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佃:两岸新闻交流 厦门日报创多个第一
中评社北京11月12日电/据台海杂志报道,作为厦门日报社曾经的大家长,在他任职的前后18个年头,李泉佃带领厦报人为两岸关系鼓与呼,所有两岸和平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厦门日报社从不缺位,创造了多个第一,与此同时,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也承担了许多超过媒体属性的责任,打造了一系列有口皆碑的对台交流品牌活动,为两岸新闻交流做出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创刊于1949年10月的《厦门日报》从诞生之日起便见证了两岸关系一路走来,从“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到“竹外桃花三两枝”,从“豪华落尽见真淳”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两岸关系翻天覆地变化。站在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三十周年的节点上,回望前尘,厦门日报社原社长李泉佃百感交集。
对于像李泉佃这样生长于闽南、从小生活在两岸语境里的媒体人来说,他积极支持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虽然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政治僵局无法打破,两岸关系难以改善,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两岸新闻交流按下了“暂停键”,但在这个荆棘难挡正途的时代,这位老报人内心却无比坚定,他说,两岸媒体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媒体,背景不同,观点有异,“但大家都是中国人,都希望两岸关系不断缓和、发展。两岸合则互利,分则两害。两岸媒体是增进两岸同胞了解的桥梁和纽带。”
《台海》:第一次赴台是什么时候?心情如何?分享下当时的情景。
李泉佃:1999年12月29日,厦门市新闻访问团一行9人经香港飞台北。团长为时任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聪明,成员有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市记协作协、厦门日报社、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厦门电视台相关人员。
当时,我们大多都是第一次赴台,既激动又忐忑。激动就不用说,因为在我们的行程中,参访的新闻单位有台湾联合报系、中国时报系、中国电视台、东森电视台、台湾世新大学等,这是我们第一次与台湾新闻单位接触,所以大家很激动;说是忐忑,是因为我们与台湾新闻同行有几场交流,而且还有一场座谈会,首次与台湾同行面对面,对他们想问什么问题心里没底,生怕出了差池。
但后来,记得是12月30日上午的座谈会,台湾同行问的问题让我们大家释然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问题问得有点“幼稚”。比如,当时联合报系的一位记者问我:“大陆的报纸是不是只能刊登领导人的讲话?”当时我差点“喷饭”,我以《厦门日报》每天版面的内容跟他们做了分享,他们一惊一乍的。我很后悔当时没带上几份《厦门日报》。
另外说下,当时还没有“小三通”、直航,我们是先到香港,翌日才从香港飞台北的。那时恰值世纪之交,所谓“千年虫”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我记得12月31日,我们几个都到台北诚品书店过新年。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台湾诚品书店,印象非常深。
《台海》:与台湾同行交流时,如何处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情况?
李泉佃:我既是报社的负责人,又是报社的记者。而更重要的,我更看重的是记者的身份。于我而言,我觉得两岸隔离几十年,有些误会、误读、误判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平心静气、平等相待、平和交流,才能消弥误解,取得“真经”,实现双赢。
比如,我第一次到台湾,到联合报系参访,发现他们的编辑部张贴着中国国家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主管最新名单的表格,我一是感到惊讶,惊讶于台湾同行对信息收集的完整性,二是感到可行,这样直观,方便了编辑部的编辑,不容易出差错。回到报社后,我就要求我们的编辑部要“照单全收”。
再如,我们第一次跟《金门日报》交流稿子,出版大陆专版,刚开始,双方有些误解,金门方认为我们稿子“统战”味太浓,而我们则认为金门方是鸡蛋里挑骨头。
后来,我自己带队到金门,先后拜访过金门日报两任社长、总编,他们也带队到厦门日报社参观,而且亲临我们的夜班现场。而后双方坐下来坦诚交换意见,求同存异。通过这样的磨合,取得共识,版面就越做越好,受到各方好评。每逢10月份厦门日报社读者节,金门日报社都派人来参加、采访,做了大量报道。虽然这些活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但我相信,在新闻人心中,这是抹不去的记忆。
《台海》:交流是促进良好关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分享两三件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李泉佃:一是由《海西晨报》打造的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于2008年发起,系海西晨报社时任副社长潘兴军提议,头两年由晨报联合厦门市的台商、书协等一起举办。
2010年,台湾旺报社主动提出参与主办,汉字节变成由两岸媒体联合主办。自2008年起,汉字节已经办了13年度,陆续选出震、生、涨、微、平、进、转、和、变、创、望、困、闷等海峡两岸年度汉字。
同时,我们还与旺报社联办两岸征文。2011年1月两岸征文颁奖典礼在台北举行。时任海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应邀出席。张铭清的出席,引发了台湾新闻界的轰动。
因为2008年10月21日,正在台湾进行学术访问的张铭清当天上午在参观台南孔庙时,遭绿营支持者推挤,眼镜被撞飞,后脑勺被打了一拳,整个人被推倒在地,就连坐上车后,还有抗议者跳上张铭清的座车顶部一阵踩踏。在海峡两岸交流史上没有发生过如此暴力事件,“台独”分子的极端暴力行为引起岛内外各界的强烈谴责。
2011年1月,是事件后张铭清首次赴台,所以,许多台湾媒体都聚焦这个问题,采访了张铭清。
