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成一业,非遗“茶文化”托起致富梦

  中评社北京12月23日电/据工人日报报导,11月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好消息传来。近年来,与茶叶相关的技能培训、电商直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使得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云南有6个与茶文化相关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参与其中。

  云南是我国大叶种茶主产区,茶业一直是该省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省内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目前全省茶园种植面积高达740万亩,茶叶产量49万吨,茶农450多万人、涉茶人口近千万人。在这片小小的树叶上,有着当地乡村振兴的清晰脉络,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新技术提升产业质与量

  冬雨均匀落在茶叶上,古树茶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修剪时节,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马邓村尚品茶园,负责人刘清一边把古茶树上的多余杈枝修掉,一边向记者介绍说:“修剪多余的树枝,实行有机生态管理,这些都是古树茶提质的关键。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了,茶叶的价格自然就跟着提起来了。”

  2008年,在附近几个城市辗转务工多年的刘清,为了攒到更多的钱,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因缺乏茶叶种植相关技术,一年半的创业以失败告终,刘清只能再次外出打工。

  近年来,镇沅县厚植乡土人才“金种子”,引领乡土人才“破茧成长”。刘清得知消息后于一年前再次回到家乡,准备开始第二次尝试。与之前不同的是,他这次得到了茶树相关的系统管理培训。

  “刚开始学古茶树管理技术,老师就让我修剪古茶树多余的杈枝。”学到新技术后,刘清想着回来教给附近的村民,让大家有钱一起赚,但村民们普遍对新事物有所质疑,不认可修剪古茶树。为了说服大家,刘清从修剪家里的古茶树开始,用实际行动改变村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