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台湾统独势力急速变化原因与影响

追求台独就难以保证和平

  中评社香港7月10日电/台湾问题专家浙侠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专文《台湾统独势力急速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作者认为:近年来,民进党执政当局“倚美谋独”,“抗中拒统”来势汹汹,一方面置台湾于“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另一方面却鲜见岛内民众如同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的抗争活动,反观岛内政治生态呈现出“独”升统降现象。此外,各类民调也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好感度远高于当年李、陈执政时期,舆论氛围更是一片此起彼落的挑衅声。是什么因素导致台湾统“独”势力版图急速大挪移?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民进党执政当局的政治伎俩,以期抛砖引玉,探讨应对策略,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文章内容如下:

  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本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然而,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的所作所为,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陆委会称“两岸互不隶属”;台军方面则号称要将台湾打造成“刺猬”、“豪猪”;立法机构负责人游锡堃更是期盼“一旦台海有事,(所有民主国家)将立即外交承认台湾”……,整个决策层呈现出孤注一掷、拒统谋独之势,以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台湾称作“地球上最危险的地区”。

  与以往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不同的是,台湾民众面对两岸擦枪走火的火爆局势,不仅鲜见抗争场面,反而主张两岸和平、统一的政党、社团逐渐边缘化、泡沫化,岛内政治生态呈现的则是“独”升统降的现象;此外,各类民调也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好感度远高于李、陈执政时期,舆论氛围更是一片“倚美谋独”、“以武拒统”声。

  是什么因素导致台湾统“独”势力版图急速乾坤大挪移?

  一、洗脑:降低政治判断力

  就两岸关系分析而言,判断统“独”博弈中的时与势,其特殊性在于不能像化学分析那样精确量化,让人一目瞭然地看清时与势。然而,时与势的确左右着台湾民众目的意识中的统独方向,包括观点和立场。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两岸博弈性质由以往的“法统之争”、“制度之争”转化为统“独”之斗,尤其随着民进党执政当局不承认“一中原则”“九二共识”,而外部势力干预台海局势力道的加大、亚太地区“五四三二”(五眼联盟、四边机制、AUKUS、双边军事同盟)阵势的显现,以及“印太战略”、亚洲“小北约”舆论声势在岛内的高涨,一些民众和传统的统派支持者在时与势的判断上,出现了一叶障目现象。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大陆崛起势头猛烈,龙鹰之斗,只要美国不放弃台湾、民主同盟不倒、中美冲突不停,两岸就“和统不易、武统也难、‘台独’浑水摸鱼可待”。由此他们认定,两岸统一前景不容乐观,时与势在向有利于“台独”方向倾斜。

  对于一般台湾民众而言,其统独观点和立场的是非对错,是根据能否赢得别人赞同为标准。当台湾民众发现其观点与现实社会中的高层言论、舆论观点,乃至政策导向不一致时,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然而,现实社会中,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反差极大的对比图:一边是大陆与美国冲突激烈、一边是台湾和美国如胶似漆,更加上民进党执政当局的“倚美抗中”、“和平台独”、“以武拒统”等观点的盛传,西方观点一边倒的舆论渲染,促使台湾民众对原先支持两岸统一的立场和观点产生动摇、怀疑。

  从台湾内部而言,民进党执政当局刻意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为达以拖待变、阻挠两岸统一进程之目的,用“倚美谋独”策略、以武拒统口号迷惑百姓,热炒所谓“爱台湾”、“芒果乾(亡国感)”、“新冠肺炎”等议题,不断给台湾民众洗脑。

  这里,仅以“爱台湾”为例,看看民进党执政当局是怎样给台湾民众洗脑的。

  爱台湾、爱家乡,本是个价值观问题。所谓价值,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而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主要涉及人的感觉。当然,这里的“感觉”是心灵之感而非感官之感,如同爱与恨、冰与火,是两种显然不同的感觉。

