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阻止中美对撞 求同存异
中评社北京10月21日电(实习记者 刘帅颖)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全球化智库(CCG)翻译的《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在中国发布之际,CCG和中信出版集团于10月18日上午9点邀请了作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与此书的序言撰写者、CCG主任王辉耀进行线上对话,共同探讨全球化趋势、多极国际秩序和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美两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近期,在苏黎世举行的中美会晤以及后来关于贸易问题的通话,标志着两国在关系陷入僵局后的重新接触。正如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在他的著作《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写道:最终的问题将不再是美国赢了还是中国赢了,而是人类是否会赢得胜利。”像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议题需要多边主义的重振。我们应当思考世界如何能够团结起来,并在实现可持续复苏的过程中取得务实进展。
当谈到当前的中美关系时,马凯硕表示,当前的中美关系就像在同一个轨道上不断加速行进的两列火车,如何阻止这两辆列车相撞是目前亟需思考的问题。美国实际上已经对中国发起了地缘政治方面的战争,尽管特朗普离开了总统席位,但是拜登政府仍然不会改变这一局面,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已经进入到一个惯性轨道上了。美国这样做一来是预防中国对他们产生的威胁,二来则是来源于对中国的恐惧。尽管中美之间的对抗可以在美国同中国的接触的过程中得到缓解,但是这一根源还是存在的。中美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是美国要去面对的一个事实,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求同存异,两国之间应该用相向而行取代敌视对抗。
关于如何消除美国对中国的偏见与敌视,马凯硕表示,中国应该更大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面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这些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可以单独去应对的,中美两国在面对这些全球议题上是存在共同点的,是可以实现协调与合作的。
当谈及中国如何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时,马凯硕批驳西方政客声称“应对气候变化全靠中国和印度两个新晋排放大国”的错误观点,呼吁民众不要受西方不公平、不公正视角的影响。他高度评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贡献。马凯硕表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一种选择。此外,马凯硕还肯定了中国的“共同富裕”政策。
马凯硕强调,亚洲地区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自由贸易协定曾经是美国所引领的,当时的中国是被排除在外的,现在这种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对调,如今美国已经不愿意继续维持自由贸易,奥巴马政府推出的TPP实际上是美国为隔离中国而建立起的一个俱乐部。面对这一局面,他认为每一个亚洲的国家都应该不断去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每个国家都应该兼其责,他相信东亚地区的和平只有通过盘活自由贸易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推动。他认为在东亚地区不能只是去支持RCEP,同时也应该去支持中国加入CPTPP的申请。
针对当前东亚地区的选边站问题,马凯硕表示,东亚地区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生态,可以透过亚太地区的这种多样化达成共识,完全孤立中国是不可能的。东亚国家既是美国的朋友,又是中国的朋友,很难去逼迫东亚国家去选边站。实际上东亚地区是一个整体,它是多样化的,大家都想要谋求共同富裕,所以在东亚建立一个旨在针对东亚地区发展而存在的隔离性质的区域性的组织是不可能的。美国代表的是现在,亚洲代表的是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生态区,而不是以前的那种对抗。
就联合国如何改进来应对新的挑战的问题,马凯硕表示,联合国现在依然代表着未来,当前联合国受制于资金方面的制约,中国在财务上的盘活力量使得中国在联合国当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美国试图去弱化联合国的想法是战略性的错误,中国应该这一问题上当仁不让拿出自己的力量来。亚洲国家现在应该率先做出努力去支持联合国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让它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更加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组织。
马凯硕是新加坡最为活跃的前外交官及国际关系学者之一,被《外交政策》誉为“亚洲世纪的缪斯”,他拥有众多头衔,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卓越院士、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世院长、原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2019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是亚洲杰出的公共政策学者。他的经典著作包括《亚洲人会思考吗?》《西方失败了吗?》《新亚洲半球》《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超越纯真年代》《东盟奇迹》等。
中评社北京10月21日电(实习记者 刘帅颖)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全球化智库(CCG)翻译的《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在中国发布之际,CCG和中信出版集团于10月18日上午9点邀请了作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与此书的序言撰写者、CCG主任王辉耀进行线上对话,共同探讨全球化趋势、多极国际秩序和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美两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近期,在苏黎世举行的中美会晤以及后来关于贸易问题的通话,标志着两国在关系陷入僵局后的重新接触。正如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在他的著作《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写道:最终的问题将不再是美国赢了还是中国赢了,而是人类是否会赢得胜利。”像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议题需要多边主义的重振。我们应当思考世界如何能够团结起来,并在实现可持续复苏的过程中取得务实进展。
当谈到当前的中美关系时,马凯硕表示,当前的中美关系就像在同一个轨道上不断加速行进的两列火车,如何阻止这两辆列车相撞是目前亟需思考的问题。美国实际上已经对中国发起了地缘政治方面的战争,尽管特朗普离开了总统席位,但是拜登政府仍然不会改变这一局面,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已经进入到一个惯性轨道上了。美国这样做一来是预防中国对他们产生的威胁,二来则是来源于对中国的恐惧。尽管中美之间的对抗可以在美国同中国的接触的过程中得到缓解,但是这一根源还是存在的。中美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是美国要去面对的一个事实,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求同存异,两国之间应该用相向而行取代敌视对抗。
关于如何消除美国对中国的偏见与敌视,马凯硕表示,中国应该更大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面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这些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可以单独去应对的,中美两国在面对这些全球议题上是存在共同点的,是可以实现协调与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