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实践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
在青岛大学,像王小艶这样参与“双创”的学生很多。近几年来,青岛大学不断加大“双创”人才培养力度,持续进行改革探索,形成了“课堂+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为学子成长成才赋能筑梦。
让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4月27日,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武术擂台赛总决赛中,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宫志强组队的参赛队,仅用35秒就完成比赛,以满分佳绩夺得全国第一名。
该项目指导老师徐世许教授表示,得益于学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研联合培养制,按照“早进实验室、早入团队、早研课题、早出成果”的“四早”发展理念,学校每年都会遴选一大批大一大二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进行“初级启蒙-渗透融合-深度交融”三级螺旋式系统科研训练和创新研究。
“创新已融入血脉成为我的思维习惯。”青岛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纺装专业吴茂林说,刚上大学时,他在课堂上就被“非遗”印染民俗文化课深深吸引,随后与指导老师侍锦教授一起参与创办了云贵印染工作室,第一学期参加校长杯创新创业大赛就获得了金奖。
大学期间,吴茂林参加了学校的创新创业训练营,在他的家乡山东泗水县东仲都村,他和同学们一起搭建了“非遗+”创新创业团队,从事非遗文创研发、非遗研学教育、红色教育公益等业务,积极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该团队获评“全国优秀团队”,被誉为“飞进乡村的金凤凰”,吴茂林也因此荣获“全国百名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
“学校通过通识教育、专硕融合、拓展提升三阶课程体系,将科研平台转化为创新实验室,科研项目转化为双创训练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青岛大学副校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孔伟金说,这种转化形成了“处处皆课堂、导师齐引导、校地共推动”的特色双创教育模式,学生们可在“无界课堂”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