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三块基石,让古树名木继续枝繁叶茂
这是潭柘寺帝王树,相传已有1300余年历史。
在中国,和帝王树一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古树名木有很多。近期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全国散生古树树龄为100—299年的有98.75万株,树龄为300—499年的有16.03万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有6.82万株。
为什么要进行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未来,应如何进一步推进古树名木的保护?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差异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古树名木的‘家底’,有利于相关机构弄清古树生长状态及其周围环境等情况,进而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说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北京绿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骆会欣说。
同时,古树名木资源普查也是一次面向群众的生动科普实践。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丛日晨表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不仅是林业上的行为,还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这次普查的社会关注度很高,具有很强的民众教育意义。通过这次普查,我们知道全国有500多万株年龄在100岁以上的古树。普查活动唤起了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传播到了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