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路权:未来太空国际治理体系的核心问题
为何太空也需要交通规则
随着低轨大型星座的快速部署,太空变得越发拥挤,太空交通管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焦点,也成为太空国际治理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2021年之前,虽然人类航天历史也已走过一甲子有余,但当时太空中正常运行的卫星、空间站等空间物体的总数不过两千上下。据统计,已发布计划的大型星座卫星总数超过13万颗。这些卫星的部署将导致在轨碰撞风险急剧上升,对各国太空资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2019年9月,马斯克的星链卫星与欧洲航天局一颗卫星险些发生碰撞,欧洲航天局被迫实施卫星规避操作。2021年7月、10月,两颗星链卫星先后抵近中国空间站,中方被迫两次实施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可以预见,类似事件会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太空交通规则的缺失,不利于保障各国太空资产安全和正当权益,也不利于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太空秩序。
那么太空交通该如何治理呢?不同于人们熟悉的路面交通,有着成熟的交通信号灯、右转弯让直行先行等交通规则,太空中尚未建立此类太空交通规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的国际空间法五大公约及其后形成的系列联合国外空法律文件,更多的是规定了自由、和平和安全利用外空的基本原则,国家监管、妥为顾及、提前磋商等基本义务,营救返还、损害赔偿、空间物体登记等基本制度,以及通知通报等基本机制,而并没有规定详细的太空交通规则,例如,当两国太空物体存在在轨碰撞风险时,哪方享有先行权,哪方应承担主动规避责任等。
航天技术、活动的发展往往先于规则的发展,但人类航天不可能在法律规则真空中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规则是构建法律体系的基础。然而,国际社会对于太空交通管理的讨论,尚停留在基础概念(如什么是太空交通管理)、基本要素(如太空态势感知、太空碎片减缓整治、太空操作)或基本机制(如通知通报、磋商协商)阶段,这虽然对于增强对太空交通管理的认知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对核心法律概念、原则和规则缺乏关注和深入讨论,因此并不能为未来的太空交通国家管理、太空交通国际治理法律体系的构建提供根本支撑。本文将提出“太空路权”概念,认为太空路权是构建太空交通规则的基础,是构建未来太空交通国际治理体系的核心法律概念,太空路权应包括上路权、通行权、先行权和停留权,国际社会应以“制造风险方主动避让、载人等重大任务优先、公益救援任务优先、经济效率、有效安全保障、礼让互惠”六大原则为核心,构建未来太空路权规则和太空交通规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