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旆:两岸关系变化 台商忧大陆社会反台

建德工业集团集团总裁李金斾接受中评社访问。(中评社 高易伸摄)

  中评社高雄11月3日电(记者 高易伸)事业横跨两岸及欧美,在台湾拥有一家公司上柜,二家兴柜的“建德工业集团”总裁李金旆2日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大陆对台过去2、30年都是相当友善的,当时去大陆打拼的台商都可明显感受,现在这种感觉已经不见了。这几年两岸关系越来越对立,台商在大陆会相对不安,台商现在都很忧心大陆社会“反台情绪”会跟当年“反日”一样高涨时,对两岸、台商都不是好事。

  李金旆说,他在大陆算是“混得还不错”了,但连他都明显感受到两岸关系质变量变的压力,其他台商处境只会更辛苦。台商没有不希望两岸关系和缓,但实际上大家能做的贡献与努力是非常有限的。

  李金旆,1958年生,台湾高雄人,台湾中山大学EMBA硕士、旗下的建德工业为上柜公司,金利科技、钰凯科技在兴柜板。李金旆事业横跨全球,建德工业平面磨床销量居全球龙头,旗下品牌“KENT”等同于磨床代名词,其客户包括Chrysler、3M、LG、SIPA、BOST、B&W、Fuji、鸿海精密、华硕等。他在大陆浙江拥有代理商荣德机械、江苏建德精密、天津巨德机电等。他也曾担任工商建研会南区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第一届外部董事会董事,该校目前还设有李金旆奖学金。目前他为工商建研会监事会召集人、高雄市两岸合作事务促进会理事长。

  李金旆出生于高雄仁武地区大家族,4岁不慎因病时染上小儿麻痹,行动不便并没降低他的斗志,他也在1996年李登辉高喊“戒急用忍”时勇敢西进,并在事业上取得不错成绩。

  身为台湾精密工具机、平面磨床龙头,李金旆感叹台湾传统产业与非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已面临生存发展危机。他说,南台湾工业区一坪土地涨到2、30万,中北部价格更高,台湾工厂得生产什么产品才能损益两平、甚至赚钱?只有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譬如高科技、半导体、人工智慧等,但这毕竟还是凤毛麟角,这意味着台湾“非高附加价值”的产业面临不小生存挑战。

  台湾营商环境越来越高,台商赴大陆投资还会是好时机吗?

  李金旆指出,事实上台商赴大陆投资“最好的时间点”已经过了,过去最好的时机就是在李登辉1996年喊出“戒急用忍”的时候。当时只要你敢先行就有机会;但现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已经起飞崛起了,台商现在过去已无利基,包括土地的取得、工人基本薪资等都很难讨到便宜。台商早年落地深耕占有一席之地,否则现在在大陆也很难有竞争力了。

李金斾的办公室后方挂有8年前跟马英九的合影,他目前也是工商建研会监事会召集人。(中评社 高易伸摄)

  对于台商“鲑鱼返乡”的解读?

  李金旆指出,确实,两三年前大陆台商有一股“鲑鱼返乡”的热潮,这些台商很多都是4、50岁跑去大陆打拼,等现在6、70岁年纪大了就想回来台湾。这些台商有很多是从事基础工业制造与生产的中小企业,前期确实赚到钱,但大陆企业进步飞快、竞争力越来越强,加上很多台商第二代不见得会继承家业,因此很多台商中小企业选择“连根拔起”回来台湾,才有之前那一波的“鲑鱼返乡”。

  李金旆表示,回来的台商也想守住过去2、30年在大陆打拼的成绩,告老返乡是很正常的,但企业若无竞争力、缺乏附加价值的,现在在大陆也很容易被取代掉,因此“鲑鱼返乡”之中,也有很多人是“不得不回来”的。

  李金旆以“工具机”为例说,台湾精密工业过去附加价值高,有完整的升级与产业链,所以刚开始在大陆市场获得很不错得契机,但大陆学习能力太快,加上成本低廉、便宜、规模经济庞大,台湾的工具机也快打不过大陆的。像他们公司在大陆的代理商,一开始也是台湾代理商,但经过这1、20年的市场环境变化,这些代理商通通变成大陆代理商、被取代了。这些被取代的台商也面临不得不回来的抉择。

  李金旆强调,台湾人在大陆市场打拼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语言与文化、习俗、同文同种”。至于很多人谣传台商去大陆赚了钱,钱都没办法汇回台湾?他自己在大陆这么多年,这种事情都是以讹传讹罢了。只要做生意循正规管道、按规定缴税,不走地下汇兑,你在大陆努力攥来的钱怎么可能汇不回台湾来?像他今年就汇了人民币1亿多回台,那些没办法汇回来的都有其他原因。

  您觉得大陆市场现在对台商还算友善吗?

  李金旆表示,他在大陆其实算是“混得还不错”的,但当前两岸政治上对立,导致民间社会的氛围也会产生质变。老实说,若跟过去相比,他个人算是有感受到差异。他就非常忧心大陆社会对于台湾人与台商的观感因为政治因素而改变。如果大陆开始反台甚至演变成以前的“反日”情绪,那就很危险。

李金斾在两岸、欧美都有事业,建德工业所生产的磨床世界一流,拥有不少国际级高端客户。(中评社 高易伸摄)

  怎看两岸共同市场?台湾每年对大陆的顺差、经贸依存度依旧节节攀升,台商目前如何面对抉择与挑战?