  事实上,讨论“爱台湾”这一问题,对台湾长治久安、递升民众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吸引海外游子回乡建设乃至凝聚人心都有正面积极意义,原本无可厚非。但民进党执政当局与绿媒名嘴在炒作该议题时,刻意置入了大陆与台湾、外来与本土、专制与民主等主题词,并将前后两者对立起来,把一个美好的价值观问题炒作成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问题,于此切割大陆与台湾,割裂岛内族群,制造出两岸及岛内族群之间的仇恨。   德国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在《文化的危机》一文中,特别强调了政治判断和扩展的思维方式对于公共政治思考的意义,即个人的判断和看法不是自以为是的想法,它们必须以取得可能的公众共识为目的。“判断的力量在于一种它与别人的潜在的共识。在判断中起到积极作用的思想过程与纯粹理性的思想过程,即我与自我的对话,是不一样的。即使在我独自决定的时候,判断也是一种我与其他人的预期的交流,而且我知道,我必须最终和这些人形成某种共识。

  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共识,判断才有其特殊的有效性。对“爱台湾”问题的讨论,由于置入了政治斗争的元素,台湾民众对此的认识,自然就会激发出一种特殊的内心感觉,这种感觉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可,否则很难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信心。当台湾社会所有的舆论观点大多认为“亲中就是不爱台湾”、就是“卖台”时,一般民众和统派支持者就很难辨清方向,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起码是自我怀疑境地。

  二、恐吓:导致自我怀疑

  民进党当局自诩“民主、自由、多元、包容”,事实上却无法忍受统派力量在岛内的存在,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岛内的各种民调机构总会出来做一些有关国族认同感、统独支持率之类的民意调查,从而炒作“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统一在台缺乏“民意”的伪名题。一方面切割两岸联结,推动“台独认同”社会化,降低岛内统一民意,瓦解“一中”意识;另一方面,利用所谓的民调结果,把中国人认同者从岛内人群中剥离出来,诱导民粹舆论指责那些认同中国人的民众是“台奸”,并以台湾民意为由,合理化其“一边一国、抗中拒统”的政治迫害行为。

  更可怕的是,杀鸡儆猴。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统派,消灭异己。自2019年以来,民进党执政当局不断修改“国安五法”和“政党法”,以“莫须有”的“间谍案”,打击特定党派、统派人士、赴台游客、学生。用台当局“内政部”负责人徐国勇的话说,就是为铲除“一国两制”支持者及政党量身定制的。最近,又针对在台大陆企业为出台“经济间谍法”造势,对在台陆资企业“先射箭再画靶”,进行大规模搜索、约谈。据台湾媒体报道,“光是3月,至少10家陆企约百人遭到搜索与约谈,有些是以‘拂晓突击’方式大动作进入办公室进行搜索,并扣押硬盘计算机与工程师。①”

  铺天盖地的声势,从而使得统派人士与支持者精神上感受到巨大的压力。面对着社会舆论、当局“法规”和“台独”势力的指责与打击,其处境之尴尬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台湾一般民众心目中,“法律是公正的,程序是民主的,打击也是‘合法’的”,因此,统派人士或支持者若是反抗或是争辩反驳,岂不是等于说“法律”错了,民主错了?大有反对民主,与“法律”对抗的可怕嫌疑!由此,纵然有不怕打击、不怕坐牢的统派人士或支持者,面对粗暴、武断、强词夺理、断章取义、无限上纲的公权力,且不由分说、不容争辩的1450网军,即使胸有成竹,以为可以舌战群儒,澄清问题,说服对方,但事到临头,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你不但不能还手,甚至不准招架。不消说,这种“文革”式的约谈、批判虽很难让统派人士或支持者心服口服,但它足以让人强烈地感到,你的观点是被众人唾弃的,你的行为别人都反对。也许统派人士或支持者感到很冤枉、很沮丧,但同时也会让他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机,开始产生自我怀疑。   三、孤立:摧毁人的意志

  “台湾主流民意”、抓间谍“保台湾”不过是民进党执政当局迫害统派人士、抗中拒统的修辞,在此名义下,给统派人士与支持者形成四面楚歌式社会氛围,不露痕迹地分化统派力量,并千方百计设法尽量使统派人士长期孤立于台湾社会。

  孤立是一种难熬的刑罚,长期的社会孤立会对人造成深刻的伤害。美国心理学家黑尼(CRAIG HANEY)研究了鹈鹕湾超高度安全管理监狱的100名囚犯②。发现许多囚犯在孤立情形下生活,导致心智状态混合长期冷漠、倦怠、忧郁及绝望。同时,数十项研究均得出类似的结论:遭孤立的囚犯难以分辩真实与幻想。

