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
中评社╱题:中评社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 作者:郭伟峰(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
【摘要】历史已经走过了2700多年,今天的爱国精神的内涵与屈原时代当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没有屈原爱国精神的发源,再经过千秋百代的汇合、淬炼、升华,也就不见得拥有如此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中评社要把握当代爱国精神的本质,也要铭记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精神。屈原当时是处在国之将亡的时代,他苦苦求索,可惜终无出路。我们现在处在民族将兴的前夕,也要具备突破最后的艰难的求索能力,为两岸的未来寻找和平解决的最好方案,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一代人的智慧。祇有拥有了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才能跳出思想的囿局,才能办好中评社,才能让中评社获得不断进步的思想动力。
中国评论通讯社香港总部的会议室挂着一幅书法横匾,上书:“两岸离骚上下求索”,词是我撰的,字是请台湾书法家写的。
一、中评社为何要高悬“两岸离骚上下求索”的横匾
中评社的爱国精神既来自当代,也来自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国、民族的中国,因此,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求索情怀不仅需要我们铭记,也需要我们学习。
1、屈原精神是什么?早年在武汉大学修读中国文学史的时候,我在情感上被震撼到的是屈原的《离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从他开始,中华民族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毛泽东曾经评价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屈原精神是什么?可以这样归纳: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出了示范。屈原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爱国精神。
有人认为,屈原是忠君,而非爱国。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这么狭隘来理解。司马迁认为:屈原精神包括“忠君、兴国、哀怨”。朱熹《楚辞集注》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据考证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用“爱国”来评价屈原。班固《离骚赞序》指出: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在那个时代,忠君与爱国往往是相连在一起的,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并没有淹没在忠君的思想之下,他在对昏君的批判中彰显了自己的爱国大于忠君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之处,更是价值所在。
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指的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在这里面,储存了屈原的爱国精神的基因。
2、要学习屈原的为国求索情怀。屈原的为国求索的情怀是浩荡奔放的,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天下为己任,以祖国兴亡为己念的情怀,令后世仰止。其中,为祖国的前途命运顽强求索真理的情怀,更是激励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屈原在《离骚》中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自己要为国家前途积极求进的心态和探索方向的热情,明知难关重重,但是不失心志。这是千古绝唱,更是对中华民族知识分子永远的激励。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无畏求索,中国的今天不会如此辉煌,即使经历了苦难,但是定能拨云见日,这是为国求索情怀代代相传的因果。
专家指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求索,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①
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求索与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这两个方面的求索情怀的内涵,是今天中评社还要去学习、去遵循、去实践、去创新的。
3、历史已经走过了2700多年,今天的爱国精神的内涵与屈原时代当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没有屈原爱国精神的发源,再经过千秋百代的汇合、淬炼、升华,也就不见得拥有如此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中评社要把握当代爱国精神的本质,也要铭记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精神。屈原当时是处在国之将亡的时代,他苦苦求索,可惜终无出路。我们现在处在民族将兴的前夕,也要具备突破最后的艰难的求索能力,为两岸的未来寻找和平解决的最好方案,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一代人的智慧。祇有拥有了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才能跳出思想的囿局,才能办好中评社,才能让中评社获得不断进步的思想动力。中评社必须成为具有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的新闻媒体。