我从张铭清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当然也从台湾同行学到了不少东西。作为曾经的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张铭清,面对长枪短炮,从容自若、泰然处之、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让人口服心服,作为曾经的新闻人,张铭清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诙谐风趣。二者的有机结合,呈现了大陆官员的完美形象。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厦门晚报》的“闽南斗茶”,2011年升格为“两岸斗茶”,至今举办十一届(2011年举办春秋两届,含闽南斗茶共举办十七届)。2015年4月7日至4月12日,由我带队分别在台湾赛区的嘉义、花莲等地开展奉茶活动、两岸茶产业论坛、参观台湾茶叶生产基地、品鉴获奖茶叶及两岸茶界座谈交流。
4月12日,我以两岸斗茶组委会名誉主任、厦门日报社社长身份带领两岸斗茶赴台考察团部分成员,在台北与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廖万隆举行会谈。廖万隆对《厦门晚报》主导推动的两岸斗茶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两岸斗茶为两岸茶界交流搭建很好的平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为两岸茶产业做出重要贡献。他表示,两岸应携手推广中华茶文化,在更广阔领域开展两岸业界互联,比如加大两岸斗茶在台北等区域推广力度,让两岸获奖好茶进入更高端渠道双向行销。
我跟廖万隆说,两岸斗茶平台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了两岸优势互补,今后将不局限于茶行业,有望在更宽广的领域积极作为,实现跨界融合,助力两岸经贸发展。对此,廖万隆给予高度赞赏。这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台海》:之前与报社前辈聊天,大家有一个感慨:何其有幸,亲历了两岸新闻交流“最好的时代”。您怎么看?
李泉佃:2013年10月27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参加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蒋孝严介绍说,两岸关系从1949年走到今天,有这样的成果,得来不易。其中,经过不知道多少的风雨、颠簸、坎坷和转折,一度兵戎相见。和平的曙光和交流的希望,也曾经一度乍现,但瞬息消失减弱,让人们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感到迷茫,感到困惑,感到忧虑,感到不确定。
蒋孝严称,正如英国著名的文学家狄更斯在他的著作《双城记》里面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里描写的一样,“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充满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但我们也一无所有。”
经过几年,国共在两岸关系上打造新局,以往人民对两岸关系所感到的迷茫、不安、困惑、忧虑跟不确定,几乎一扫而空。他指出,今天的两岸关系,可以说,已经不是黑暗的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不是最坏的时代,而是最好的时代;不是愚蠢的时代,而是智慧的时代;不是充满绝望的冬天,而是充满希望的春天。
我非常认同蒋孝严先生的说法。我在厦门日报社任职前后18个年头,其中两岸关系最好的历史时期是马英九执政的8年,即从2008年到2016年。马英九抛弃李登辉“两国论”、陈水扁“一边一国”论“,台独”路线,重回“一国两区论”,认同“两岸关系是国共内战的延续”,坚持“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主张“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两岸关系进入“1949年以来最好、最和平稳定时期”。一是两岸高层互动频繁。连战、吴伯雄、萧万长、朱立伦、宋楚瑜、郁慕明、刘兆玄等多次率团“登陆”并与国家领导人会面,全国人大、政协、部委及省市领导接续率团访台,双方搭建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博鳌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众多交流平台,特别是2015年11月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开创了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先河,将两岸关系提升到历史新高度。
二是两岸协商进入制度化轨道。两岸在民航、旅游、海运等领域均有次级协商机制,国台办与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并架设热线。三是两岸民间交流持续深化,“三通”正式上路,“两岸一日生活圈”逐渐成型,岛内不合理限制逐渐松绑,陆客、陆生、陆资赴台正式成行。这八年是两岸新闻交流史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时代,厦门日报社的所有对台新闻交流项目、活动,都是在这八年实施的。
《台海》:其间,厦门日报社举办了一系列有口皆碑的对台交流品牌活动。
李泉佃:厦门日报社在两岸交流处于最好时期的十来年内,打造了一系列对台交流品牌活动,可谓风生水起、卓有成效,得到两岸新闻界、产业界的高度认可。可以说,我们发挥了母报厦门日报和子报子刊各自优势,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阵容,形成一股力量。
比如,厦门日报的“两岸甜蜜季”,通过举办两岸婚庆,聚焦两岸年轻人的爱情;厦门晚报的“斗茶”,抓住台湾与厦门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的融合交流,打开了一扇两岸产业交流的窗口;海西晨报则着眼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台湾旺报举办了“海峡两岸汉字节”;台海杂志社抓住两岸新闻人的“痒处”,举办两岸新闻摄影大赛“台赛”。
这些品牌各呈特色、精彩纷呈,为两岸新闻交流做出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我们的经验先后在国家重点期刊《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报刊》《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刊发,全国许多同行纷纷到厦门日报社取经。
《台海》:在这个过程中,虽有所成,但有没有让您比较遗憾的事情?
