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楼有序调整 金融风险可控

香港住宅楼市经历长期大牛市,进入有序而健康调整期,长远利好经济发展。(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11月29日电/大公报报导,美欧等经济体收紧货币、遏抑通胀,全球物业资产价格持续承压,其中香港住宅楼价从历史高位累积跌幅扩大至一成以上,但仍属于有序调整,况且银行体系稳健,经得起考验,不虞出现金融风险。事实上,香港物业市场健康整固,长远利好经济,有助加快创新科技发展。

  外围经济恶化,加上疫情影响,今年前三季香港经济同比收缩3.3%,加上港息开始跟随美息上调,置业供楼负担增加,住宅楼市持续下行是意料中事。

  世界经济不景 全球楼市下行

  不论官方或是私人机构编制的楼价指数,均显示香港住宅楼价跌幅扩大,反映世界经济不景气,环球物业资产价格下行压力加剧,香港楼市也不例外。

  差饷物业估价署昨日公布10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为352.4,按月下跌2.4%,为2017年11月以来低位,与去年9月398.1历史高位相较,累积跌幅为11.48%。至于中原地产领先指数最新报159.76,与2021年8月的191.34历史高点相比,跌幅为16.5%。

  按揭拖欠比率仅0.04%

  无可否认,香港住宅楼价跌势加剧,但以官方楼价指数为例,从去年9月见顶回落至今,楼价平均每月跌幅0.88%,仍属于有序的健康调整,况且香港住宅楼价从2008年底至今累积升幅接近两倍,高位回落一至两成也不足为奇,实在不用大惊小怪,更加谈不上会触发金融风险。

  事实上,香港银行体系稳健,经得起考验,楼价在1997年至2003年期间跌幅一度超逾六成,负资产宗数高达十万宗,但未曾发生金融系统性危机。

  值得留意的是,楼市调整无碍香港银行资产质素,今年九月底止的按揭贷款拖欠比率反而微降至0.04%。

  负资产上升不等如爆断供潮

  同时,截至今年第三季止,负资产宗数增加至533宗,但主要是涉及按揭保险贷款与银行职员住屋贷款,因为按揭成数一般较高。随着第四季楼价跌幅扩大,负资产宗数可能增加至逾千宗,但风险依然可控。事实上,自2011年首季开始,香港银行并无录得任何拖欠三个月以上的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纪录。因此,就算物业变成为负资产,但不一定代表业主就会拖欠银行供款,甚至会断供物业。

  其实,香港住宅楼市经历长期大牛市,进入有序而健康调整期,长远利好经济发展,物业价格与租金成本降低,为创新科技发展提供更好发展环境,促进香港创新发展,打造经济新增长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