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 探求“人文化成”之道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什么是“人文化成”?

  《周易·贲卦·彖传》中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化成”,它指的是通过人文可以教化天下,让社会发生变化。在第五届会稽山讲坛暨第十四届文化中国讲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周其凤对“人文化成”这一概念进行了新视角解读:“楼先生强调人文教化天下的重要性。但我想强调的是,化学对人文的养成,也发挥著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周其凤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化学不仅仅是物质科学,还事关文化与文明,借助化学可以成就天下之物、天下之事、天下之人。

  “化学的‘化’,表达的是变化、转化,也有着化生、化灭、化有、化无等种种含义。”在周其凤看来,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破除执念,觉悟无常,适应变化。化学家的使命,在于观察、发现、解释、推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变化而来的,也将变化而去,即使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化学元素也是如此。‘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们就有着周期性的变化。元素的质量、原子核质子数目、核外电子构型的逐渐演变,可以使元素性质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从惰性发展到活性,从电正性发展到电负性。“观察周期表结构性质的变化,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循序渐进和防微杜渐的人文品质。”

  “明白了这个规律,从修身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从工作的角度看,则有利于明白循序渐进的道理;从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使我们知道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