李泉佃:也有遗憾,最大的遗憾是,厦门作为两岸交流的桥头堡,厦门日报一直争取在台驻点采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台海》:台海杂志社创办于2006年8月,由厦门日报社主管,创刊时被新华社誉为祖国大陆第一本同时面对两岸的专业涉台杂志。当时,创刊的出发点是什么?
李泉佃:《台海》杂志的创刊,《台海》杂志能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两位领导。一位是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可以说,她才是《台海》杂志的“创刊人”。
2005年12月,洪部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跟我说,厦门是祖国大陆对台交流的前沿阵地,厦门与台湾有“五缘”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新闻媒体要在推动闽台、厦台交流交往,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目前看,厦门,乃至整个福建,还没有一本专业对台宣传的杂志,希望厦门日报社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当然,一定要深思熟虑,要先谋而动。尤其是要有一支熟悉台湾、熟悉对台政策的队伍。洪碧玲部长让我回来好好调研,呈交一份可行性报告。很快,我们就搭建了一个班子,专门拟出报告。洪碧玲部长还亲临报社,听取我们的汇报,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另外一位领导是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外宣办主任朱清。朱部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决策果断。当我到省委宣传部向他汇报,我们要办一本对台宣传杂志,希望得到部里支持,能够批准一个外宣刊号给我们时,他二话没说,就在我们的报告上签字同意。此后,朱部长又多次到厦门日报社调研杂志办刊情况,给予杂志办刊方向许多帮助。
当然,我们也要感谢国台办、省台办、市台办多年来对杂志不离不弃的关心、指导、支持,其间,时任海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更是亲力亲为,经常为台海杂志组稿、写稿。
《台海》:您如何评价两岸新闻交流的意义?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李泉佃:第一,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事实已经证明,两岸新闻交流在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也是显着的,尤其是在两岸关系长期不正常的状态下,两岸新闻媒体在相互的采访交流之中,肩负起两岸沟通、认知、释疑解惑的重责大任。
新闻记者是站在时代船头的瞭望员,是了解社会民情的尖兵,也是两岸同胞感情的传递员,透过记者的笔端,使隔绝近半世纪的海峡两岸之航船终能不脱民意与时代潮流的航程。
第二,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民众相互了解、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两岸记者互相到彼岸实地采访,新闻报道作品在两岸媒体刊载、传播。两岸民众从完全陌生,到感情接近,两岸新闻媒体的双向交流功不可没。
第三,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架设了两岸文化交融汇合的桥梁。通过新闻媒体的沟通与传播,两岸文化关系更加密切,更加不可分割。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面貌,透过两岸新闻报道,传递到台湾岛内,为台商大陆创业发展,为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架设了传递商机、促进共同繁荣的桥梁。
但是,由于台湾当局、尤其是民进党领导人对两岸新闻交流的态度一直是消极被动、百般阻挠,造成两岸新闻交流时断时续,引起了包括台湾新闻界在内的两岸新闻界的普遍不满。
为了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两岸新闻界人士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他们走出的不是自己的一步,而是两岸关系超越障碍、迅速向前的时代一步!
《台海》:最后,畅谈下期盼。
李泉佃:虽然由于民进党设置的重重阻隔,使得当前两岸新闻交流出现新的障碍,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两岸新闻交流更是按下了“暂停键”,但两岸新闻交流是大势所趋,任何人也阻挡不了。
我想,近程目标,自然是尽快恢复开放媒体驻点,无条件开放媒体互设长驻,并且可自由聘用当地工作人员;开放相互刊登广告,流通商业信息。中程目标,则是建立合作规则和共识,从特定新闻类别上,试行媒体间的实质合作,对象可以是两岸市场,也可推广至全球华人市场。长程目标,则希望两岸市场全面对媒体开放。因为,信息的畅通是深化交流的重要基础,也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