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打好中国种业翻身仗刻不容缓
种子是农业的“晶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品质发展的“源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度关注种业发展问题,多次在不同场合对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8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再度强调,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去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呼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又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对种业发展问题作出了具体安排。
中国作为拥有上万年种植史的农业大国,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从种业入手推动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关键,是前提。种子被称为“农业的晶片”,因此种子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广受关注。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提交了相关建议和议案。农业农村部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行动方案,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虽然不存在“有没有种子、能否保生存”这一问题,例如水稻和小麦这两种最基本的口粮就完全采用自主选育品种。外资企业占中国种子市场份额只有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为0.1%。但在种子的品质上中国还有明显差距,例如玉米、大豆单产水平较低,不到世界先进水准的60%。蔬菜中的甜椒、耐储番茄等种子进口比重较大。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仅为45%、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只有4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种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种源“卡脖子”。虽然在中国主要农作物中大部分种子为自产,但玉米、马铃薯等种子部分依赖进口。高端品种的蔬菜种子以进口为主。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基因编辑技术原始专利大多被国外控制;3、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不全、保存保护乏力、共享机制不畅;4、产业集中度太低,多、小、散、弱格局未能得到根本改变。5、科研与市场“两张皮”,存在科研与市场脱节、品种审定与市场严重脱节、院校企研究“各自为政”问题;6、种业管理跟不上。个别县市区种业管理处于无机构、无编制、无专人的“三无”状态,形成管理真空。人才流失严重。付出与薪酬不匹配,大学毕业生“不愿进、留不住”。
中国现有持证种业企业7200多家,但产值才1200亿元,平均不到2000万元。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少。有的种业企业只是将已推广的良种稍微改变一下性状,就当作新品种推广,造成市场上种子同质化育种现象严重。刚推广一个新品种,马上就有仿制的。因此企业对新品种投放市场顾虑重重。
中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是种质资源引进挖掘不够。中国大部分是本土资源,而且鉴定利用不足,导致了育种的遗传基础选择空间小。在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方面,中国种质资源主要来自国内,保存在科研单位和企业,约80%的种质尚未充分鉴定;而美国约四分之三的种质资源来自全球,企业是种质保存、鉴定、利用的主体,实现了资源充分利用。
加快中国种业发展,必须从重视知识产权入手。推进种业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是对种业创新者核心利益的有力保护,是对增强国家种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持。
长期以来,中国种业始终未能走出一个怪圈。中国拥有全球人数最多的种业科研队伍,同样拥有保存数量全球第二的种质资源,科研人员发表了全球数量最多的育种论文,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也排名全球第一。但与此同时。“国内种企研发投入总和不及拜耳一半”的尴尬局面始终未能改变,以至出现“外国种子论粒卖,中国种子按斤卖”窘境。中国种业基础研究的能力世界一流,选育出优质品种的能力却未能达到同等水平。“种业论文强国”为何未能助力造就“种业强国”,“种业专利大国”为何与“种业强国”无缘?
种业知识产权的核心是新品种保护,这方面也有两组看似矛盾的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共受理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3112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导品种中,70%以上都是保护品种,推广面积居前十位的品种中近80%也是保护品种。近年来,种业侵权案例有增无减。据统计,从2016年到2020年,全国法院审结涉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从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权纠纷案例超过80%。
总之,欲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从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入手,推进资源保护、品种攻关、企业培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全链条保护。
这几年,全球种业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种业正经历着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国际种业巨头纷纷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重组浪潮,拜耳收购孟山都,杜邦与陶氏合并,全球种子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跨国巨头集中,推动了优质资源整合、优势业务重组,种业与农化、资讯、生产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领先优势进一步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种业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尤其在科技创新上,全球最先进的品种研发技术仍掌握在孟山都、陶氏杜邦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手中,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都很大,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1500 家种子企业,全年研发投入合计仅为33 亿元,而孟山都公司一家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7亿美元。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今后中国种业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更大的力度、更开放的姿态,出台更积极有力的开放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种业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种子是农业的“晶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品质发展的“源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度关注种业发展问题,多次在不同场合对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8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再度强调,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去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呼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又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对种业发展问题作出了具体安排。
中国作为拥有上万年种植史的农业大国,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从种业入手推动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关键,是前提。种子被称为“农业的晶片”,因此种子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广受关注。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提交了相关建议和议案。农业农村部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行动方案,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虽然不存在“有没有种子、能否保生存”这一问题,例如水稻和小麦这两种最基本的口粮就完全采用自主选育品种。外资企业占中国种子市场份额只有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为0.1%。但在种子的品质上中国还有明显差距,例如玉米、大豆单产水平较低,不到世界先进水准的60%。蔬菜中的甜椒、耐储番茄等种子进口比重较大。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仅为45%、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只有4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