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从德总理访华结果看中欧关系前景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据大公报报导,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不顾一些反对声音率团访问中国。这恰是当今中欧关系的写照:破坏的阻力很大,但最终却无法影响双方的战略关系。
应该说,当下影响中欧关系最大的变量有二。
一是俄乌冲突。美国率领欧洲盟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对俄制裁,其后果则是欧洲不但失去了俄罗斯的能源和市场,而且在安全上甚至能源上都更加依赖美国。俄罗斯则相反,面临欧美空前的打压,中国的重要性大幅上升。正如前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所说:这场冲突把欧洲推向美国怀抱,把俄罗斯推向中国怀抱。
二是中美战略博弈。尽管美国深度介入这场冲突,但认为中国才是头号竞争对手的战略定位并没有改变。相反,由于这场冲突,美国的定位更加清晰、坚定。因为这场冲突使得美国看到了中国的战略能力,特别是战略定力,是急躁的俄罗斯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中国的立场使得自己能够置身事外,坐看欧美俄三方混战。同时还收获俄罗斯的低价能源,并把自己多余的能源转卖给欧洲。考虑到中俄双方军事层面的长期合作,俄方应该会给予更多更重要的技术分享。
但是这两大外部因素的严峻考验,到目前为止都未撼动中欧战略关系。从欧洲一方来讲,主要有三个原因。
欧洲争取战略回旋空间
一是大国一定要有战略回旋空间,绝不能只依赖一个国家。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是绝对靠得住,美国也不例外。特朗普时期奉行美国优先,对欧洲大打贸易战,还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逆转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此时的欧洲就靠和中俄协调共同应对。不仅特朗普,就是小布什时代,美国也是大搞单边主义,甚至不顾欧洲盟友的反对强行发动伊拉克战争。那个时候,法国和德国也是依靠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反战和平联盟与之对抗。再说两年多后美国就要大选,谁都不能将支持率很高的特朗普获胜的可能性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