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兆民:美国三大压力急需缓和对中关系

潘兆民。(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台中10月9日电(记者 方敬为)美中外交高层6日在瑞士苏黎世会晤,美方对外透露,双边领袖将在今年底前举办线上峰会。东海大学通识中心教授潘兆民向中评社表示,中美双方各有缓和紧张关系的需求,不过当中,美国更有急迫性,主要反映在三个压力,包括国内财政通膨问题、阿富汗事件之后冲击美国外交事务问题、民主党民调下滑影响期中选举问题,拜登更需要寻求转圜对中关系,纾解相关压力。

  潘兆民,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现任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暨通识教育中心合聘教授,曾任东海大学国际教育合作处副国际长、东海大学就业辅导暨校友联络室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政治系访问学者及上海复旦大学访问学者。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6日在瑞士会晤美国白宫国安顾问苏利文,双方会谈6小时,美方会后对外表示,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原则上达成协议”,将在年底前举行一场线上峰会,美方很期待两人会面。杨洁篪也对外表示,中方重视拜登近期关于中美关系的积极表态,指会晤具建设性,应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

  针对中美领袖敲定视讯峰会,潘兆民表示,其实中美关系剑拔弩张,对彼此甚至是全球都非好事,所以两方事实上都有缓和紧张气氛的需求,只是他个人判断,美国寻求舒缓双边关系的急迫性高于中国。

  潘兆民指出,拜登政府至少有三大压力,急须透过转圜对中关系来纾解。首先是,美国境内的财政面临严重的通膨问题,导致民生经济物价上扬,民怨攀升,已成为拜登政府内政治里的一大难题。而之所以造成如此窘境,除了是美国政府先前为了提振经济,不断实施量化宽松(QE)政策,大量印制美钞的苦果,也跟中国近来实施“能耗双控”政策有关。   他说,中方的“能耗双控”严格限电,让中国输往美国的货品成本售价上涨,而美国大宗民生用品是从中国进口,也因此导致美国的民生物价雪上加霜,拜登政府自然需要向中方在相关议题上,沟通协调,缓解内部民怨。

  其次是,阿富汗撤军事件之后冲击美国外交事务的问题。潘兆民解释,美国在阿富汗撤军行动,争议连连,举世哗然,盟国之间对美国的不信任感升温,甚至有些已达到质疑的程度,担心美国会再度为了本身益而牺牲掉盟友权益。

  潘兆民提到,而近日美国又联合英国抢走法国对澳洲的潜舰订单,造成法国与美英澳之间龃龉,有关察认为,法国甚至可能转向跟中国在南海区域上有所合作,或者中国有机会利用法国跟美英澳的嫌隙,强化在南海区域的影响力,这无疑是让美国的对外战略布局上,投下负面因子,所以美国急需要对中寻求和缓关系。

  最后则是,拜登政府的民调下滑,恐怕冲击民主党期中选举的问题。潘兆民表示,根据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Quinnipiac University)10月6日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大多数选民并不认可拜登的执政表现,同时拜登政府在中间选民中的支持率持续下跌,仅剩下38%的受访者对拜登执政表现满意,高达53%不满意。

  潘兆民说,拜登的民调下滑当然内部、外部的因素都有影响,假如民调再持续下探,势必打击民主党的期中选举表现,而若美国的对中关系能够缓解,并藉由某些议题的合作,改变当前不利于执政的环境,当然会是拜登政府所渴求的。因此美方对外表示,“期待中美领袖会谈,即便只是透过视讯的形式”,显示出美国寻求缓和对中关系的急切态度。

  他提到,可以发现,拜登二度主动与习近平通电话,在第二次通话之后,华为公司财务长孟晚舟从加拿大获释返中,从此之后,就看到了中美之间诡谲多变、紧张严峻的关系当中,终于透出舒缓的生机。再加上最近两国领袖同时在联合国76届大会上面所发表的演说,拜登强调,美国并不寻求一场新冷战;中国也说不会称霸,也无意挑战美国的霸权,双方都不愿意持续加深冲突。

  当然,中国也有缓解对美关系的需求,潘兆民指出,中国于9月16日正式申请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代表中方的经贸发展策略布局,假设在对美关系能有所和缓,对于加入自贸区的阻力就可望降低。至于中美互动能否走向对立降温的方向,就得看双边领导人能否在会谈中取得相关共识。

潘兆民。(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台中10月9日电(记者 方敬为)美中外交高层6日在瑞士苏黎世会晤,美方对外透露,双边领袖将在今年底前举办线上峰会。东海大学通识中心教授潘兆民向中评社表示,中美双方各有缓和紧张关系的需求,不过当中,美国更有急迫性,主要反映在三个压力,包括国内财政通膨问题、阿富汗事件之后冲击美国外交事务问题、民主党民调下滑影响期中选举问题,拜登更需要寻求转圜对中关系,纾解相关压力。

  潘兆民,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现任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暨通识教育中心合聘教授,曾任东海大学国际教育合作处副国际长、东海大学就业辅导暨校友联络室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政治系访问学者及上海复旦大学访问学者。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6日在瑞士会晤美国白宫国安顾问苏利文,双方会谈6小时,美方会后对外表示,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原则上达成协议”,将在年底前举行一场线上峰会,美方很期待两人会面。杨洁篪也对外表示,中方重视拜登近期关于中美关系的积极表态,指会晤具建设性,应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

  针对中美领袖敲定视讯峰会,潘兆民表示,其实中美关系剑拔弩张,对彼此甚至是全球都非好事,所以两方事实上都有缓和紧张气氛的需求,只是他个人判断,美国寻求舒缓双边关系的急迫性高于中国。

  潘兆民指出,拜登政府至少有三大压力,急须透过转圜对中关系来纾解。首先是,美国境内的财政面临严重的通膨问题,导致民生经济物价上扬,民怨攀升,已成为拜登政府内政治里的一大难题。而之所以造成如此窘境,除了是美国政府先前为了提振经济,不断实施量化宽松(QE)政策,大量印制美钞的苦果,也跟中国近来实施“能耗双控”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