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岸融合发展情感基础:“首来族”台青实证分析

表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中评社╱题:“论两岸融合发展情感基础:‘首来族’台青实证分析” 作者:张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通过对2024年暑期台湾青年营队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台青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情感基础的生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台青的情感基础具有三个特征:对发展性与未来性的期待、对真实互动的渴望,以及对物质与精神获得感的强烈需求。这些特征通过来大陆之后的实践得以具体展现,幷以此强化了台青在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分析显示,台青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其对大陆社会的逐步调适,幷展现情感基础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的意义。本文提出以物质支持与精神满足双轮驱动为核心,优化政策路径,强化台青情感基础的实践转化,助力两岸融合深化与台青长远发展。

  一、引言:寻找心灵契合的情感基础

  在两岸长期互动中,台湾青年(以下简称“台青”)始终是一个关键群体。他们既是岛内政治与社会世代更替的重要承载者,又是决定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正因如此,大陆的台青政策明确提出,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下,通过制度完善与政策优化,深化融合进程,最终实现相互理解与心灵契合。

  近年来,学界逐渐认识到,优化台青政策的最终目标幷非只是物质层面的改善,而是追求共同性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因此融合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增进,本质上涉及情感范畴。①在这个范畴下,不光需要心理上的共鸣,更需要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内心深处的联结。②情感作为一种非物质纽带,在台青参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近些年,以情感为切入点的台青研究逐渐增多,③④包括情感在政策与实践中的转化路径,⑤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⑥然而,我们仍然有必要进一步追问,在情感作为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背后:构成台青的情感基础究竟是什么?在来到大陆之后,台青又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大陆又能够提供哪些情感价值?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如何实现心灵契合,也直接影响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本文选择从结构性视角入手,探讨台湾“80后”、“90后”,特别是“00后”世代的情感基础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微观层面,本文以2024年暑期两个以“首来族”为主的台青营队为案例,通过448名成员的全覆盖问卷调查,以及北京、上海、杭州、福州23位台青的深度访谈,重点解析台青来到大陆后在不同领域的情感体验,以及大陆可能提供的情感支持。基于这些实证资料,进一步探讨未来台青融合发展可选择的政策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

  二、解析台青的情感基础:认同政治、全球化与“厌世代”

  情感幷非单纯的个人体验,而是根植于社会、经济与文化情境中的动态构成。⑦正如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者雷蒙·威廉斯所言,情感既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反应,也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反映,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重塑。⑧对于台湾青年而言,其情感基础的构建也是如此,他们不仅受个人经历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更深刻嵌套在当代台湾认同政治、多元文化与经济分化的复杂交织中。

  (一)认同政治描绘出台青强烈的情感底色

  情感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始终密不可分。政治不仅塑造情感,还通过群体行为和集体认同,深刻影响着政治过程的走向。在台湾的认同政治框架中,青年世代表现出鲜明的代际特征。研究表明,台湾年轻世代的族群认同深受“民主化”以来的教育与历史叙事影响,近年来一些研究宣称的“天然独”现象,折射出的是台青在两岸关系议题中超越经济理性的一种情感化逻辑的体现,⑨而情感恰恰是“社会人”区别于“理性人”的核心属性。⑩

  过去三十年,台湾民众的认同趋势,从“我是中国人”到“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再到“我是台湾人”的认同变化,⑪情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这种变化幷非纯粹的逻辑推演,而是通过符号化的历史记忆、公共宣传和政治话语等情境被情感化地传递和接受。台湾青年的认同逻辑因此体现出一种以本土为中心的文化归属感,在面对两岸关系时,更多呈现为一种防御性而非开放性的情感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属于“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台湾青年在情感上受到本土认同政治及其叙事的深刻影响,但其情感底色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研究显示,以“省籍矛盾”与“历史悲情”为核心的“老台湾人”的集体记忆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本土成就感和未来展望的积极情感。⑫这种从诉诸“悲情”到寻找“荣耀”的转变,反映了台青也在学习逐步放弃受害者心态,转而强调对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认同与自豪。这一情感底色的变化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重新定义其身份角色的可能,也为台青在两岸互动中选择新的情感路径提供了想象空间。

