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挺:闽台监察使杨亮功史迹钩沉

《星光日报》1947.3.10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作者陈冬挺)1947年3月10日,厦门《星光日报》刊载一则消息:《闽台监察使杨亮功抵台之日台北基隆昨再暴动基隆要塞司令部等机关被袭》:“(中央社台北九日电)五日来之表面平静局面,已被昨夜后不断枪声所击破,台人中之青年暴徒,昨日下午二时,攻击基隆要塞司令部,当被击毙二人,基隆旋即戒严,台北市亦有暴徒分组发动攻势。昨夜十时半,圆山海军办事处,首被袭击,其他暴徒,则分别攻击供应局仓库,警备总司令部、陆军医院及公署,顿时步枪机关枪及手榴弹声大作,约历一小时。闽台监使杨亮功,昨(笔者注:7日)午即乘海平轮自闽抵基隆港,下午(笔者注:8日)十时始登岸,同轮抵台省,有宪兵两营,杨氏及随员刘启堃,亦承载运宪兵之卡车,于今晨二时自基隆出发,行至中途,遭遇暴徒之阻截,互相开枪,宪兵一人受伤,刘启堃亦被击断手指,杨氏幸先移动座位,未遭意外,然亦饱受虚惊,且曾跌于车旁,彼等三时始抵台北。今据杨氏称,暴徒揣有步枪手榴弹及小炮,台北彻夜枪声未绝,死伤未悉。今晨六时,全市戒严,军宪出动布岗,禁止暴民集团通行……(下略)”

  这位闽台监察使杨亮功是何人?为何抵达台湾竟然遭到袭击?

  一切都要从当年发生之举世震惊的台湾事变(即二二八事件)说起,但在此之前,有必要介绍杨亮功及闽台监察使署的历史。

  杨亮功(1895~1992),安徽巢县柘皋镇人,名保铭,字亮功,6岁时启蒙,9岁入巢县养正小学就读。1915年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19年,还在求学中的杨亮功就和表兄蔡晓舟合编《五四》一书,搜集资料,井然有条,为我国现代史第一手史料。1920年杨亮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21年任安徽省立一中校长。1922年公费赴美留学,1924年获斯坦福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院,1927年获纽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杨亮功于1928年回国,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兼文科主任、上海公学副校长,1929年9月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代校长,1930年6月任安徽大学校长,1931年7月辞去校长职务,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任北大教育系主任,同年被推荐担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1933—1945年间,杨亮功先后任监察委员、皖赣监察使、闽浙监察使,其间对贪官污吏多所弹劾,平反枉屈不可数计。如早年任监察委员时,长江西岸榷运局局长贪污,遭杨亮功弹劾。当事人企图以2万枚银圆行贿,被杨亮功断然拒绝。1939—1942年,杨亮功任皖赣监察使时几次来皖视察。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曾以馈赠旅费为由,以巨款行贿。杨亮功退还巨款,并提前离去。杨亮功在任监察使的十多年间,从不以权谋私,在老家未置过一间房屋、一亩地产,也从未为子女、亲戚、朋友谋求过一官半职,真可谓正直无私,两袖清风。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央日报载:“国民政府10月22日令:监察院福建浙江区监察使杨亮功,改派为福建台湾监察区监察使。此令!”

  闽台监察使署系中央监察院的派出机构。主要掌管福建、台湾监察区内的弹劾、纠举、建议、监试、监赈、抚慰、视察及调查重大刑事案件等。其前身是闽浙监察使署。而闽台监察使一职,是监察院派驻福建、台湾两省的最高监察官员。1945年12月,闽浙区监察使署划分为闽台及浙江2个监察使署,杨亮功于12月22日在福州市的光禄坊就任闽台监察使。闽台使署下设有驻台湾办事处( 据1946 年3月27刊行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报》 闽台监察使署驻台办事处迁幸町十九番地办公)。杨亮功就职后,第二年1月即到台湾巡察,了解台湾民间社会情况,询问台湾民众对台湾省政务、政策的反应。巡察期间,他曾向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提出过一些施政建议,陈仪虽表面上虽诸诸称是,而实际从未以行动证明他的接纳。

  1947年2月27日,因专卖局查缉员在台北市查缉私烟时不当使用公权力造成民众死伤,隔天(28日)民众爆发游行抗议,后续导致台湾民众大范围反抗国民政府与攻占官署的事件,并引发本省人对外省人报复攻击的大规模暴乱,国民政府派遣国军逮捕与镇压杀害台湾民众。史称“二二八”事件,其名称取自引发全岛性抗争行动的“行政长官公署卫兵开枪事件”的发生日期。

  事变发生不久,监察院于3月4日电令杨亮功立即赶赴台湾进行调查;3月7日,杨亮功搭乘海平轮前往台湾;3月8日,在宪兵第四团的保护之下,杨亮功抵达基隆。要塞司令部与宪兵开始夹攻市民,军民爆发巷战,到处都听得到枪炮声,直到晚上十点多,街上肃清时,杨亮功一行才登岸,分乘军用卡车直驶台北,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之后,杨亮功到达台北现场察看,只见台北市已是空城,街上一片死寂,行人断迹,只有几条野狗在那里乱啃被人打死的尸体,尸体上沾满鲜血,惨不忍睹。对此惨景,杨亮功脸色凝重,默不作声,悲从中来。他搭乘一辆吉普车前往台北市各医院慰问受伤之人。在基隆,杨亮功由柯运芬陪同去看现场,柯指着数百具倒卧在血泊中的尸体,不顾事实地说,这是暴徒进攻那座仓库被击毙的,杨亮功知道这是谎言,未予理睬,回到寓所对随从人员说,仓库附近无战斗迹象,死者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又未携带武器,怎么能说是暴徒进攻仓库被击毙的呢?

