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议员倡两地跨境捐器官常规化
根据医管局数字,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有近3,000人等候各类器官移植,其中以肾脏占大多数,轮候人数超过2,400人,但每年捐出的肾脏数字仅有双位数,如去年捐出的遗体肾脏连同活体捐赠合共仅有72个,今年头九个月祗有42个,其他器官如肝脏及心脏等每年捐赠数字亦祗有双位数甚至单位数。
芷希今次移植手术要经人体器官移植委员会审批,委员会主席黄幸怡昨晚在回覆香港文汇报表示,欣然得悉芷希手术成功,并正在深切治疗部接受观察。她表示,委员会审阅医院管理局就芷希的移植手术,有关输入人体器官作移植用途的文件,确认符合《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要求,故给予进行受规限器官移植的批准。
有关的审批准则复杂,根据条例,除需由注册医生移植外,有关器官输入香港时要附有相关进口器官证明书,须载有各项条例所需资料,包括陈述该器官取得符合当地一切适用法律、切除该器官所在医院是获当地政府授权进行器官切除作移植用途的医院,以及该地并无任何人为有关器官的提供作出或接受付款,有关注册医生并已向委员会提供该证明书正本或副本。
两地未有先例是基于技术考虑
2016年,中文大学20岁学生马倬朗也急需“新心”续命,据悉当时广州曾成功配对到合适心脏,惟基于法规、运送保存等考虑因素,最终叫停。马倬朗最后虽然在港成功找到合适心脏,但移植后却因排斥而不治。
他认为,今次芷希的成功例子,是两地部门和团队积极协作,在短时间内将器官送至香港移植,这是打开了一扇门,为香港与内地跨境器官捐赠移植迈出第一步,而他期望日后能建立机制,将两地跨境捐赠器官常规化。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担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时,曾提出考虑与内地政府商讨设立专为港人轮候内地器官捐赠的轮候册,林哲玄希望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相关部门商讨,建立有关机制,“香港特区政府正与内地商讨港人在大湾区购买医保、扩大药械通范围等安排,现要加多跨境器官捐赠一项,而香港每年不少病人未等到移植已去世,因此这更具迫切性。”
葛佩帆向香港文汇报表示,对香港成功移植内地捐赠器官感到欣慰。她认为两地之前未有跨境捐赠,是以往香港特区政府未有积极开通有关渠道,如今有内地器官成功配对并送港移植,实属喜讯,期望跨境器官捐赠恒常化,建立双向渠道,一方面接受内地配对适合本港病人的器官,本港若有捐赠器官未能配对给病人,亦可捐予内地合适患者。
她指出,特区政府同时要加大宣传器官捐赠的力度,“我在十八区摆过街站宣传,递到埋去(巿民)会填(器官捐赠表格),但自己不会主动,就算现时可网上登记,巿民亦没有主动自己登记。”除本地登记外,她认为香港应与内地建立捐赠渠道,将有关网络扩大,以惠及更多等候移植器官的人士。
话你知:逾300港人内地登记轮候器官
这次小芷希获得内地去世儿童捐出心脏延续生命,全赖国家卫健委与香港特区政府及医管局协调,也反映内地无偿的器官捐赠制度愈发成熟。在现有机制下,内地“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资质单位”接受港澳台居民申请轮候配对器官。
目前,全国多地都有指定大医院获得OPO资质单位,包括港大深圳医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而广东省还有6家医院获OPO资质单位,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中山市人民医院。
申入分配系统 轮候器官配对
香港申请者要到OPO资质单位上传患者身份信息,和医学疾病相关信息至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简称COTRS 系统),就可以进入系统轮候移植手术,配对成功后由对接医院安排准备工作及手术,相关手术费用需根据器官的具体情况而定。
可上平台登记 成捐献志愿者