二、为民族与和平求索:和平统一是中评社孜孜追求的最终目标
1、中评社的初心是什么?中评社之所以得以诞生,是因为两岸长期处在分裂状态,需要思考通过和平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以避免战端突起、生灵涂炭。要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需要广集天下智慧,也就需要真正具有沟通能力的新闻平台、甚至可以说是思想与智慧的桥梁。是民族的时代需求、历史的进步要求,催生了中评社。如果说,24年前两岸统一不需要和平方式,一直坚持武力统一,那么,中评社就不可能诞生。24年来两岸不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和平统一的最终机遇,也就没有不断壮大的中评社。追求和平统一就是中评社的初心。初心,又称“初发心”,《华严经》主张初发心即成正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说法即从此演化而来。中评社如果成为了武力解决论的崇拜者与鼓吹者,那就是忘了自己的初心。我们衷心期待,两岸人民能够克服千难万难,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最后的国家统一,这就是方得始终。
2、中评社的历史任务是什么?自中评社的概念诞生起,就把推动两岸有识之士共议和平统一当作自身的历史任务,一直在和平与统一之间寻找空间和机遇。在现在以及今后的历史新阶段,中评社要坚持以和平统一思想内涵来推进两岸关系进程作为自身的历史任务。我们要重点思考和探讨:其一,和平统一方针从原来的纲要化转为思想化,中评社如何发挥作用?其二,和平统一从过去的政策思考进入了今天的哲学思考范畴。中评社如何发挥作用?其三,设想中的制度思考提升为实践行动的理论创新。中评社如何发挥作用?和平统一方针政策主张在两岸共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下,其内涵必然更加丰富,其外延必然更加宽广,其实践必然更加有效,其作用必然更加巨大。一时的波折当然存在,但是不能放弃了信心。中评社的历史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明的。
3、中评社的思想观念是什么?追求与探索两岸和平统一,需要成熟完整的思想体系。中评社关于和平统一的思想体系要掌握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和平统一的理念、理论要服从民族复兴思想体系,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方面是,要准确掌握民族复兴与两岸和平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平统一的实现能够更加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民族复兴是历史的必然,要致力让和平统一成为其过程中的当然。
4、中评社要守住的底线。须知,和平统一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方式,还有明确的武力解决的方式,也是合法保留的。所以,我们力促和平统一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待所谓的“武统”主张与舆论,但是一定要为和平统一划出底线,祇要底线还没有踩破,我们是不应该去鼓吹与挑动“武统”舆论的。和平统一底线是什么?在哪里?就在2005年大陆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里的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这个无法更改、有可能会更加详尽的底线上,面对践踏底线的危机,中评社要及时发出警告,要努力求索避免武力解决的和平方法,不到最后关头,绝对不要放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论及台湾问题时说过:“但凡有一线和平解决的可能,我们都将付出百倍努力。”中评社就是要在既有的底线之上做出这样的努力。
近些年来,出现了所谓的“武统派”与“和统派”的所谓学术争论,我认为,这属于“后真相时代”的怪异现象,任何学术讨论乃至争论,无顾历史事实、无顾大政方针、无顾同胞感情,就是无谓之争。对于这样的情绪“泥淖”,中评社应该客观理性看待,不必身陷其中。
中评社的概念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同时诞生的,1997年底,我和周建闽在汪道涵会长的亲自指导下来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并拟以此为起点,在香港构建一个沟通两岸的新闻平台。汪道涵会长指示:“中国评论要立足香港,在港言港,要支持‘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同时还明确指示,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要在香港建立互联网媒体,让将来的两岸专家和港澳的学者在网络上就可以沟通交流。24年之后,回忆汪道涵会长当时说这些话的神态口气,我还是难免激动,是汪道涵会长予以了中评社如此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媒体责任。
1、在坚信“一国两制”必然成功的同时,中评社要充分注意“一国两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
中评社对“一国两制”抱持充分信心。自1997年7月1日起,随着香港的回归,“一国两制”的模式就正式诞生,至今已经运行了24年之久。当年我们相信“一国两制”必然成功,也在尽力克服一切困难维护其成功。近些年来,因为香港内部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加上美国与西方阵营在利用香港的“一国两制”漏洞来攻击中国、制约中国,导致“一国两制”已经失败的言论一时流行。然而,中评社在香港回归以后至今,一直传播有利“一国两制”的正面舆论,加油而不添乱,对“一国两制”充满信心。我相信,这一切对得起历史,也对得起良心。
当然,中评社也一直关注“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用问题导向思维去帮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期待通过问题能够引起各界重视,早日解决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大批的香港及内地专家学者,探讨实施“一国两制”的重大问题。早在2003年,我们将《中国评论》月刊关于香港问题的思想者论坛汇集成《香港前途的冷静思考》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今翻阅,仍能看见其中的先见之明,比如:“香港目前的政治生态摧残‘一国两制’”、“香港不断有人做有损国家的行为”等等忧虑,串行书中,已经为“一国两制”的实践敲响了警钟。
