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专家刘蜀永:让历史照进现实
中评社北京12月5日电/据新华社报导,11月底的一个周末,一个抗日史迹实地考察小组行走在香港的西贡与北区一带。领头的老教授白发苍苍,身背相机,脚蹬旅游鞋,走走拍拍,不时停下来讲解。20多名中学历史老师紧随其后,聚精会神地听讲和记录。
这位老教授就是推动和参与香港地方志编修工程的香港史专家刘蜀永,现任香港岭南大学高级研究员、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务顾问。
近日,他举办了“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历史贡献”讲座,线上线下一百多位中学教师听课。“研究历史不是埋头故纸堆,要走出象牙塔,用正确的历史观影响民众,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历史学者的社会责任。”刘蜀永说,香港的历史教育正当其时。
修志——续写香港历史记忆
刘蜀永从事香港历史研究已整整40年。1982年,刘蜀永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此时正逢中英谈判开始,香港史课题组应运而生,刘蜀永的研究方向由此转为香港史。
香港在明清时期隶属广州府新安县,英国占领香港后,没有进行任何修志工作。国有史,地方有志。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岂能缺失?
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开始,刘蜀永怀着历史学者的责任感积极呼吁修志。2005年,已退休的刘蜀永应岭南大学之邀来港研究香港史,并成为推动地方志编修的领军人物之一。
香港修志采用“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学者主修”的模式。由于早期社会共识不足,加之需要自负盈亏,当时香港修志之路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