  杨亮功在台湾各地调查了一个多月,与监察委员何汉文共同撰写成《关于台湾“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及善后办法建议案》。该《调查报告》陈述了事件的经过情况,分析了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参与事件的9种人及其动机、原因,提出了善后处理的方针。《善后办法建议案》提出了具体的善后处理办法,包括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土地与粮食、人事、民意机关及其他,共8项43条,后大多被当局采纳。杨亮功的《关于台湾“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及善后办法建议案》与其晚年口述《二二八事变奉命查办之经过》,已成为史学界研究“二二八事件”必须参阅的基本资料。尤其是他所作的《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对这一事件分析甚详,具有平抚作用。但是,该《调查报告》当时并未公开发表,只是供台湾省行政当局参考,而大多数建议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杨亮功

  杨亮功在报告中据实以陈,因而得罪当局,被迫辞去监察使职务(亦有说法是,因当时监察使制度被取消之故),重新回到国立安徽大学任校长。

  1949年5月下旬,杨亮功只身乘飞机去台湾,初任台湾师范学院教授兼教育系主任暨编译馆馆长。1950年调任“监察院”秘书长。1954年转任“考试院”考试委员。1958年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届大会。1959年,为纪念抗日英雄丘逢甲,杨亮功与萧一山等开始筹办创建逢甲大学,后历任逢甲大学董事长、东吴大学董事长。1968年任台湾地区考试院副院长,1973年任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1978年辞去“考试院”院长职务,被当局聘为资政。

  《关于台湾“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及善后办法建议案》在监察院尘封了42年,直到1988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公布于世。多年后,台湾地区报纸称杨亮功是“为二二八事件撰写调查报告的第一人”,称他的调查报告是迄今各类二二八版本中较无争议的一手资料,也是后人了解此一历史伤痕的重要资料。

  1988年7月14日,在国民党“十三大”闭会后的中央评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的名义,联合34位中评委,向国民党中常委会提出了一项议案,即《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互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杨亮功就是这议案的发起者之一。

  1992年1月8日,杨亮功在台北病逝,享年97岁。

  杨亮功的主要著作有《教育学研究》、《孔子四论》、《中西教育思想之演变与交流》、《中国文化史•先秦》、《西洋教育史》(译)、《中山先生教育思想述要》、《亮功诗存》等。
杨亮功逝世后,台湾地区的《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纷纷作了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如称颂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又如赞扬他“一生清廉、正直,不畏强权恶势力,风范备受推崇”,更有叹道,“他老人家所代表的‘一介不苟取’的精神,政坛上已经很难看到”。纵观杨亮功的一生,从学生到学者,再由学者而入仕途,历任要职,刚正不阿,半生监察于皖、赣、闽、台多地,实为国民政府中的清流。晚年他情系国家民族,致力推动两岸和解、谋求两岸和平统一,令人敬佩!

中央日报-永安 1945.10.23

星光日报 1947.3.8

《关于台湾“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及善后办法建议案》

杨亮功

《星光日报》1947.3.10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作者陈冬挺)1947年3月10日,厦门《星光日报》刊载一则消息:《闽台监察使杨亮功抵台之日台北基隆昨再暴动基隆要塞司令部等机关被袭》:“(中央社台北九日电)五日来之表面平静局面,已被昨夜后不断枪声所击破,台人中之青年暴徒,昨日下午二时,攻击基隆要塞司令部,当被击毙二人,基隆旋即戒严,台北市亦有暴徒分组发动攻势。昨夜十时半,圆山海军办事处,首被袭击,其他暴徒,则分别攻击供应局仓库,警备总司令部、陆军医院及公署,顿时步枪机关枪及手榴弹声大作,约历一小时。闽台监使杨亮功,昨(笔者注:7日)午即乘海平轮自闽抵基隆港,下午(笔者注:8日)十时始登岸,同轮抵台省,有宪兵两营,杨氏及随员刘启堃,亦承载运宪兵之卡车,于今晨二时自基隆出发,行至中途,遭遇暴徒之阻截,互相开枪,宪兵一人受伤,刘启堃亦被击断手指,杨氏幸先移动座位,未遭意外,然亦饱受虚惊,且曾跌于车旁,彼等三时始抵台北。今据杨氏称,暴徒揣有步枪手榴弹及小炮,台北彻夜枪声未绝,死伤未悉。今晨六时,全市戒严,军宪出动布岗,禁止暴民集团通行……(下略)”

  这位闽台监察使杨亮功是何人?为何抵达台湾竟然遭到袭击?

