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美汇与息口明年初料见顶
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均实施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在2022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均在正常化,而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尤其令人关注。自2022年3月至今,美联储已经连续7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高达4.25厘。同期内,欧洲央行也连续3次加息,累计加息2厘。美联储如此快速的加息幅度是自1980年代“沃尔克冲击”以来最陡峭的。
换言之,发达经济体的宏观政策正常化尤其是货币政策收缩,将显着影响这些经济体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相比之下,欧元区与英国还正在遭受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上涨的冲击。因此,2023年,欧元区与英国经济下行的幅度会显着超过美国。相比之下,宏观政策基本维持平稳的日本经济增速基本上波澜不惊。例如,根据IMF在2022年10月的预测,从2022年到2023年,美国GDP增速将由1.6%下降至1%,欧元区将由3.1%锐减至0.5%,英国将由3.6%锐减至0.3%,日本将由1.7%微降至1.6%。笔者认为,不能排除欧元区与英国经济在2023年陷入负增长的可能性。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前景各不相同。首先,中国、印度与东盟经济增速相对较为乐观,根据IMF的最新预测,上述三个经济体2023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4%、6.1%与4.9%。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23年上升,而印度与东盟经济增速将在2023年下降。
其次,受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商品出口国在2022年增速强劲,而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趋稳甚至回落,这些经济体在2023年也将面临增速回落的局面。根据IMF的最新预测,拉美与加勒比国家经济增速将由2022年的3.5%回落至2023年的1.7%,而中东和中亚国家经济增速将由2022年的5.0%回落至2023年的3.6%。
再次,深陷俄乌冲突的俄罗斯将继续面临经济衰退的局面。根据IMF的最新预测,俄罗斯经济增速在2022年与2023年分别为-3.4%与-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