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环境危机,积极行动才有希望

(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电/据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报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 (COP27) 闭幕在即。这次大会的结果恐怕不会让任何人失望——因为人们本来就没抱什么期待。在外交层面上应该不会有什么成果。政治领袖、企业和民间组织代表聚集于此,或许确实能达成一些绿色商业协议,形成一些共识联盟,但这些都不是各国外交努力的结果。

  不过,好在外交程序并不重要,环保与气候问题现在已经从外交问题转变为政治经济问题了。与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大公司们采取的实际行动相比,外交层面取不取得成果已经是次要的了。

  例如,习近平主席去年宣布中国将停止在海外投资新建燃煤发电项目,这比当年召开格拉斯哥气候大会 (COP26) 更加重要。最近再度当选巴西总统的卢拉也表示,他将努力保护亚马逊雨林,这一承诺的意义比COP27大得多。

  气候大会这样的外交活动正在逐渐变成一个外表美丽却不接地气的“泡泡”。去年在格拉斯哥,究竟是“逐步减少煤炭” (phase down coal) 还是“逐步淘汰煤炭” (phase out coal) 成了争论的焦点,大会对一个措辞的纠结超过了对绿色转型实际问题的关注。一些傲慢的西方人甚至严厉谴责印度,说是因为印度要求修改措辞导致大会协议草案“难产”;然而目前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印度的25倍,他们却对此视而不见。

  因此,我们之所以仍能对未来保持乐观,根源不在于达成什么外交协议,而在于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的具体举措。诚然,各国推进环保措施的速度仍显太慢,但所有主要经济体现在都决心采取积极行动。中国在绿色技术和绿色转型实践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总统拜登不久前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3700亿美元的气候法案;欧盟正在以乌克兰危机为契机,推进落实《欧洲绿色协议》和《欧盟分类法》,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自主迈进;印度总理莫迪日前推出多项新的太阳能发展规划,很快,印度就可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太阳能生产国。

  这些经济和生态双赢的政策是全球气候解决方案的实现途径。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不需要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二选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我们可以迈向生态文明,在改善人民福祉、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我们以更谦卑的态度对待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