  (二)“本土化的全球化”塑造了台青矛盾的情感视野

  台青情感视野的形成深受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的影响。成长于全球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台青,对国际化的期待和对自身在全球体系中位置的认识,交织成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亚细亚的孤儿”的隐喻仍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情感结构。⑬这一隐喻不仅承载了集体记忆中的“孤立感”,也折射出对自身现实处境的复杂情绪。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充满悲情的集体叙事,产生了渴望被“凝视”的潜意识,形成了让“世界看见台湾”的期待,正是在这种情感冲动之下,使他们寻找一切可以在科技、文创、体育等领域转换为“能见度”的成就,幷沉浸在对“台湾之光”的集体欢腾中。⑭

  不可否认的是,在面对大陆时,这一矛盾的情感尤为显着。大陆的快速崛起及其在全球体系中的结构性位置,使其成为台青走向国际时难以回避的对象。一方面,他们亲眼目睹大陆在对外开放中取得的成就,表现出既被吸引又保持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岛内的“信息茧房”强化了他们对大陆的疏离感和不安情绪。这种双重情感,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台青既希望通过大陆的资源和市场机会扩大自身国际机遇,但又在本土叙事框架中,将大陆视为需要防范的“他者”。这就导致了当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同时出现时,他们一方面在思想上通过强化本土文化身份来抵抗外部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又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与文化整合,展现出对现实利益的务实态度。

  (三)“厌世代”的阶层困境催生了台青反叛的情感冲动

  当代台湾青年在面对岛内的阶层固化时,呈现出的是心有不甘。过去三十年,台湾高等教育的扩张幷未有效促进阶层流动,反而通过教育的水平分流与差异化加剧了阶层不平等。⑮这一结果尤其对中下阶级的台湾青年影响深远,使他们更易被困在低收入轨道中,难以突破既有的阶层,而这正是由“崩世代”向“厌世代”转型的开始。“崩世代”这一概念,源于对全球化冲击下台湾社会现状的描述,它形容的是年轻人在面对低薪、工作贫穷以及生活成本高企时所产生的无力感。⑯然而,台青的无力感幷未导致他们对现实的消极接受,而是进化为一种对现状本身的反叛与抵制,幷进一步构成了“厌世代”情感的核心。⑰

  台青这种带有反叛性的情感冲动,实际上具有很高的道德性,对于台湾的政党而言,恰如一把双刃剑。政党可以藉助青年群体的情感能量,将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运动成功转化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青年对制度性不公的愤怒,往往成为特定政党批判执政者或既有权力结构的武器,通过聚焦于不平等、低薪等议题,政党可以为其动员提供情感的合法性基础。然而,正因为青年的情感冲动具有强烈的反抗性,这种力量在政党占据结构性位置时,反过来也可能成为讨伐政党的利器。无论是因政策失当还是缺乏真正的社会改革承诺,当执政党被青年视为现状的延续者或既得利益者时,青年那种指向未来的激进性会迅速转化为对政党的失望与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可以削弱执政党的合法性,也更进一步加剧了台湾社会中既有的政治分裂与代际矛盾。

  三、跨越认同边界:台青在大陆的情感体验

  通过上文解析可清楚看到,当代台湾青年携带着复杂而多元的情感背景,认同政治、全球化与“厌世代”的阶层困境,构成了他们的情感基础。而这一基础也势必影响到他们来到大陆时的心理表现与情感体验。

  为进一步探讨这种情感特征是如何具体作用于来到大陆的台青,笔者于2024年暑期对两批前来上海的台湾青年营队(共计448名成员)开展了全覆盖式的问卷调查。为准确瞭解台湾基层青年的真实想法,问卷对象覆盖范围具有针对性,75%的参加者来自台湾中、南、东部非精英学校,其中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台称原住民)青年。这些青年中,绝大多数为首次到大陆的“城市首来族”,他们的观察与体验为分析台青在情感层面的具体需求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数据(表1)。通过两个目标导向不同的营队间进行交叉比对,研究进一步归纳了融合发展中的台青在情感层面上的关注点和心理表现。