  一切都要从当年发生之举世震惊的台湾事变(即二二八事件)说起,但在此之前,有必要介绍杨亮功及闽台监察使署的历史。

  杨亮功(1895~1992),安徽巢县柘皋镇人,名保铭,字亮功,6岁时启蒙,9岁入巢县养正小学就读。1915年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19年,还在求学中的杨亮功就和表兄蔡晓舟合编《五四》一书,搜集资料,井然有条,为我国现代史第一手史料。1920年杨亮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21年任安徽省立一中校长。1922年公费赴美留学,1924年获斯坦福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院,1927年获纽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杨亮功于1928年回国,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兼文科主任、上海公学副校长,1929年9月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代校长,1930年6月任安徽大学校长,1931年7月辞去校长职务,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任北大教育系主任,同年被推荐担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1933—1945年间,杨亮功先后任监察委员、皖赣监察使、闽浙监察使,其间对贪官污吏多所弹劾,平反枉屈不可数计。如早年任监察委员时,长江西岸榷运局局长贪污,遭杨亮功弹劾。当事人企图以2万枚银圆行贿,被杨亮功断然拒绝。1939—1942年,杨亮功任皖赣监察使时几次来皖视察。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曾以馈赠旅费为由,以巨款行贿。杨亮功退还巨款,并提前离去。杨亮功在任监察使的十多年间,从不以权谋私,在老家未置过一间房屋、一亩地产,也从未为子女、亲戚、朋友谋求过一官半职,真可谓正直无私,两袖清风。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央日报载:“国民政府10月22日令:监察院福建浙江区监察使杨亮功,改派为福建台湾监察区监察使。此令!”

  闽台监察使署系中央监察院的派出机构。主要掌管福建、台湾监察区内的弹劾、纠举、建议、监试、监赈、抚慰、视察及调查重大刑事案件等。其前身是闽浙监察使署。而闽台监察使一职,是监察院派驻福建、台湾两省的最高监察官员。1945年12月,闽浙区监察使署划分为闽台及浙江2个监察使署,杨亮功于12月22日在福州市的光禄坊就任闽台监察使。闽台使署下设有驻台湾办事处( 据1946 年3月27刊行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报》 闽台监察使署驻台办事处迁幸町十九番地办公)。杨亮功就职后,第二年1月即到台湾巡察,了解台湾民间社会情况,询问台湾民众对台湾省政务、政策的反应。巡察期间,他曾向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提出过一些施政建议,陈仪虽表面上虽诸诸称是,而实际从未以行动证明他的接纳。

  1947年2月27日,因专卖局查缉员在台北市查缉私烟时不当使用公权力造成民众死伤,隔天(28日)民众爆发游行抗议,后续导致台湾民众大范围反抗国民政府与攻占官署的事件,并引发本省人对外省人报复攻击的大规模暴乱,国民政府派遣国军逮捕与镇压杀害台湾民众。史称“二二八”事件,其名称取自引发全岛性抗争行动的“行政长官公署卫兵开枪事件”的发生日期。

  事变发生不久,监察院于3月4日电令杨亮功立即赶赴台湾进行调查;3月7日,杨亮功搭乘海平轮前往台湾;3月8日,在宪兵第四团的保护之下,杨亮功抵达基隆。要塞司令部与宪兵开始夹攻市民,军民爆发巷战,到处都听得到枪炮声,直到晚上十点多,街上肃清时,杨亮功一行才登岸,分乘军用卡车直驶台北,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之后,杨亮功到达台北现场察看,只见台北市已是空城,街上一片死寂,行人断迹,只有几条野狗在那里乱啃被人打死的尸体,尸体上沾满鲜血,惨不忍睹。对此惨景,杨亮功脸色凝重,默不作声,悲从中来。他搭乘一辆吉普车前往台北市各医院慰问受伤之人。在基隆,杨亮功由柯运芬陪同去看现场,柯指着数百具倒卧在血泊中的尸体,不顾事实地说,这是暴徒进攻那座仓库被击毙的,杨亮功知道这是谎言,未予理睬,回到寓所对随从人员说,仓库附近无战斗迹象,死者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又未携带武器,怎么能说是暴徒进攻仓库被击毙的呢?

  杨亮功在台湾各地调查了一个多月,与监察委员何汉文共同撰写成《关于台湾“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及善后办法建议案》。该《调查报告》陈述了事件的经过情况,分析了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参与事件的9种人及其动机、原因,提出了善后处理的方针。《善后办法建议案》提出了具体的善后处理办法,包括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土地与粮食、人事、民意机关及其他,共8项43条,后大多被当局采纳。杨亮功的《关于台湾“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及善后办法建议案》与其晚年口述《二二八事变奉命查办之经过》,已成为史学界研究“二二八事件”必须参阅的基本资料。尤其是他所作的《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对这一事件分析甚详,具有平抚作用。但是,该《调查报告》当时并未公开发表,只是供台湾省行政当局参考,而大多数建议被采纳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