2、维护与推动“一国两制”实施,必须有知难不畏难、克难前行的沉静及坚强心态。在《香港前途的冷静思考》的前言中,我这样写道:“可以预见,香港在‘一国两制’的道路上,将会走得很艰难。我们说难,不难在港英的撤退,难在特区政府如何真正有效地管治;不难在舆论的百家争鸣,难在知识分子如何真正地归心回意;不难在经济的宏伟蓝图,难在广大民众如何真正地保持信心。难处很多,充分说明了实践‘一国两制’的不容易。如果特区政府、社会各界,以为实践‘一国两制’是很容易的事,香港必然会出现大问题。如果中央政府不小心谨慎,广开言路地听取意见,认真细致地处理香港事务,香港必然会变为大麻烦。”这是18年前的总结与警告,没有想到竟然还是不久前的写照。所幸的是,中评社24年来一直在这样的慎重与戒备心态中观察、研究香港问题。所以在相关舆论场从来没有发生骄横轻纵的事故。知难不畏难、克难前行的的沉静及坚强心态,在今后仍然需要继续保持。
3、在维护“一国两制”运行的同时,中评社要积极参与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中评社的涉港新闻绝对不会着重于表面现象,而是要抓住问题的根源,做深度的剖析。比如在2019年下半年的“反修例”的暴力活动中,中评社不被火爆血腥场面吸引,专注于深度思考与判断。作为以智库杂志起家的中评社,以智库媒体为特质,所以中评社在涉及香港问题方面,更加重视的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深度报道,更多地运用观点新闻报道、数据新闻、大数据分析、专家学者座谈等等手段,力求把握“一国两制”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在思想性、理论性方面突出中评社的作用与影响力。24年来,中评社在推进港台关系良性发展具有独到的心得与体会,具有超过其他媒体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这都是中评社的宝贵财富。
4、在掌握“一国”与“两制”的正确关系的同时,中评社要以新闻舆论来维护“一国两制”的安全环境。
在“一国两制”中,“一国”与“两制”的正确关系,都明明白白刊载在香港基本法中,有了“港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之后,模糊地带被消除了,“一国”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了。在香港及澳门实施“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是中国的庄严承诺,五十年不变。因此,中评社的涉及香港问题的报道,要依法而为,牢牢把握大方向。可以说有两个“凡是”:凡是有利“一国两制”的,我们就支持;凡是有害“一国两制”的,我们就反对。我们与“港独”思潮水火不容,但是我们对所谓应该改为“一国一制”的极端说法也要不留情面地驳斥。中评社的新闻舆论应该成为维护“一国两制”的安全环境的有力舆论。
5、在香港问题的报道及研究方面,如何守住底线?习近平主席已经有明确的界定,中评社必须遵守。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纪念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视察香港,并发表了7次重要讲话,其中一次专门谈及应对香港问题的底线思维。我在场聆听,深感其重要性。习近平对香港问题的四点意见中,第一点是在“一国”与“两制”关系中明确了底线思维,即: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一国两制”底线的冲击,不可容忍。第二点是在宪法和基本法的关系中划清楚了底线,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果切割或者颠倒,即是触犯底线。第三点是在发展与落后的关系中明确了底线思维,要抓住机遇求发展,否则“苏州过后无艇搭”,不求发展即是落后与失败。第四点在“和气”与“乖气”关系中明确了底线思维,强调了“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不应该纵容乱港祸港的“乖气”的出现。这是香港回归20年来,第一次有中央核心领导指出了香港问题的底线思维。
四、为民族与和平求索:中评社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发光
1、中评社的国际问题报道的立场原则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义为基调、为准则、为方向。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把命运共同体的构思落实在方方面面,并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系统。完全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我个人的理解,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两岸的、中国内部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世界的、全人类的。内外的关系又是紧密联系互动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中评社在国际新闻方面要突出重点,抓特点。在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是中评社大有可为的新闻报道及舆论聚焦的层面。我们紧紧抓住了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的焦点问题,在中美关系的博弈、中日关系的安全、朝鲜半岛的危机等方面着力,凸显了中评社最为重视东亚的和平与安全的特点,因此脱颖而出。
3、中评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基础是构建在中美以及东亚各国的知识分子的肩膀之上,我们以智库交流为平台,采集有利于和平与安全,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甚至是思想。在东亚安全方面,中评社不要变成叱咤风云的钢牙铁嘴,也不要变成传播小道消息的碎嘴子,我们还是秉承全面沟通的方式,尽力在国际舆论场寻找共识。看得见危机,找得到转机,为最终迎来生机而努力。