  [表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中性别构成、教育背景等要素分析,可以进一步勾勒出这些来到大陆的台青的轮廓特征。数据显示,A营队(竞赛实习为主)与B营队(参观旅行为主)的参与者构成虽有部分差异,但均属于岛内社会结构中相对不具备优势的基层青年群体。首先,两批营队的参与者大多来自台湾中、南、东部的非精英学校,其中近三成为少数民族青年,这一背景凸显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青年群体对外部社会的探索需求。“城市首来族”占比在A营队和B营队中分别高达91%和87%,显示出他们对大陆的探索与体验意愿。其次,在性别与教育背景方面,A营队男性比例显着较高(63.79%),而B营队女性占多数(67.72%)。A营队成员以本科生为主,部分为高中生与研究生;B营队则呈现出更多样化的构成,尤其是高中生比例(20.89%)较高。这些差异与活动设计和内容导向密切相关。

表2:A营队与B营队“首来族”对上海城市硬件建设评价

表3:台青“首来族”大陆APP使用偏好对比

  (一)登陆台青的情感本色:寻找发展的共鸣

  在开放式回答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批台青“首来族”在大陆的情感体验中流露出明显的发展导向。他们对所亲身目睹的大陆城市的现代性表现出积极而主动的情感,这种情感幷非短期的突发转变,而是长期以来在台湾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变迁的生命经验交织下逐渐形成的。换句话说,尽管台青对本土文化归属与政治认同依然深刻,但在面对大陆时,他们展现出一种面对当下、关注现实的态度。其中对于台青而言,大陆最直观的体验,是发展型城市现代化魅力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一位台青在留言中写道:

  “感谢让我亲自体验到上海这个充满魅力的魔都,拓展视野,也认识上海这繁华的大都市,谢谢这美丽的大都市。”

  这种共鸣不仅存在于个人化的留言中,在问卷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针对“首来族”群体对上海城市硬件发展的评价(表2),在以竞赛实习为主的A营队中,69.2%的台青认为“比较符合”或“很符合”上海硬件建设令人印象深刻这一说法,而这一比例在以城市深度体验为主的B营队则高达93.44%。

  [表2:A营队与B营队“首来族”对上海城市硬件建设评价]

  这样的感受,反映了具有“全球城市”特征的大陆一线城市如何通过城市界面直观的现代性展演,为台青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框架。在他们看来“发展是硬道理”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而是一次切身体验后无法忽视的现实。这种感知驱动他们从观察者逐步转变为亲历者,甚至实践者,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治理,都成为他们重新审视两岸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此外,尽管从情感底色来看,台青对“中国”这一整体概念可能保持一定的警惕,但当他们身处一个兼具近代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的城市时,却更容易在现代性层面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包含对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欣赏,也为台青打开了理解大陆的另一扇窗口。一些参与“浦江游”的台青感慨道:

  “上海有着五光十色的繁华,霓虹闪烁的灯光,昭示着夜上海曾经的繁荣。”

  “浦江游很震撼,听着上海百年变迁的故事,我明白了上海朋友那充满自信的神情源自于历史的沉淀,我想有机会的话也会来闯荡一下。”

  这些话显示出台青在体验大陆时,逐渐打破刻板印象,通过触摸真实的大陆所产生的情感共振。上海的现代化成就不再仅是抽象的符号,而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激励台青向前发展的情感力量。与此同时,观察台青对跨文化交流的态度和立场,也为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提供了重要线索。一位台青在访谈中开始思考交流的意义:

  “不同的观点、视角和体验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你不得不去寻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我们之间的交流。今天的两岸不就是需要交流吗?”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互动,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平衡与调适。在这一过程中,台青逐渐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通,在共通中探索未来。这种情感体验不仅体现了对大陆的好奇与认同,也包含了对自身文化与身份的重新审视与定位。正是在这样的情感调适中,台青通过城市经济发展所获得的希望感与动力感,成为其大陆情感体验的核心。一位台青在谈到外滩与黄浦江时这样说道:

  “外滩、黄浦江,台湾人好像都知道,但今天的讲解让我们真真明白了什么是高度与速度,什么叫自强与自立,面前的黄浦江不仅是个景点,更是给我带来了一种澎湃的激情,一种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大陆窗口城市的发展为台青提供了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未来感。虽然这种未来感未必能直接改变台青的政治与族群认同,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考方式与情感方向。从最初的疏离到逐步的理解,从观望者到参与者,台青的情感历程不仅是个体体验的变化,也为两岸关系的情感重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二)登陆台青的情感定位:要看Young且真实的大陆

  在对台青的问卷调查中,有关大陆APP使用偏好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台青明显偏爱年轻化、生活化的资讯互动方式。这种偏好不仅展现了他们在文化接触中的选择倾向,也反映了台青更希望通过接地气、有真实感的日常生活实作来瞭解大陆,从而建立更为鲜活的互动关系。相较之下,那些内容相对严肃、专业化的平台则显得不够契合他们的需求。

  从平均使用率来看,抖音、小红书和哔哩哔哩已成为台青瞭解大陆的主要窗口,平均使用率分别达到59.38%、47.77%和29.24%(表3)。这些平台凭藉其强互动性、多元化的内容与生活化的表达,为台青提供了一种相对轻松和休闲化的、观察大陆的窗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等以单向内容消费为主的平台,其平均使用率分别仅为23.44%和10.49%。这一差异清晰地表明,台青在与大陆接触时,更期待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而非被动接收的“投喂”式信息流。

  [表3:台青“首来族”大陆APP使用偏好对比]

  此外,台青在传统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和QQ的平均使用率分别为41.07%和8.93%。虽然微信仍有相对较高的使用比例,但更多作为基础沟通工具,幷未深度融入台青的需求,其中非首来族的平均使用率(54.17%)高于首来族(40.00%),表明多次赴陆经历可能促使这些青年更频繁使用微信,对于首来族在没有与大陆建立常态化联系之前,则幷没有这种需求。这种差异表明,台青对于信息传递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工具性功能转向更为情感化、生活化的互动体验。这种偏好不仅仅停留于内容形式,更是对互动本身意义的追求。一位台青在访谈中提到:

  “抖音上的视频很生活化,让我们看到大陆的城市样貌和普通人的日常,很真实,也很有趣。”

  这种轻松、贴近生活的媒介方式,不仅突破了台青对于信息茧房的束缚,也让他们得以在双向互动中更深入地触摸大陆的社会脉搏。他们渴望看到的不仅是高楼大厦与经济发展,还包括充满活力的年轻化形象与真实的日常细节。这种真实感成为台青情感定位的核心元素,也为两岸交流创造了更具可能性的情感场域。

  从问卷调查到访谈内容可以清楚看出,台青对大陆的情感定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重需求:一方面他们渴望看到一个真实、接地气的大陆,同时也期待通过互动建立更深入的情感连接。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他们对APP使用偏好的数据中,也在实际的交流和访谈中得到了具体呈现。一位台青“首来族”在参加完营队临走时,留下了“为什么要等到今天才能看到真实。”这句话不仅是对两岸信息不对称的诘问,也鲜明地反映了台青对于接触真实大陆的渴望。年轻化的民间交流渠道正是满足这种情感需求的重要载体,而这种对真实互动的渴望,也通过与大陆本地民间社团的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回应。一位参与社团互动的台青坦言:“当你可以和本地社团人聊在一起,就是一个最好的体验。”这种“相见恨晚”的情绪,来自于台青在与大陆年轻社团交流中发现的共通性。他们通过年轻人的共同兴趣、相似的社会经验,感受到久违的理解与共鸣。这种互动不仅超越了政治分歧,也为台青在大陆的情感定位注入了积极因素。

  当台青从抽象的认知转向真实的互动场景时,这种情感连接进一步深化。不少少数民族台青在上海的古镇进行“快闪”舞蹈后感慨道:

