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企保链纾困,东莞打出“组合拳”

  中评社北京11月9日电/据人民法院报报道,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广东省东莞市,以制造业立市,市场主体超150万家,企业超70万家。近年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不断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聚焦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打出“执行组合拳”,让“生病”企业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当前,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执行工作中去,找准工作定位,在法治的轨道上运用司法政策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帮助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东莞第一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苏卫东表示。

  ■精准促和为企业经营“减压”

  “当初在园区扎根创业,现在能够继续留在园区发展,真的要感谢法院拉了我们一把。”日前,东莞东城某产业园区的一家中小微企业负责人叶先生对前来办案的执行法官曹单由衷地表示感谢。此前,因为产业园公司与房东的场地租赁合同纠纷,使园区内十几家中小微企业面临腾退搬迁的困境,还影响园区企业近200名员工的就业问题。

  2004年,申请执行人东莞市某实业总公司(以下简称某实业公司)与被执行人广东某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工程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约定由某工程公司承租其关联公司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2009年,两家公司的关联公司签订《项目投资协议》,以1000万元价格对该地块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交易完成后,某工程公司将涉案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分租给3名租户,该3名租户又分租给其他十几家中小微公司。

  2019年4月,某实业公司与某工程公司因产生纠纷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项目投资协议》无效,某工程公司应向某实业公司返还涉案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幷支付占有使用费约900万元。

  今年6月,某实业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各中小微企业租户对此忧心忡忡。“好不容易稳定下来,搬走要涉及客户、租金、人员变动等各个方面,真的折腾不起。”园区一家企业负责人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