  孤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式孤立,将人强制封闭在特定区域内与社会人群物理隔离,如监狱中的政治犯,另一种是生活在社会人群中的孤立,让你继续往常一样的工作、生活,但周边的人都不理你,让你孤立于社会人群之中。强制式的孤立,可怕之处在于与世隔绝,但孤立者的内心依然可以在想象中继续与他人保持交往,可以认为自己仍然受到众人的支持或同情,甚至认为自己的行为深得人心,广受拥戴。因此,政治犯在监狱中,其内心其实并不会感到被彻底孤立。毕竟,他怀抱着一种一旦回归正常状态,情况或许会发生颠覆性改变的幻想。这种幻想状态纵然令人痛苦,却未必能轻易摧毁希望。

  生活在社会人群中的孤立状态,可怕之处在于这将严重影响其理智和认知。通常,人对政治问题的是非善恶价值判断,只有在与他人交流而获得共鸣的情况下才可能清晰,才可能确认。与世隔绝式的孤立,使人失去参照系而陷于自我怀疑;生活在社会人群中的孤立,则在周围舆论的一片否定声中被迫进入孤独的思考,更能使人面对颠倒的参照系而陷入自我否定,更容易摧毁人的意志,更能无情地剥夺掉孤立者的一切幻想。

  孤立于社会人群之中的孤立者,在其周边处处能感受到别人的异样目光: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向你表示轻蔑;熟人如同遇见麻疯病人,唯恐避之不及。也许孤立者可以认为是他人不知情而产生的误解,但没有几个人愿意倾听其解释,而孤立者却又可轻易地获得一种印象:在众人心目中,似乎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误解和冤枉。因此,孤立者就会感到自己极其软弱无力、孤立无援。

  2022年1月11日,海基会前副秘书长、国民党前民代庞建国跳楼身亡,震惊台湾全岛!据台湾媒体报道,庞建国在去世前,曾多次发文谴责民进党当局,“不公不义的台湾,我生不如死”。2020年6月6日,高雄市议会原议长许昆源得知韩国瑜罢免案通过时,极度失望并表示,“社会这么没有是非,我活着有什么意思”,随之坠楼身亡。庞许之死,既是向台湾社会不公不义、快速沉沦发出的警醒、呐喊,也是统派面临生存环境的一种精准描述,更是对民进党执政当局玩弄权术的一种无奈与抗议!   四、环境:压缩信仰空间

  民进党执政当局政治迫害统派的伎俩,之所以威力无敌,原因之一是大多数统派团体支持者除了缺乏进行斗争的精神支柱,还缺少一种独立的抗争立场。这无疑也是导致部分统派支持者投靠绿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在民进党执政当局统治区域内,不存在任何真正隶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团体,而每个统派人士及其支持者都真实地生活在台湾。一旦被抛弃,就会变得彻底的无依无靠。在精神上,统派支持者天然就缺少中国共产党般的精神信仰,他们追求的各种价值,归结起来大致总脱不开为国为民这些高大上目标(至少是不反对这些目标)。因此,当民进党执政当局用运动方式,以台湾的名义或民意的名义,指责统派支持者亲中就是“卖台”和“不爱台”的“错误”时,他们只有拚命地辩白,却没有另外的一种立场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反驳。从“一中宪法”中汲取力量吗?很不幸,民进党执政当局早已把“一中宪法”冲击得失去了它应有的权威,而台湾教育的课纲也已将两岸的历史割断,导致青年无法认同。民进党为什么要不遣余力地扩大1450影响力,营造舆论一致的观点,并一再鼓动名嘴抹黑大陆?目的就在于剥夺掉统派人士的精神后盾,剥夺他们藉以傲对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那种道义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统派支持者是无法依靠内在的良知的。因为所谓良知,无非是指人心固有的对善恶是非价值的感觉,它是内在的,却必须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确立。当周围的人们都发出相反的声音时,良知也会沉默,形成沉默的螺旋,因为它自己就已经陷入困惑。