  “今天我觉得我们的行程和体验感超强,特别是我们要做些现场沉浸体验的表演录像有这么多人来看,我好有自豪感。”

  “能感受到大陆人民对我们的热情,在朱家角我们表演时,当地人为我们喝彩和参与我们的活动,好感动。”

  这种“好感动”不仅仅是对热情的回应,更是一种情感的双向流动。在互动中,台青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观众的高度认可不仅满足了台青“被关注”的情感需求,也让他们的文化表达得以被充分肯认。这种被认同的体验,为台青在大陆的情感定位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双重互动,台青在大陆的情感体验逐渐从戒备走向接纳,从抽象走向具体。他们通过轻松、真实的交流场域重新审视大陆的多样性,幷在情感上找到共鸣。对于两岸民间的理解与互动而言,无疑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

表4:两个“首来族”营队对大陆活动主题兴趣调查(%)

  (三)登陆台青的情感维系:从物质到精神的获得感

  单凭相近的发展理念或真实的交流体验,幷不足以让台青稳定地融入大陆或持续参与两岸互动。作为“厌世代”的典型代表,基层台青因岛内社会阶层固化的困境而对突破既有藩篱充满期待。他们期望通过赴大陆打破“阶层玻璃天花板”,为个人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然而,要真正保持其对大陆的兴趣与参与意愿,仅依赖短期活动显然还不够。台青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在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上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不仅包括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提升,也体现在情感满足与身份认同的实现。

  从问卷数据中可以看出(见表4),基层台青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表现得尤为强烈。在A营队中,34.98%的台青表示对职业技能交流“比较感兴趣”,22.81%表示“很感兴趣”;而在B营队中,这一比例则上升至45.99%和25.55%。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产业实习”主题中,A、B两个营队中表示“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台青均超过了一半,显示出实践性参与对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吸引力。这些数据也说明了,台青希望通过实际行动,突破岛内社会阶层的局限,进而为未来创造更多选择。

  [表4:两个“首来族”营队对大陆活动主题兴趣调查(%)]

  这种对实质性成长的期待在台青的访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位参与了上海的棒球赛事的台青感慨道:

  “原以为仅仅是比赛,但教练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上海棒球俱乐部参加大陆二级联赛时我蛮惊讶的…让我感到专业专心,而在赛场上对我的考察是对我的尊重,我当然很开心,希望能开启我未来的希望。”

  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交流”和“创业训练”等主题亦受到广泛关注。在B营队中,43.07%的台青对文化创意交流表示“比较感兴趣”,29.93%选择“很感兴趣”;A营队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8.02%和27.38%。在“创业训练”中,A营队有32.70%的台青表示“比较感兴趣”,20.91%选择“很感兴趣”;而B营队这一比例则分别为40.15%和27.74%。这些数据表明,台青不仅期待通过技能类项目实现短期效益,更希望通过创新性和创业性的活动开拓更长远的职业路径。这种获得感在一位台青的反馈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才13人的小恳谈会,才是我这次活动的最大收获,我收获的关于大陆的信息量是我以前的总和还不止,有种眼见为实的感觉,赞。”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青在大陆的情感维系不仅依赖于物质层面的收获,更需要通过真诚互动和实际体验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一位参与朱家角活动的台青动情地说:

  “在朱家角我们几个掉眼泪了,因为我们觉得被尊重了,组织方一路在陪伴我们,为我们讲解,真的好辛苦好感动。因为我们戴着营徽,而一路畅通无阻,让我们内心太骄傲了。其实这些可能是小事,但在我们第一次来大陆的人的心目中,真真能被感动的是你给予我的真诚与尊重,特别是组织者对我们的态度,今天我们真的有感受到了温暖。”