4、中评社的国际新闻报道要做到三个尊重,一是要尊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追求公正,实现自由等人类基本价值观。现在对于有没有人类的普世价值争论很大,基本观点南辕北辙,这就交由专家去讨论,中评社无需参与。但是,要承认人类还是有一定的基本相同的基本价值观的,需要尊重,不必强加。二是尊重中国加入的所有国际人权公约和议定书。三是要尊重各国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各国民众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大力地予以舆论支持。违背人道主义、鼓吹民粹思想、污蔑民族文化,诸如此类的所谓国际新闻都是中评社要坚决摒弃的。
5、在过去多年,中评社全心全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为中美关系的克难前行而予以舆论配合。但是今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国可能面临中美进入竞争与斗争交错进行的不同局面,各种尖锐复杂的斗争博弈或会越来越激烈,严重冲击和平统一方针、严重冲击“一国两制”结构。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局势,中评社在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的报道方面,既要有立场,又要有方法,既要敢于揭露事实真相,又要保留回旋的空间,既要促进和解,又要敢于斗争,这是具有相当高难度的,需要我们的坚持,也需要我们的创新。用新闻作沟通,用舆论求共识,这是需要坚持的。要开拓更大的采访空间,汇集更加丰富的国际舆论,这是需要创新的。
注释:
①屈原求索精神及其现代解读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31(3)卷,作者:都春屏。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9月号,总第285期)
中评社╱题:中评社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 作者:郭伟峰(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
【摘要】历史已经走过了2700多年,今天的爱国精神的内涵与屈原时代当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没有屈原爱国精神的发源,再经过千秋百代的汇合、淬炼、升华,也就不见得拥有如此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中评社要把握当代爱国精神的本质,也要铭记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精神。屈原当时是处在国之将亡的时代,他苦苦求索,可惜终无出路。我们现在处在民族将兴的前夕,也要具备突破最后的艰难的求索能力,为两岸的未来寻找和平解决的最好方案,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一代人的智慧。祇有拥有了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才能跳出思想的囿局,才能办好中评社,才能让中评社获得不断进步的思想动力。
中国评论通讯社香港总部的会议室挂着一幅书法横匾,上书:“两岸离骚上下求索”,词是我撰的,字是请台湾书法家写的。
一、中评社为何要高悬“两岸离骚上下求索”的横匾
中评社的爱国精神既来自当代,也来自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国、民族的中国,因此,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求索情怀不仅需要我们铭记,也需要我们学习。
1、屈原精神是什么?早年在武汉大学修读中国文学史的时候,我在情感上被震撼到的是屈原的《离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从他开始,中华民族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毛泽东曾经评价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屈原精神是什么?可以这样归纳: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出了示范。屈原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爱国精神。
有人认为,屈原是忠君,而非爱国。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这么狭隘来理解。司马迁认为:屈原精神包括“忠君、兴国、哀怨”。朱熹《楚辞集注》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据考证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用“爱国”来评价屈原。班固《离骚赞序》指出: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在那个时代,忠君与爱国往往是相连在一起的,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并没有淹没在忠君的思想之下,他在对昏君的批判中彰显了自己的爱国大于忠君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之处,更是价值所在。
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指的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在这里面,储存了屈原的爱国精神的基因。
2、要学习屈原的为国求索情怀。屈原的为国求索的情怀是浩荡奔放的,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天下为己任,以祖国兴亡为己念的情怀,令后世仰止。其中,为祖国的前途命运顽强求索真理的情怀,更是激励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屈原在《离骚》中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自己要为国家前途积极求进的心态和探索方向的热情,明知难关重重,但是不失心志。这是千古绝唱,更是对中华民族知识分子永远的激励。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无畏求索,中国的今天不会如此辉煌,即使经历了苦难,但是定能拨云见日,这是为国求索情怀代代相传的因果。
