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持续“三增一减”实效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6912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07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328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5552吨/日,继续保持“三增一减”(干垃圾减少,其他三类垃圾增加)趋势,干湿垃圾保持6.5∶3.5的较合理比例,与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基本持平。
垃圾分类实效得以保持,主要归功于市民基本养成了主动参与分类的好习惯,也离不开分类投放环境的改善和各项因地制宜措施的推动。
小包垃圾治理不再难
2019年以来,全市服务于居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中,已有2.2万个完成了升级改造,安装了洗手装置和防虫除臭设备。多个街镇还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纳入“一网统管”智慧平台。
静安区宝昌路一侧有一片老式里弄,住着300户人家,由于内部空间局促,房屋之间走道不足2米,最窄处仅容1人通过,原有垃圾投放点又无法满足分类需要,导致一段时间内,里弄里随处可见“小包垃圾”,环境脏乱。
这个难题被一辆移动回收车破解。记者看到,这辆小车由一辆园区导览车改装而成,前半部分放着3个干垃圾桶、1个湿垃圾桶、1个定制的有害垃圾桶,后半部分腾出来收集可回收物。每天早、中、晚3个固定时间段,小车停靠在宝昌路上,此时,居民可以出来扔垃圾。
住在里弄里的李阿姨说,过去,“小包垃圾”越来越多,居民意见很大,但归根到底是里弄“底子”差,无法设立标准的垃圾分类投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