  从这个片段出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台青在大陆的情感获得感不仅是直观的互动体验,更是其长期以来对身份、尊严与归属感需求的集中回应。作为“厌世代”的一部分,台青往往因阶层固化与社会停滞而对岛内现状深感失望,甚至发展出对社会体制的情感反叛。然而,这种反叛幷非无目的的“破坏性情绪”,而是对尊严与价值的渴望未被满足后的一种情感表达。大陆的情感互动,正通过尊重与真诚,缓解了台青内心的这种张力,为其提供了一种重新定义自身位置的契机。

  具体来说,这种精神获得感有着多重意义。首先,它化解了台青对社会阶层无法流动以及缺乏被认同感的愤懑,使他们能够从对抗性的情感逻辑转向一种更为开放的体验姿态。物质上的获得感或许可以解决“崩世代”的困境,回应他们对资源和机会的渴望,但精神上的获得感,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确认,是对“被需要”与“被认同”的回应,关照的是“厌世代”的核心问题。这种感受不只是个体性的情感满足,而是在互动中生成的对共同体的隐约认同。

  其次,这种尊重与互动进一步赋予台青一种可见的未来感。这种未来感幷非来自单向的物质馈赠,而是通过互动中真实的尊重与交流逐步累积的心理安全感。在大陆,台青幷非仅仅作为受益者或观察者存在,他们的能力与努力被平等对待,这种体验直接触发了他们对大陆社会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幷不直接指向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而是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将个人置于一个更大的情感结构中。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感基础逐步塑造了一种共同体感知。通过互动,他们逐渐摆脱了对“他者”的敌意与疏离感,开始在大陆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台青而言,这种情感维系不仅是一次情绪上的舒缓,更是一种意义的生成——一种让他们在大陆社会中找到“自己是谁”的感知。这种情感结构既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重塑,也成为理解台青如何在大陆实现个人价值与身份认同的重要切入点。

  四、夯实融合发展的情感基础:目标与路径

  通过对台青情感基础的解析与实证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情感基础的构建不再只是台青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的辅助议题,而已成为政策设计与实践推进中的核心任务之一。未来的两岸融合发展政策,在提供物质资源与发展机会的层面之上,需更加注重高质量情感价值的塑造,将其作为吸引与维系台青的关键动力。这种情感连接,不仅仅是大陆对台青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也将为深化两岸融合提供重要的实践支撑。

  在政策目标上,情感价值的构建需要被提升为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大陆的吸引力,除了职业发展与创业支持等直接物质收益以外,需通过对台青的深层次情感关怀,建立起对大陆的心理认同感。情感价值的核心在于真诚与尊重,这不仅体现在具体互动中的细节安排,更需要在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中体现对台青成就的认同与欣赏,帮助他们在大陆的社会结构中找到归属感与意义。

  此外,情感价值的传递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互动场景中,避免抽象化的叙述与形式化的设计。无论是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具体项目合作,还是文化活动中的个性化表达,都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互动来强化情感纽带。例如,在国际性赛事中,为在大陆生活学习工作的台青提供平台展示其才华,不仅能够提升其专业能力与社会声望,也能通过真诚的赞誉和认可,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大陆社会的开放与多元。这种真实的情感体验,能够打破刻板印象与信息偏差,为两岸融合注入深刻的情感动力。

  与此同时,民间力量在情感传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官方活动的正式性与规范性,民间社团以其灵活性和亲和性,更容易在生活场景中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系。从社区合作到志愿服务,从草根活动到专业赛事,民间的实践可以更自然地让台青感受到大陆社会的多样与温度。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互动形式,不仅能够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还能为两岸的日常交流注入更多的活力。

  未来的具体实施路径应着眼于将情感价值内嵌于台青的参与实践中。一方面,需要设计更多跨区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交流计划,让台青通过实际成果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奖励机制与荣誉平台,帮助台青在公共领域展示其成就,以此强化其自信与社会认可。此外,应鼓励两岸社区间的长效合作,通过日常化的情感互动,逐步构建起融合发展的情感支撑网络。以高质量情感价值为核心的融合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满足台青在物质与精神维度的双重需求,也能够通过真实的互动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情感纽带与实践动力。

