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谨防“心理咨询”沦为“心理忽悠”

  中评社北京11月28日电/网评:谨防“心理咨询”沦为“心理忽悠”

  来源:东方网 作者:廖卫芳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很高,动辄几千元,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就能“速成”。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别让心理咨询变心理“忽悠”。(11月28日《工人日报》)

  众所周知,心理咨询不但可以缓解大众的心理困扰,还可以给职业人群进行心理减压。可以说,心理咨询对大众心理健康促进有着很大的帮助。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但据了解,相较于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巨大。

  正是由于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巨大,因而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纷纷抓住商机,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但由于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的不专业、不规范,导致心理咨询培训成为一种“挡箭牌”。比如:有的把“培训合格证”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有的声称考了就能“持证上岗”,等等。加之,除了培训市场的鱼龙混杂之外,一些线上心理咨询平台还存在咨询师资质不达标、胜任力不足等现象,致使许多来访者因接受非专业心理咨询而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病情加重。这说明,“心理咨询”已沦为了“心理忽悠”。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心理咨询”沦为“心理忽悠”,还需“综合施治”。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让心理咨询培训有“标”可依,对“标”培训,切忌各人各“标”,无序培训。只有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才能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心理咨询培训有序、健康、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培训资质的授权单位应“把好关”,在授予一些机构培训资质的同时,也要对其培训质量进行把控,切忌“授而不管”,任凭其忽悠、欺骗培训者。

  此外,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对培训机构进行严监管、严督查,一旦发现存有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不妨通过“取消培训资格”、列入“黑名单”、“开罚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手段,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倒逼其合法宣传,守法培训。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相关权威部门应把身边的真实案例和典型案例,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予以科普和宣传,让广大民众明辨是非,认清非正规心理咨询师的“真面目”,防止“心理咨询”沦为“心理忽悠”,从而避免被忽悠、被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