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粮仓“十九连丰”的密码

  中评社北京12月20日电/据新华网报道,隆冬的东北大地,银装素裹,万物储藏,正在蓄积新的能量。

  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公告,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东北三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局地极端天气等挑战,今年产粮逾2865亿斤,收获了自2004年以来的“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在大国粮仓中持续贡献着东北担当。

  东北连年丰收背后,是黑土地上新科技日益涌现,协作链层出不穷,新农人意气风发,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新品种,科技煮香“中国饭”

  寒冬时节,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内正在进行一场“大考”,几百个品系的稻穗一字排开,研究员郑文静和团队成员忙着数粒数、量穗长、看米质……一穗一穗过关。优胜的品种将在明年春天进入“试用期”,开始新一轮的考核。

  一粒良种,来之不易。今年10月,沈阳新民市马糖坊村传来好消息,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稻种“辽粳419”亩产达788.8公斤,实现增产130多公斤。望着丰收的稻田,村民们喜笑颜开:“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业振兴,是握紧农业“芯片”的关键。

  去年年初,吉林省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共收集保存作物种质资源2946份,为育种创新提供了种质基础。辽宁、黑龙江也陆续出台政策,鼓励科研院校、种业企业联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