  事实上,民进党在取得执政权之前,就已经公开宣布统派组织为“外来政权”,并给统派支持者贴上“卖台亲中”的负面标签,这就使统派力量在民进党执政当局统治区域内失去了凝聚民心的威力。回过头来,从策略上看,如果当初统派力量在策略上先打出“反独”大纛,“独派”势力对其“卖台”的指控就不会有多少台湾民众在乎了,至少其威力将大打折扣。怪不得那些真正的反对“台独”的统派人士,在统独斗争的狂风暴雨面前反倒比较风平浪静。

  不过细想下去这中间仍有破绽。因为“反对”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立场,“反对”只是基于一种立场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态度。换言之,反对“台独”总还需要有另一种束西为凭藉才能理直气壮地去反对,因为人们总是赞成什么东西所以才会去反对其它的什么东西。通常,统派又会回到“为国为民”的目标上去。统是为了民族复兴,而反“独”则是为了人民福祉,所以反“独”人士不害怕台湾当局指责“卖台”。

  但是,民进党执政当局却认定“亲中”就是“卖台”,如果“台湾人民”都表示和民进党执政当局一条心,咬定“亲中”就是“卖台”,统派力量就又没有立足之地了。除非统派力量认定台湾人民正在受欺骗,人民终有一天会恍然大悟。   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假定历史会在统派一边,时与势会在统派这边,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可是统派力量又如何确信时与势会在统派力量一边呢?

  须知,此时“倚美抗中”、“以武拒统”看上去来势汹汹,方兴未艾。除非统派力量相信大陆会立刻武统,相信美国绝不会干预两岸统一大业,从而也就是相信现实台湾政治生态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足以撼动统派人士的信仰。这同样也是目前“独派”急于要求美国清晰对台战略的根本原因——寻求精神支柱。

  对此,研究台湾舆情的章柏康在与台湾朋友交流中,不时能听到统派朋友的诉说,他们在与“台独”势力博弈过程中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真的。从岛内媒体中我们也能时常见到这类碎片式抗争报道。只是话说回来,像这样坚定信仰的统派支持者终究少之又少。这就是为什么在“亲美抗中”舆论氛围中,大多数统派支持者都无法抵御民进党执政当局的舆论压力,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遍地不具有另外的精神资源。在台湾,他们是真正的无家可归!

  五、抹黑:陷入沉默螺旋

  在四面环敌的环境压力下,精神脆弱的被压迫者一般都会产生向压迫者认同的意念。对于“抗中拒统”中的大多数台湾民众而言,问题还要更简单一些,因为在这里,政治、文化概念模糊的“爱台湾”口号,至少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本来就认同的,起码是不会明确、自觉地反对,所以,他们在高层、舆论,乃至法力的压力下,会进一步地顺从民进党执政当局。

  一般学者总以为压迫会导致反抗。但在现实台湾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压迫也会强化忠诚的事实。民进党执政当局运用软硬两手,除“爱台湾”等软性诉求外,诸如持续渲染军机绕岛、“芒果乾(亡国感)”,实施“政党法”、“国安法”等刚性议题去强化民众对其的忠诚。这种忠诚可以被强化到如此的地步,以至于一个人可以极为痛苦而又相当真诚地承认自己犯下了实际上从未犯过的“卖台”罪行。

  这一奇特的过程的确是相当复杂的。首先常常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发挥作用。统派支持者本来就不“卖台”,也不反民主,而民进党执政当局却咬定你“卖”了,绿营支持者、“三民自”(《自由时报》、《民视》、《三立》等所谓亲绿媒体),1450网军也异口同声地说你“卖”了。即使统派支持者百般申辩而对方却不为所动。于是不得不让统派支持者意识到,虽然没有“卖台”、反民主的主观动机,但不幸却“造成了”“卖台”、“反民主”的“客观效果”。毕竟,客观效果这个东西,不是依你的感觉为准,而是依对方的感觉为准。   其次,“爱台湾”既是一个价值问题,也是一个事实问题,起码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为事实的问题。纯粹的思想意识、是非对错则与此不同,因为其间往往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量化检测手段,往往只能是主观的心理感觉。