有意捐出器官的港人亦可透过挂钩医院,在内地“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登计去世后捐献器官意愿,最终捐献与否,取决于捐献者是否达到符合器官捐献的医学状态,以及直系亲属的意愿,并经过严格的伦理、医学等程序进行捐献。已登记的用户也可随时取消捐赠意愿。
全国目前已经有超过30家医院共同参与了该平台的建设,有超过112 万人次主动登记器官捐献的意愿。患者可通过关注相关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快速完成信息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我在1999年发现患上血癌,幸好获得骨髓移植才能延续生命,觉得自己好好彩,癌症至今一直未有复发。”癌症康复者林义文在康复后加入香港移植运动协会,现担任委员,希望向公众宣扬器官捐赠和移植知识,及鼓励同路人参与运动以过正常生活。他昨日向香港文汇报表示,香港目前器官捐赠人数仍远远未能满足需求,而今次4个月大的芷希成功配对内地脑干死亡幼童心脏进行移植手术,令一众轮候器官移植的两地病人感到鼓舞,希望香港特区政府继续鼓励巿民捐赠器官的同时,继续与内地配对器官,拯救生命。
现年60多岁的林义文,于23年前担任学校工艺科导师期间,身体开始感到不适,“变得十分消瘦,经常伤风,又试过咳嗽持续一个月也未好,但当时仍未为意,以为只是身体差易患病。”
这情况持续了一年,最后向私家医生求诊时,医生检查发现其脾脏胀大,怀疑是癌症,将他转介到公立医院,结果证实他患上血癌,且情况已很严重,“当时医生话白血球不断侵蚀器官,随时会死亡。”
冀政府加强宣传器官捐赠
医治他的方法就是寻求骨髓移植。“其实我好好彩,有一兄一妹,医生检查显示妹妹的骨髓适合移植给我,但其实兄弟姊妹都未必成功配对,我有病友有六七个兄弟姊妹,结果都无一合适移植。”他获胞妹移植的骨髓后终击败癌魔,其后只服用了两年抗排斥药,至今癌症一直未曾复发。
成立于2008年的香港移植运动协会,成员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的受惠者、器官捐赠者或其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等,林义文对重获健康十分感恩,故加入该会希望回馈社会,目前担任该会其中一名委员,协助举办羽毛球等活动,鼓励移植人士参与体育活动,积极及乐观生活,及向社会推广器官移植的知识,希望鼓励更多巿民参与器官捐赠。
他表示,该会举办了不少宣传活动,目前巿民对器官捐赠的意识已有提高,惟捐赠器官数量仍然不足,故认为特区政府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加强推广工作,希望在幼稚园及小学开始宣传捐赠信息,另一方面就是继续与内地建立相关渠道,“香港与内地是一个大家庭,器官捐赠可以双向互通,协助两地有需要移植的病人。”
根据医管局数字,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有近3,000人等候各类器官移植,其中以肾脏占大多数,轮候人数超过2,400人,但每年捐出的肾脏数字仅有双位数,如去年捐出的遗体肾脏连同活体捐赠合共仅有72个,今年头九个月祗有42个,其他器官如肝脏及心脏等每年捐赠数字亦祗有双位数甚至单位数。
芷希今次移植手术要经人体器官移植委员会审批,委员会主席黄幸怡昨晚在回覆香港文汇报表示,欣然得悉芷希手术成功,并正在深切治疗部接受观察。她表示,委员会审阅医院管理局就芷希的移植手术,有关输入人体器官作移植用途的文件,确认符合《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要求,故给予进行受规限器官移植的批准。
有关的审批准则复杂,根据条例,除需由注册医生移植外,有关器官输入香港时要附有相关进口器官证明书,须载有各项条例所需资料,包括陈述该器官取得符合当地一切适用法律、切除该器官所在医院是获当地政府授权进行器官切除作移植用途的医院,以及该地并无任何人为有关器官的提供作出或接受付款,有关注册医生并已向委员会提供该证明书正本或副本。
两地未有先例是基于技术考虑
2016年,中文大学20岁学生马倬朗也急需“新心”续命,据悉当时广州曾成功配对到合适心脏,惟基于法规、运送保存等考虑因素,最终叫停。马倬朗最后虽然在港成功找到合适心脏,但移植后却因排斥而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