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题材中捕捉诗意瞬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贵州人民特别是那些山里的乡亲们,他们的淳朴、善良、宽厚,他们那种骨子里的倔强,山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就如同山野的树,夹缝里的草,风雨中的山歌,无数次震撼着我。我从事戏剧创作20多年,与其说是我在坚持创作,不如说是贵州人民、贵州故事一直牵引我,吸引我秉笔而抒,讲述他们的历史与今天,奋斗与梦想,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是家乡贵州成就了我的创作,使我在他们的故事里实现艺术追求。我始终认为,只要将艺术目光永远对准人,人的命运史、人的奋斗史、人的心灵史,就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这几年,我创作的黔剧《天渠》《腊梅迎香》,京剧《锦绣女儿》,话剧《出山!》,这些剧目获得“文华大奖”提名剧目、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百年百部”“脱贫攻坚”主题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等全国专业奖项,其主角无一不是这片厚土上“生长”出来的人和故事。黄大发,时代楷模、贵州遵义市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用了36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带着全村人打通了一条横跨三个村、9000多米的“生命渠”;邓迎香,贵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用13年贯通一座山,开出一条致富路,古代的“愚公移山”或许只是传说,在现实中,贵州人民用奋斗创造了人间奇迹;苗家绣娘,用一根根刺绣银针改变命运;还有那些永远倒在扶贫路上的干部……这些人物艺术形象各异,性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自强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奇迹。他们,一次一次点燃了我的创作激情。
我想,所谓艺术创作的独特,是视角的独特、开掘的独特,从人性之光、人情之美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比如《天渠》中的黄大发,不仅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父亲;《腊梅迎香》没有写邓迎香开山修路的过程,而是另辟蹊径,写一个女人的成长——从爱一个人,到爱很多人,从怨一座山,到打通一座山;京剧《锦绣女儿》不是讲阿彩如何成功,而是塑造了一个经历失败再次站起来的大山深处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