  前几年选举,独派出于骗选票的需要,用抗中凝聚人心,以“爱护”的名义喊出“新台湾人”,而统派却仍然持续高喊“两岸统一”,对此,独派认为统派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选票,这绝不是一般而言的客观效果问题。独派的感觉固然于统派是客观的,但其本身仍然是主观的。统派可以说“两岸统一”口号伤到了“台独”人士的玻璃心,但“台独”人士不能据此断定“两岸统一”的口号,客观上造成伤害的量化数据或效果。假如独派听不进统派的解释澄清,而一些或部分统派支持者也不愿意对方有被伤害的感觉,就可能不会再喊“两岸统一”的口号,乃至同意收回这一口号,但这并不意味着统派已经承认“两岸统一”口号本身就产生了坏的客观效果。由此,台湾社会也就陷入了沉默的螺旋,“统一”的声量也就不象以往那样高亢,至少是大幅度的下降了。

  以上这番道理,民进党执政当局揣着明白装糊涂。但放弃统一立场的统派支持者,自己恐怕未必十分清楚。因此,民进党执政当局一口咬定某种思想观点产生了恶劣的客观效果时,这些支持者也可能以为确是如此。于是,只好默默承认自己的观点错了,尽管其并不知道它究竟犯了什么错,但还是决定去改正它。

  面对这个明显不过的矛盾,“立场”概念也许显得更有说服力。当统派支持者的立场从民族复兴收缩到只剩下台湾时,就会纳闷:为什么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执政当局和社会舆论却认为是错的?也许是自己没有站在台湾的立场想问题的吧?可是,当意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去着想的、为着台湾人民的福祉行动的,那是不是因为主观上想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但客观上却站到了错误的立场上去了呢?这是否证明自己,本来想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进了另一个房间!此时,从众性心理便油然而生,不论是出于“民族复兴总不会错,但千万不要站到台湾的对立面”的角度,还是出于“随大流更安全”的角度抑或是出于二者的混合,最后就决定顺从或收声。

  六、拔桩:制造羊群效应

  转换跑道的统派支持者,大多都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因而最终自己改变立场或跳脱统独之斗战场。完成这样一种复杂曲折的心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开始,几乎人人都想不通,不服气,到后来才渐渐地表示通了服了。年初,台军退役将领于北辰明确宣布退出国民党,此前,有过更多的诸如陈明文、黄健庭等等统派支持者投靠绿营案例。许多学者也对此有过大量的分析,观点大多集中于叛逆者的目的层面:一是蓝营人士贪图官位;二是绿营裂解蓝营等等,鲜少见到从环境、策略层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其实,近年统派支持者的立场、观点转变,与民进党持续实施的“拔桩”策略不无关系:许多叛逆者当初是坚决反对“台独”、支持两岸统一的,而后,随着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后,声势高涨,而统派力量则在民进党执政当局的严厉打压之下,在持续的压力下一些意志薄弱者终于“带枪投靠”独派阵营,然而,这种投靠并非是完全的违心,而是程度不同的真心投靠。这与古今中外的“屈打成招”不同,因为屈打成招往往当事人在行为上作出投靠姿态,其内心其实是不认同这种投靠的。

  应该承认,台湾真正支持两岸统一的人数相对不足。这就造成统派精英参政在选举中的劣势地位,甚至成为造势中的“票房毒药”。事实上,台湾政治人物都要靠选票生存,而统派在民进党执政当局的追杀之下,受到利益和权力排挤。在此恶劣环境下,统派精英要想通过选举夺得公权力,争取话语权,扩大社会的能见度,的确是障碍重重。

  由此,每逢选举前夕,民进党就会砸下大笔预算,利用部分统派精英急于当选的心理,在与民进党竞争激烈的选区拨出名额,通过私下接触、朝野合作等模式,招揽某些统派精英参选;对于无意参选的精英,则释出行政部门“次长”或“国营事业董事长”等职缺寻求“合作”,趁机悄悄进行“拔桩”,裂解统一力量,并以此引发羊群效应。

  就现代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类的特定欲求是其行为产生的基础,为了满足这一欲求目标,人们通常会运用各式各样的手段与方法参与实现目标的实践活动。对于追求“出头天”的统派精英而言,一方面面临的是被孤立、被排斥和可能被抛弃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看到的是唾手可得的目标实现,这不但造成其理智上的混乱,更会导致情感上的焦虑。为了免除这种可怕的焦虑,许多人宁愿不惜放弃自己原有的立场与观点,以便早日实现“出头天”的目的。有这种强烈的情感需要为前提,还有什么认识上的弯子转不过来的呢?至此,叛离自己原有立场与观点、改换跑道的统派人士或支持者,其“融入台湾、抗中拒统”的行为可能是诚心诚意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诚心诚意地享受目标实现后带来的好处。