专家指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求索,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①
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求索与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这两个方面的求索情怀的内涵,是今天中评社还要去学习、去遵循、去实践、去创新的。
3、历史已经走过了2700多年,今天的爱国精神的内涵与屈原时代当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没有屈原爱国精神的发源,再经过千秋百代的汇合、淬炼、升华,也就不见得拥有如此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中评社要把握当代爱国精神的本质,也要铭记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精神。屈原当时是处在国之将亡的时代,他苦苦求索,可惜终无出路。我们现在处在民族将兴的前夕,也要具备突破最后的艰难的求索能力,为两岸的未来寻找和平解决的最好方案,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一代人的智慧。祇有拥有了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才能跳出思想的囿局,才能办好中评社,才能让中评社获得不断进步的思想动力。中评社必须成为具有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的新闻媒体。
二、为民族与和平求索:和平统一是中评社孜孜追求的最终目标
1、中评社的初心是什么?中评社之所以得以诞生,是因为两岸长期处在分裂状态,需要思考通过和平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以避免战端突起、生灵涂炭。要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需要广集天下智慧,也就需要真正具有沟通能力的新闻平台、甚至可以说是思想与智慧的桥梁。是民族的时代需求、历史的进步要求,催生了中评社。如果说,24年前两岸统一不需要和平方式,一直坚持武力统一,那么,中评社就不可能诞生。24年来两岸不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和平统一的最终机遇,也就没有不断壮大的中评社。追求和平统一就是中评社的初心。初心,又称“初发心”,《华严经》主张初发心即成正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说法即从此演化而来。中评社如果成为了武力解决论的崇拜者与鼓吹者,那就是忘了自己的初心。我们衷心期待,两岸人民能够克服千难万难,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最后的国家统一,这就是方得始终。
2、中评社的历史任务是什么?自中评社的概念诞生起,就把推动两岸有识之士共议和平统一当作自身的历史任务,一直在和平与统一之间寻找空间和机遇。在现在以及今后的历史新阶段,中评社要坚持以和平统一思想内涵来推进两岸关系进程作为自身的历史任务。我们要重点思考和探讨:其一,和平统一方针从原来的纲要化转为思想化,中评社如何发挥作用?其二,和平统一从过去的政策思考进入了今天的哲学思考范畴。中评社如何发挥作用?其三,设想中的制度思考提升为实践行动的理论创新。中评社如何发挥作用?和平统一方针政策主张在两岸共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下,其内涵必然更加丰富,其外延必然更加宽广,其实践必然更加有效,其作用必然更加巨大。一时的波折当然存在,但是不能放弃了信心。中评社的历史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明的。
3、中评社的思想观念是什么?追求与探索两岸和平统一,需要成熟完整的思想体系。中评社关于和平统一的思想体系要掌握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和平统一的理念、理论要服从民族复兴思想体系,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方面是,要准确掌握民族复兴与两岸和平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平统一的实现能够更加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民族复兴是历史的必然,要致力让和平统一成为其过程中的当然。
4、中评社要守住的底线。须知,和平统一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方式,还有明确的武力解决的方式,也是合法保留的。所以,我们力促和平统一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待所谓的“武统”主张与舆论,但是一定要为和平统一划出底线,祇要底线还没有踩破,我们是不应该去鼓吹与挑动“武统”舆论的。和平统一底线是什么?在哪里?就在2005年大陆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里的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这个无法更改、有可能会更加详尽的底线上,面对践踏底线的危机,中评社要及时发出警告,要努力求索避免武力解决的和平方法,不到最后关头,绝对不要放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论及台湾问题时说过:“但凡有一线和平解决的可能,我们都将付出百倍努力。”中评社就是要在既有的底线之上做出这样的努力。
近些年来,出现了所谓的“武统派”与“和统派”的所谓学术争论,我认为,这属于“后真相时代”的怪异现象,任何学术讨论乃至争论,无顾历史事实、无顾大政方针、无顾同胞感情,就是无谓之争。对于这样的情绪“泥淖”,中评社应该客观理性看待,不必身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