表”,也始有“九二共识”,并提出“宪法九二”。针对国民党主张“九二共识”要与时俱进说法,国台办发言人表示,“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无论何时,都不能模糊和改变”。“九二共识”能在两岸关系上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两岸双方遵守共识。“任何凸显分歧的做法,都不利于维护共识,不利于其发挥积极作用。”尽管国台办并无直接公开批判“宪法九二”,但却评述为“凸显分歧”。大陆当局认为“九二共识”绝不是大陆单方面强加给台湾的“政治框架”;“它没有过时,仍然是引领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
再者,大陆学界并未认同“宪法九二”等同“九二共识”。评论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中国国民党”将彻底蜕变为“台湾国民党”,丧失两岸政策优势和深蓝选民之支持,这种趋近于泛绿论述对重启两岸协商于事无补,进一步弱化国民党两岸论述的实力与竞争力。二、这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两岸论述,限缩国民党的格局与视野,成为台湾民意的尾巴,随时摆动和调整,而非成为台湾民众的“领头羊”。三、大幅拉开与大陆的政治距离,按照“美国反中势力和民进党吹奏的魔笛节奏跳舞,走向与大陆全面对抗的舞步节奏”。甚至有的观点直指这一论述在大陆没有市场。
最后,青壮派主政的国民党两岸路线,宣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与大陆当局主张相同;但国民党将“九二共识”连结到正视中华民国存在,却无将“九二共识”连结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国民党既反对“一国两制”,但却无提出党版两岸统合方案。从“九二共识”到“宪法九二”,其政治意涵是由“互不承认”主权转向“互相承认”主权;且“各表”着重正视中华民国存在事实,而非表达强化坚持“一中原则”、“两岸统合”取向。
换言之,“九二共识”精神本是“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涵义之异”,而“宪法九二”则偏重从“互不承认”转向“相互承认”。若“宪法九二”要如同“九二共识”一样,发挥重启两岸对话及协商作用,就需要大陆当局也愿意接受。惟从国台办发言人及大陆学界对“宪法九二”评价来看,恐怕大陆当局不会轻易接受“宪法九二”说法;国民党当然可以运用“内外有别”方式,在两岸层次表述“九二共识”,此为元老派及大陆当局所能接受;针对台湾社会内部则表述“宪法九二”,争取两岸论述主导权及避免来自绿营竞争政党之攻击。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0月号,总第286期)
中评社╱题:从党主席竞选过程之两岸论述看国民党未来政策选择 作者: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摘要】此次国民党党主席选举,四位候选人皆提出回归“九二共识”或“深化九二共识”的主张,坚定以“九二共识”与民进党当局争夺两岸路线主导权。此外,在辩论两岸论述及路线也存在若干局限性,如欠缺调整“联美抗中”为“联美和中”之策略等。两岸签署和平备忘录或和平协议问题,相较于先前总统大选党内初选两岸路线更为倒退;两岸论述欠缺统合愿景,难以完全强化其政策竞争优势。
壹、前言
此次国民党主席竞选,各候选人的两岸论述纷纷提出回归“九二共识”,这显示未来“九二共识”仍然是国民党的两岸路线。观之候选人之间对“九二共识”各有交集及特殊之处,皆是宣称主张回归传统马英九主政时期“九二共识”;其中前主席朱立伦、前彰化县长卓伯源皆明讲“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而朱则加码要从“求同存异”到“求同尊异”。另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提出“深化九二共识”、主张“两岸统合”。现任党主席江启臣则提出“立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简称“宪法九二”),就是回归前总统马英九主张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目前青壮派的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宣示将达成五大目标作为国民党“世代交替”之起手式:一、国民党所提二项公投全数过关;二、邀请领袖级特使代表国民党全面推动两岸交流;三、2022年的地方选战要取得执政县市至少15个以上;四、2024年台湾大选,提出“明星级”的不分区立委前3名;五、要成为2024年总统当选人之“造王者”、国会过半。上述五大政见的承诺,不仅有对国民党元老政治之拉拢及结盟意涵,同时也凸显力抗来自元老派、地方派系及黄复兴党部支持的前国民党主席朱立伦。