  当民进党执政当局与社会精英一起高呼“两岸互不隶属”、“倚美抗中”时,犹如羊群中的领头羊出栏,那些并没有想过“台独”对其危害的“羊群”,自然也就跟着“头羊”鱼贯而出了……。

  小结

  瞭解了民进党执政当局以上六种政治伎俩,或许你就不会对台湾近年统派力量声量大幅下降表示困惑了。但问题是,统派应当如何针对民进党执政当局的这些政治伎俩进行有效地反制?如何能让支持者理直气壮地反对“台独”,促进两岸统一大业,使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真正成为台湾民众共同追求的愿景?都说形势比人强,这是客观现实的强力所致。看来,需要势不可挡的外部大势助力岛内再度形成统派的复兴!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注释:

  ①《经济间谍法壮胆绿色恐怖深入产业》,中国时报,社论,2022年4月3日。

  ②《粉红色牢房效应:绑架想法、感受和行为的9种潜在力量》,亚当·奥特,Adam Alter 2013,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__8hDgAAQBAJ&pg=PT35&lpg=PT35&dq=%E7%A4%BE%E6%9C%83%E5%9B%A0%E7%B4%A0%E5%AD%A4%E7%AB%8B+%E5%B0%8D%E4%BA%BA%E7%9A%84%E7%90%86%E6%99%BA%E5%92%8C%E8%AA%8D%E7%9F%A5%E5%BD%B1%E9%9F%BF&source=bl&ots=PxHuEUTty0&sig=ACfU3U29X1atBvvPX4SKXrX91nGZ1gK_aQ&hl=zh-TW&sa=X&redir_esc=y&hl=zh-CN&sourceid=cndr#v=onepage&q=%E7%A4%BE%E6%9C%83%E5%9B%A0%E7%B4%A0%E5%AD%A4%E7%AB%8B%20%E5%B0%8D%E4%BA%BA%E7%9A%84%E7%90%86%E6%99%BA%E5%92%8C%E8%AA%8D%E7%9F%A5%E5%BD%B1%E9%9F%BF&f=false

追求台独就难以保证和平

  中评社香港7月10日电/台湾问题专家浙侠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专文《台湾统独势力急速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作者认为:近年来,民进党执政当局“倚美谋独”,“抗中拒统”来势汹汹,一方面置台湾于“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另一方面却鲜见岛内民众如同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的抗争活动,反观岛内政治生态呈现出“独”升统降现象。此外,各类民调也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好感度远高于当年李、陈执政时期,舆论氛围更是一片此起彼落的挑衅声。是什么因素导致台湾统“独”势力版图急速大挪移?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民进党执政当局的政治伎俩,以期抛砖引玉,探讨应对策略,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文章内容如下:

  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本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然而,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的所作所为,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陆委会称“两岸互不隶属”;台军方面则号称要将台湾打造成“刺猬”、“豪猪”;立法机构负责人游锡堃更是期盼“一旦台海有事,(所有民主国家)将立即外交承认台湾”……,整个决策层呈现出孤注一掷、拒统谋独之势,以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台湾称作“地球上最危险的地区”。

  与以往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不同的是,台湾民众面对两岸擦枪走火的火爆局势,不仅鲜见抗争场面,反而主张两岸和平、统一的政党、社团逐渐边缘化、泡沫化,岛内政治生态呈现的则是“独”升统降的现象;此外,各类民调也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好感度远高于李、陈执政时期,舆论氛围更是一片“倚美谋独”、“以武拒统”声。

  是什么因素导致台湾统“独”势力版图急速乾坤大挪移?

  一、洗脑:降低政治判断力

  就两岸关系分析而言,判断统“独”博弈中的时与势,其特殊性在于不能像化学分析那样精确量化,让人一目瞭然地看清时与势。然而,时与势的确左右着台湾民众目的意识中的统独方向,包括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