  通过情感价值与政策目标的深度融合,大陆不仅能够增强对台青的吸引力,也能够在两岸关系的构建中展现更具人性化的姿态。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融合路径,不仅符合台青的需求,也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思路。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家城同构’视域下台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研究”(22BSH148)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杨文军,铸牢台湾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J],闽台关系研究,2024,3:71-81。

  ②黄裕峯、卓方焱,台湾青年来闽交流效果研究:以“情牵厦金”两岸青年学子文化研习营为例[J],台湾研究,2024,5:35-42。

  ③肖日葵、李舒欣,群际接触影响两岸青年合作的文化机制研究_肖日葵[J],台湾研究集刊,2024,3:49-65。

  ④海泽龙,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时代背景、现实功能与实践探索_海泽龙[J],闽台关系研究,2024,3:29-41。

  ⑤杜世雄、林兆龙,台湾青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与路径探析_杜世雄[J],台湾研究集刊,2024,3:19-31。

  ⑥吴琳琳、文常莹,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分析_吴琳琳[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74(2):95-106。

  ⑦成伯清、李林艶,激情与社会——马克思情感社会学初探_成伯清[J],社会学研究,2017,32(4):1-21,242。

  ⑧Williams,R.MarxismandLiterature[M].OxfordUniversityPress,1977.

  ⑨林宗弘,台湾青年世代的政治认同(1995-2015)[J],香港社会科学学刊,2017,49:27-51。

  ⑩成伯清,情感的社会学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3,(3):42-48。

  ⑪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Changes in theTaiwanese/Chinese Identity of Taiwanese as Tracked in Surveys by the Election Study Center,NCCU(1992–2024.06)[R].国立政治大学,2024.Availableat: 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

  ⑫李冠成、杨婉莹,老台湾人vs新台湾人:台湾人认同世代差异之初探[J],台湾政治学刊,2013(4):125-149。

  ⑬汪宏伦,浅论两岸国族问题中的情感结构:一种对话的尝试[M],徐斯俭、曾国祥编,文明的呼唤:寻找两岸和平之路,新北:左岸文化,2012:181-231。

  ⑭庄佳颖,“让世界看见台湾”?“2017台北世大运”论述中的自我与他者[J],台湾国际研究季刊,2020,16(3):107-153。

  ⑮张宜君、林宗弘,台湾的高等教育扩张与阶级复制:混合效应维系的不平等[J],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2015(15):86-129。

  ⑯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鸿、王兆庆、张烽益,崩世代:财团化、贫穷化与少子女化的危机[M],台北:台湾劳工阵线,2011。

  ⑰郑亘良,看不见未来:台湾“厌世代”的世代情感初探[J],文化研究,2021(32):362-383.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6月号,总第330期,P56-65)

表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中评社╱题:“论两岸融合发展情感基础:‘首来族’台青实证分析” 作者:张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通过对2024年暑期台湾青年营队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台青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情感基础的生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台青的情感基础具有三个特征:对发展性与未来性的期待、对真实互动的渴望,以及对物质与精神获得感的强烈需求。这些特征通过来大陆之后的实践得以具体展现,幷以此强化了台青在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分析显示,台青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其对大陆社会的逐步调适,幷展现情感基础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的意义。本文提出以物质支持与精神满足双轮驱动为核心,优化政策路径,强化台青情感基础的实践转化,助力两岸融合深化与台青长远发展。

  一、引言:寻找心灵契合的情感基础

  在两岸长期互动中,台湾青年(以下简称“台青”)始终是一个关键群体。他们既是岛内政治与社会世代更替的重要承载者,又是决定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正因如此,大陆的台青政策明确提出,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下,通过制度完善与政策优化,深化融合进程,最终实现相互理解与心灵契合。