国民党党内权力继承能否完成“世代交替”,或者是承继元老派路线的朱立伦重新掌握党权,主掌党路线及党务发展;或者是由网路声量支持度极高的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雀屏中选,颇受外界关注。然对于国民党主席竞选围绕在“九二共识”,赞成者认为主要参选者朱、江论述四平八稳,基本上延续马英九的两岸路线及政策。但也有反对观点认为,在台湾社会内外反中意识高涨下,国民党应在“亲中”与“反中”之间找到“第三条路线”,朱、江两岸路线沦为“保守牌”,开创力不足,甚至流于形式化与机械化,左闪右躲进退失据。而学者出身的张亚中其两岸论述反而充满爆发力,正面迎战民进党当局两岸路线,并在媒体及网路声量引起不少回响。
国民党党主席仅是党内选举,主要候选人因选民结构集中于深蓝党员黄复兴党部、地方党部及年轻自主性党员,因而朱、江或其他候选人祇提延续“九二共识”、“连胡会五项愿景”,尽管其两岸论述仍有所不足,却重新再以“九二共识”与民进党争取两岸论述主导权及话语权。四位候选人中除朱、江政治势力较受党内及地方派系支持力拼外,张亚中及卓伯源其政治实力略显薄弱,个别候选人主张的设置大陆办事处、恢复国共论坛及海峡论坛、邀请大陆领导人访台、签订两岸和平备忘录及设置两岸和平委员会、召开两岸国是论坛等等,似乎也未充分显示各自两岸论述及路线之亮点;同时,国民党主席竞选两岸论述及路线也存在若干局限性,难以完全强化其政策竞争优势。
贰、国民党主席竞选两岸论述及路线之局限性
综观国民党此次党主席候选人之政见,回归“九二共识”是共同的特点,这在当前台湾社会充满“反中”政治氛围及两岸敌意上升,且台独主张升高、台湾认同上升及中国认同下降情况下,回归“九二共识”意味着先前讨论“扬弃论”、“过时论”及“贡献论”,或以“ECFA共识”取代“九二共识”争论,以尘埃落定暂时告一段落。然而上述两岸论述及路线争论,似乎仍有所不足,被批评流于模糊化、形式化、欠缺统合愿景及目标,并未提出具积极性及开放性、愿景性目标。
首先,欠缺调整“联美抗中”为“联美和中”策略。朱立伦、江启臣都主张设立国民党驻美办事处,张亚中则认为应透过AIT传达意见始为正途,同时要积极联系华侨,让海外华侨成为国民党在海外据点。事实上,国民党既往成为反对党时期,在美国也有办事处,而在民进党当局透过“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处理国民党党产后,国民党因欠缺资源导致其政治能量下降,弱化在美国办事处功能及对华侨工作。然而,这仅祇是属于事务工作层次,对于如何调整“联美抗中”路线则需要进一步论述及规划。
马英九执政时期采取“联美和中”路线,此时期美中关系处于新型大国关系,双方既竞争又合作,美国并无要求台湾选边站。然而,当中美处于战略对峙对抗大于合作,美国透过印太战略捆绑作为民主同盟的台湾,台湾如何在中美对抗下采取等距关系,不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马前卒”确实不易。“联美和中”虽为平衡的台湾国际战略,但必须奠立在中美关系处于合作时期,中美两强若对抗,台湾祇能选边站。而当前国民党既担心被泛绿政治联盟标签化、污名化“扣红帽”,又担心得罪美国并未厘清台湾对外政策路线,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下的“马前卒”角色,所谓“亲美和中”的平衡战略欠缺内涵论述及可执行措施,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美国在台协会(AIT)前处长司徒文(William A.Stanton)认为国民党若期盼主张“九二共识”,即可回至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并扮演从中美双边获益角色已不大可能。当时美中双方争斗尚未台面化,台湾尚能从中美两边都获益而不得罪;但从美国川普到拜登政府,皆是持守“反中路线”,台湾不太可能“左右逢源”,而可能祇有“选边战”。且从大陆当局的全球战略布局检视,难以接受台湾任何执政党与美国太亲近,因此,若国民党主席候选人仍冀望在中美间同时获益,恐属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