  李金旆表示,两岸市场的概念抉择好比台湾是块“水泥地”,而大陆是块广袤且需要努力开垦的“沃土”。这块沃土上杂草、昆虫多,这沃土上栽种,果实很容易生长、但也容易被虫吃掉,因此必须积极管理,除草除虫,只要管理能力够好,就能结出丰硕个果实。

  反之,李金斾说,台湾现在要种出果实很难,因为是水泥地,故成本很高,要重新整理、铺上土壤,想办法让种下的种子发芽结果,成本就很高昂。因此,台商会面临要在成本高的地方投资,或是要在大市场但挑战也多的地方求生存?这没有标准答案,只取决于每位台商的抉择。至于很多外商在大陆市场赚到钱,他认为外商的管理非常有优势。

  怎看台湾机械制造业的利基?

  李金旆说,他从事精密机械、车床已算是中附加价值的产业了,但就连中度附加价值的在台湾都很难生存了。想要赚钱,经营方式就要想办法跟别人不一样。台湾的机械业都是组装,而所有“加工”几乎都外包到卫星工厂去。因此一般机械业毛利率大概只有10几趴,但建德工业到现在还能赚钱,是因为毛利率维持在30几趴。

  李金斾说,因为他们的机器有很多是自己加工,且这几年营运动能主要来自于大陆相关子公司的贡献。但工具机的投资是很庞大的,大陆现在已越来越厉害,他们复制的台湾的生产模式,也自己加工、规模又大,但台湾没有规模经济、市场太小,久而久之会被拉开。

  李金旆建议,台湾的政府如果想维持“工具机产业”的竞争优势,应该鼓励中小型企业尽量合并,因为“没有合并、永远没有竞争力”,但政府永远只想到“1+1<2”,而不是“1+1>2”。当然,中小企业也不喜欢被合并,但他认为政府应该“适度引导合作”,想办法让不同的东西在同一通路上去创造价值。他强调,自己虽然举的例子是机械业,但也同样适用在其他产业。

李金斾办公室摆着前高雄市长韩国瑜、前国民党主席江启臣的感谢状。(中评社 高易伸摄)

李金斾也是福建师范大学首届外部董事会董事之一。(中评社 高易伸摄)

李金斾在高雄的办公室古色古香。(中评社 高易伸摄)

建德工业集团集团总裁李金斾接受中评社访问。(中评社 高易伸摄)

  中评社高雄11月3日电(记者 高易伸)事业横跨两岸及欧美,在台湾拥有一家公司上柜,二家兴柜的“建德工业集团”总裁李金旆2日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大陆对台过去2、30年都是相当友善的,当时去大陆打拼的台商都可明显感受,现在这种感觉已经不见了。这几年两岸关系越来越对立,台商在大陆会相对不安,台商现在都很忧心大陆社会“反台情绪”会跟当年“反日”一样高涨时,对两岸、台商都不是好事。

  李金旆说,他在大陆算是“混得还不错”了,但连他都明显感受到两岸关系质变量变的压力,其他台商处境只会更辛苦。台商没有不希望两岸关系和缓,但实际上大家能做的贡献与努力是非常有限的。

  李金旆,1958年生,台湾高雄人,台湾中山大学EMBA硕士、旗下的建德工业为上柜公司,金利科技、钰凯科技在兴柜板。李金旆事业横跨全球,建德工业平面磨床销量居全球龙头,旗下品牌“KENT”等同于磨床代名词,其客户包括Chrysler、3M、LG、SIPA、BOST、B&W、Fuji、鸿海精密、华硕等。他在大陆浙江拥有代理商荣德机械、江苏建德精密、天津巨德机电等。他也曾担任工商建研会南区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第一届外部董事会董事,该校目前还设有李金旆奖学金。目前他为工商建研会监事会召集人、高雄市两岸合作事务促进会理事长。

  李金旆出生于高雄仁武地区大家族,4岁不慎因病时染上小儿麻痹,行动不便并没降低他的斗志,他也在1996年李登辉高喊“戒急用忍”时勇敢西进,并在事业上取得不错成绩。

  身为台湾精密工具机、平面磨床龙头,李金旆感叹台湾传统产业与非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已面临生存发展危机。他说,南台湾工业区一坪土地涨到2、30万,中北部价格更高,台湾工厂得生产什么产品才能损益两平、甚至赚钱?只有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譬如高科技、半导体、人工智慧等,但这毕竟还是凤毛麟角,这意味着台湾“非高附加价值”的产业面临不小生存挑战。

  台湾营商环境越来越高,台商赴大陆投资还会是好时机吗?

  李金旆指出,事实上台商赴大陆投资“最好的时间点”已经过了,过去最好的时机就是在李登辉1996年喊出“戒急用忍”的时候。当时只要你敢先行就有机会;但现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已经起飞崛起了,台商现在过去已无利基,包括土地的取得、工人基本薪资等都很难讨到便宜。台商早年落地深耕占有一席之地,否则现在在大陆也很难有竞争力了。

哈雷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