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两地资格互认 助青年湾区发展
来源:大公报 作者:梁秉坚
人流、物流、资金流通,是一座国际城市的重要元素。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抢人才”措施,包括放宽“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据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日前对立法会议员提问的回复,内地与香港已签订多个专业资格互认协议,或设立专业资格考试的考卷豁免安排,其中经由香港会计师公会处理并成功申请的考试科目相互豁免的个案就超过了1900个。
香港不只是一般的国际都会,金融、贸易、法律以及物流等行业均在国际上享誉盛名。故此,长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人才来港工作,亦由于香港学术水平在国际上的认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内地生来港升读硕士、博士,对学术界和不同行业贡献良多。
为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四大中心”,“抢人才”、“抢企业”之于香港未来发展战略可谓重中之重。施政报告中经已提出了不少协助人才长期在港工作生活、扎根香港的政策,例如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或回港就业安排、向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额外的印花税等等。
然而,在吸引外来人才来港就业方面,特区政府显然还可以做得更多。观乎上述数据,可见专业资格互认、专业资格考卷豁免具有巨大需求量,香港紧邻内地,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有近水楼台之利。在不同领域进一步放宽资格互认,对内地人才势必具有巨大吸引力,同时也能扩阔本港青年的就业出路,引导他们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现在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遇期,也是香港青年、企业家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好时机,香港与内地专业资格互认的程度将成为个中关键。香港可以作为主动试点,先开放部分专业人士的专业资格审查,让内地合乎相关资格的人士在香港落地,并让内地政府部门参考互通的条件和机制,为各行各业的资格互通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