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制裁已力不从心

  中评社北京10月14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美国塔夫茨大学法律与外交学院政治学教授在美国《外交事务》发表长篇文章,剖析美国经济制裁的现状。这位学者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政府越来越热衷于制裁,可是,制裁的效果不佳,美国缺乏制裁政策的审查和退出机制。这篇文章统计分析,美国民主党奥巴马总统在自己的第一个任期内,每年发布500制裁命令,内容包括侵犯人权、核武器扩散和侵犯领土主权等借口。在美国共和党特朗普总统任期内,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美国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制裁大国。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美国制裁效力越来越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手中的胡萝卜越来越小。

  过去美国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外交政策。对那些惟命是从国家,美国会通过加强贸易关系,使相关国家利用美国市场获取商业利益。可是如今,美国经济萎缩,消费市场萎缩,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但是,美国能给其他国家提供的商业机会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制裁,从本质上来说,是反对全球化。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制裁,反过来会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过去美国是市场经济大国,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大国,美国在许多领域掌握知识产权,如果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其他国家只能俯首贴耳,乖乖就范。可是如今,美国虽然仍然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但是,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争,试图切断中美贸易关系,实现中美“脱钩”。可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的确给中国带来了困难,中国一些企业因为得不到美国芯片而被迫减产。可是,美国制裁措施,反而促使中国企业重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加倍努力,解决产业链和零部件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如今中国已经开始生产自己的芯片,并且围绕着芯片加工制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对美国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商业利益,迫于压力,其他国家会乖乖就范。如果一些国家拒绝妥协让步,美国就会采用军事手段。可是,无论对待古巴,还是对待中东地区的伊朗,美国军事恐吓,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美国经济制裁使更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摆脱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美国制裁是为了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可最终的结果是,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分析美国经济制裁措施实施效果,可能需要进行具体统计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制裁往往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当美国经济一蹶不振,只能依靠资本市场,维持表面繁荣的时候,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制裁,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美国已经成为两极化国家。美国在传统农业和能源产业领域,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美国在金融服务业领域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可是,美国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失去了竞争能力。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企业为了追逐暴利,将加工制造转移到其他国家,美国工业体系七零八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为了追求高利润,滥用自己的知识产权,从而使其他国家不得不发奋图强,绕开或者突破美国的知识产权障碍,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优势地位悄然发生变化。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强迫中国修改专利法,延长专利保护期限。这标志着美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准备“吃老本”。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那么,美国经济衰落将不可避免。

  经济制裁是一柄双刃剑。过去美国对一些国家实施市场开放政策,其他国家特别是转型国家从美国市场获取商业利益,可是如今,美国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向美国出口商品,换取的是不断贬值的美元外汇,这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转型国家来说,得不偿失。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制裁,是因为美国具有绝对优势,可是如今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就意味着自我封闭,这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特朗普总统对进口的钢铁制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目的是迫使美国的战略盟友乖乖就范。可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制裁措施,使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叫苦不迭。可以这样说,对美国过去把经济制裁作为胁迫手段,动辄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可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国制裁其他国家,就意味着关上市场大门。美国关闭的市场大门越多,美国自身所面临的困境也就越大。假如美国拒绝与其他国家贸易,单纯依靠美国国内市场,已经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经济体。

  美国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体。可是,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动辄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美国已经出现了封闭现象。这对美国经济复苏发展十分不利。

  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是居高临下,主动进攻;现在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可能是兵临城下,被迫防守。既然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是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那么,制裁只能是临时性的而不可能是长期性的。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争,声称要对中国出口美国所有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可是,美国民主党政府上台之后,虽然对中国态度强硬,但是,美国贸易代表不得不主动提出,解决贸易制裁所带来的问题。这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90%以上是由美国进口商和美国消费者负担,对美国联邦政府来说,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实际上是一种自残行为。

  可预见的未来,美国还会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措施,这是美国的惯性使然。按照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已经出现了“棘轮效应”。

  美国国会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国会议员,已经习惯于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美国国会议员提出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措施,丝毫不考虑给本国经济带来的危害。美国联邦政府出于政治压力,一定会继续对一些国家实施全面的经济制裁。至于这样做是否会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于美国联邦政府来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中国也常受到美国经济制裁。但是,面对美国制裁中国顶住压力,确保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虽然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让中国一些企业面临困难,但是从整体来看,美国对中国实施的经济制裁,并没有让中国伤筋动骨。过去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现在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这说明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制裁边际效用越小,说明美国整体实力衰落越来越快。只要美国继续对中国实施制裁,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短期内,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会面临困难,但是从长期来看,只要顶住压力,尽快弥补自己的短板,中国就一定能赶上并超过美国,到那个时候,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制裁,将变得软弱无力。

  中国已经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上的优势,争取在短时间内克服困难,解决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所造成的问题。中国在航天领域,已经实现技术突破,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也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中国看到自己的不足,中国一定会快马加鞭,迎头赶上。等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全面突破的时候,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将会变得荒唐可笑。

  假如美国经济制裁不能奏效,美国一定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通过发动战争解决问题。可是,美国在市场上得不到的东西,难道在战场上能够得到吗?   中评社北京10月14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美国塔夫茨大学法律与外交学院政治学教授在美国《外交事务》发表长篇文章,剖析美国经济制裁的现状。这位学者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政府越来越热衷于制裁,可是,制裁的效果不佳,美国缺乏制裁政策的审查和退出机制。这篇文章统计分析,美国民主党奥巴马总统在自己的第一个任期内,每年发布500制裁命令,内容包括侵犯人权、核武器扩散和侵犯领土主权等借口。在美国共和党特朗普总统任期内,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美国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制裁大国。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美国制裁效力越来越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手中的胡萝卜越来越小。

  过去美国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外交政策。对那些惟命是从国家,美国会通过加强贸易关系,使相关国家利用美国市场获取商业利益。可是如今,美国经济萎缩,消费市场萎缩,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但是,美国能给其他国家提供的商业机会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制裁,从本质上来说,是反对全球化。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制裁,反过来会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过去美国是市场经济大国,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大国,美国在许多领域掌握知识产权,如果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其他国家只能俯首贴耳,乖乖就范。可是如今,美国虽然仍然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但是,美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争,试图切断中美贸易关系,实现中美“脱钩”。可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的确给中国带来了困难,中国一些企业因为得不到美国芯片而被迫减产。可是,美国制裁措施,反而促使中国企业重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加倍努力,解决产业链和零部件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如今中国已经开始生产自己的芯片,并且围绕着芯片加工制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对美国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