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头“活水” 助产业“蝶变”

  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电/据经济参考报报导,初冬时节,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丰原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内,步履匆匆的科研人员正忙于生物基新材料的优化实验,经过科技的“点金之手”,各种农作物秸秆以及玉米摇身变为可降解的餐具、服装、家具等绿色产品。

  “双碳”目标下,生物基、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蚌埠市这个传统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转身”注入新动能。

  “生物基新材料走出实验室向产业化拓展,需要持续投入。在产业爬坡过坎的当口,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动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提供了4.97亿元股权融资,助力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礼平说。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安徽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将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紧密结合,引源头“活水”,助产业“蝶变”。

  “这款聪明的机器人是我们自主研发的AI客服,现在销路很好。但一开始批量生产时企业资金吃紧,眼看市场机遇稍纵即逝,那段时间真是如坐针毡。”位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讯嘉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语音技术应用的科创企业,让公司市场总监王保三惊喜的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也能用来贷款。通过产权评估,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提供了500万元普惠贷款,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如何让资金链精准地嵌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以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合肥市紧扣科技高水平供给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助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由“链”到“群”。

  “我们组建科技金融专班,通过产业、资本、金融有机融合,助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制造业创新发展。截至今年9月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幅49.88%。”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下线后的优质光伏产品将销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