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民心政治回归 香港治理展新篇

香港市民欢庆72周年国庆(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香港10月19日电(评论员 束沐)过去一个月内,香港发生的三件事或许没那么“惊天动地”,但非常值得注意:9月11至12日,新一届选委的近千名自动当选及当然委员在各区摆设街站,宣传政见、倾听民意;9月30日起一连十日,中联办领导及八成以上职员参加“落区聆听、同心同行”活动,深入劏房、商铺、农家等最基层;10月6日,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与深圳对接、融合的“北部都会区”建设规划。
 
  相对于国安立法、选制改革的“大破大立”,这三件事看起来没有如此大“动静”,但我们认为,上述事例揭示了以下事实:香港的政治文化与治理思维正在经历一个“向民心政治回归”的重大转折,这是“二次回归”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爱国爱港是最大的民心,这既是香港民心政治的核心,也是广大香港同胞与14亿内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灵交汇点”。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崇尚中华优秀文化,是一百年多年来香港同胞世代珍重的高贵品格。越历久弥新,就越是历久弥坚,当香港社会卷入“颜色革命”风暴眼、陷入黑暴阴霾的紧要关头,是千千万万的香港市民站了出来,力挺香港警队止暴制乱,支持特区政府恢复秩序,拥护中央出手以国安利剑斩断外部黑手、击碎乱港堡垒。由此,传承百年的爱国爱港精神,在今天完成了可歌可泣的当代书写。
 
  无论在哪一个年代、哪一种体制,公共政治的本质都以“为了谁”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爱国爱港的广大香港市民,是由爱国者构成的新时代治港者的最坚强后盾,也就是“爱国者治港”最广泛、最坚实的“基本盘”。今次选委会选举中,“爱国”成为最洪亮的主旋律,对选贤举能、良政善治的殷切诉求,取代了过去撕裂社会、巧舌如簧的政客伎俩。事实证明,顺应了爱国爱港这个最大民心,香港政治就可以风清气正、焕然一新。
    向民心政治回归,就必然意味着向民粹政治告别。曾几何时,反中乱港势力以“民主”、“民意”之名行“民粹”之实,他们大肆勾连外敌、煽动仇恨,疯狂叫嚣“港独”、践踏宪制,蓄意混淆黑白、渗入体制,香江政坛一度濒临民粹政治的深渊。同时,作为一个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处于东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国际城市,香港不可避免地被近十年来甚嚣尘上的欧美民粹政治狂潮波及,治港者既要面临社会深层次矛盾政治化、利益诉求表达极端化的普世性挑战,还要时刻警惕和化解敌对势力图谋“颜色革命”的国家安全风险。
 
  当国安法成为香港繁荣稳定“定海神针”、完善选举制度为香港长远发展“保驾护航”,新常态下回归民心政治,从根本上就应该回归法律、回归常识,在斗争中求团结、谋发展。对乱港势力地下化、软对抗、高级黑等一系列新手段、新问题,当然需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斗争。但在香港社会逐步恢复秩序的大势下,如何团结各界各阶层、画出“求大同存大异”的同心圆,就需要汲取经验教训,跳出过往“蓝黄对立”的泛政治化怪圈,摒弃一切指望藉由操弄民粹来“走捷径”的幻想,把精力聚焦到破解香港发展困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上来。
 
  向民心政治回归,就必须要联结起民心、民生、民利与民意。常言道,民意如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在资讯多样、利益多元的香港更是如此。不过,一旦确立了爱国爱港的最大民心、站稳了“治理和发展香港是为了谁”的最基本立场,那么惠民生、增民利就是联结民心与民意的最重要桥梁。700多万港人中,有300多万“打工仔”,还有100多万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或许不是高精尖的专业人才、日常没有高大上的国际交往、甚至也从未想过什么宏图大业,但他们的安危冷暖、衣食住行,构成了这个社会最敏感、最细腻的肌理,支撑起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方方面面的运作。   当“十四五规划”让治港与国家治理的思路对接、理念对接成为大势所趋,新常态下回归民心政治,就要求一切施政的规划、惠港的措施、融合的政策,都要与数百万基层港人的民生、民利找到结合点。近千选委的街站,听到了广大市民对通关最强烈的诉求;中联办落区收集到3985名普通市民的6347条意见“每一条都不放过”,体现了中国特色全过程民主的优势和效能;特区政府提出容纳250万人、以公营房屋为主体的“北部都会区”规划为实现“告别劏房、笼屋”的愿景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香港市民高度期待,舆论热度持续至今。事实证明,惠民生、增民利,必然就能够顺民意、得民心!

  我们认为,只要回归民心政治,就一定能实现民心回归,新时代香港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能更加守正创新、博采众长,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将永葆青春活力!

香港市民欢庆72周年国庆(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香港10月19日电(评论员 束沐)过去一个月内,香港发生的三件事或许没那么“惊天动地”,但非常值得注意:9月11至12日,新一届选委的近千名自动当选及当然委员在各区摆设街站,宣传政见、倾听民意;9月30日起一连十日,中联办领导及八成以上职员参加“落区聆听、同心同行”活动,深入劏房、商铺、农家等最基层;10月6日,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与深圳对接、融合的“北部都会区”建设规划。
 
  相对于国安立法、选制改革的“大破大立”,这三件事看起来没有如此大“动静”,但我们认为,上述事例揭示了以下事实:香港的政治文化与治理思维正在经历一个“向民心政治回归”的重大转折,这是“二次回归”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爱国爱港是最大的民心,这既是香港民心政治的核心,也是广大香港同胞与14亿内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灵交汇点”。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崇尚中华优秀文化,是一百年多年来香港同胞世代珍重的高贵品格。越历久弥新,就越是历久弥坚,当香港社会卷入“颜色革命”风暴眼、陷入黑暴阴霾的紧要关头,是千千万万的香港市民站了出来,力挺香港警队止暴制乱,支持特区政府恢复秩序,拥护中央出手以国安利剑斩断外部黑手、击碎乱港堡垒。由此,传承百年的爱国爱港精神,在今天完成了可歌可泣的当代书写。
 
  无论在哪一个年代、哪一种体制,公共政治的本质都以“为了谁”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爱国爱港的广大香港市民,是由爱国者构成的新时代治港者的最坚强后盾,也就是“爱国者治港”最广泛、最坚实的“基本盘”。今次选委会选举中,“爱国”成为最洪亮的主旋律,对选贤举能、良政善治的殷切诉求,取代了过去撕裂社会、巧舌如簧的政客伎俩。事实证明,顺应了爱国爱港这个最大民心,香港政治就可以风清气正、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