  近年来,学界逐渐认识到,优化台青政策的最终目标幷非只是物质层面的改善,而是追求共同性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因此融合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增进,本质上涉及情感范畴。①在这个范畴下,不光需要心理上的共鸣,更需要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内心深处的联结。②情感作为一种非物质纽带,在台青参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近些年,以情感为切入点的台青研究逐渐增多,③④包括情感在政策与实践中的转化路径,⑤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⑥然而,我们仍然有必要进一步追问,在情感作为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背后:构成台青的情感基础究竟是什么?在来到大陆之后,台青又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大陆又能够提供哪些情感价值?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如何实现心灵契合,也直接影响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本文选择从结构性视角入手,探讨台湾“80后”、“90后”,特别是“00后”世代的情感基础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微观层面,本文以2024年暑期两个以“首来族”为主的台青营队为案例,通过448名成员的全覆盖问卷调查,以及北京、上海、杭州、福州23位台青的深度访谈,重点解析台青来到大陆后在不同领域的情感体验,以及大陆可能提供的情感支持。基于这些实证资料,进一步探讨未来台青融合发展可选择的政策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

  二、解析台青的情感基础:认同政治、全球化与“厌世代”

  情感幷非单纯的个人体验,而是根植于社会、经济与文化情境中的动态构成。⑦正如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者雷蒙·威廉斯所言,情感既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反应,也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反映,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重塑。⑧对于台湾青年而言,其情感基础的构建也是如此,他们不仅受个人经历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更深刻嵌套在当代台湾认同政治、多元文化与经济分化的复杂交织中。

  (一)认同政治描绘出台青强烈的情感底色

  情感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始终密不可分。政治不仅塑造情感,还通过群体行为和集体认同,深刻影响着政治过程的走向。在台湾的认同政治框架中,青年世代表现出鲜明的代际特征。研究表明,台湾年轻世代的族群认同深受“民主化”以来的教育与历史叙事影响,近年来一些研究宣称的“天然独”现象,折射出的是台青在两岸关系议题中超越经济理性的一种情感化逻辑的体现,⑨而情感恰恰是“社会人”区别于“理性人”的核心属性。⑩

  过去三十年,台湾民众的认同趋势,从“我是中国人”到“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再到“我是台湾人”的认同变化,⑪情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这种变化幷非纯粹的逻辑推演,而是通过符号化的历史记忆、公共宣传和政治话语等情境被情感化地传递和接受。台湾青年的认同逻辑因此体现出一种以本土为中心的文化归属感,在面对两岸关系时,更多呈现为一种防御性而非开放性的情感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属于“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台湾青年在情感上受到本土认同政治及其叙事的深刻影响,但其情感底色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研究显示,以“省籍矛盾”与“历史悲情”为核心的“老台湾人”的集体记忆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本土成就感和未来展望的积极情感。⑫这种从诉诸“悲情”到寻找“荣耀”的转变,反映了台青也在学习逐步放弃受害者心态,转而强调对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认同与自豪。这一情感底色的变化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重新定义其身份角色的可能,也为台青在两岸互动中选择新的情感路径提供了想象空间。

  (二)“本土化的全球化”塑造了台青矛盾的情感视野

  台青情感视野的形成深受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的影响。成长于全球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台青,对国际化的期待和对自身在全球体系中位置的认识,交织成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亚细亚的孤儿”的隐喻仍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情感结构。⑬这一隐喻不仅承载了集体记忆中的“孤立感”,也折射出对自身现实处境的复杂情绪。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充满悲情的集体叙事,产生了渴望被“凝视”的潜意识,形成了让“世界看见台湾”的期待,正是在这种情感冲动之下,使他们寻找一切可以在科技、文创、体育等领域转换为“能见度”的成就,幷沉浸在对“台湾之光”的集体欢腾中。⑭

  不可否认的是,在面对大陆时,这一矛盾的情感尤为显着。大陆的快速崛起及其在全球体系中的结构性位置,使其成为台青走向国际时难以回避的对象。一方面,他们亲眼目睹大陆在对外开放中取得的成就,表现出既被吸引又保持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岛内的“信息茧房”强化了他们对大陆的疏离感和不安情绪。这种双重情感,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台青既希望通过大陆的资源和市场机会扩大自身国际机遇,但又在本土叙事框架中,将大陆视为需要防范的“他者”。这就导致了当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同时出现时,他们一方面在思想上通过强化本土文化身份来抵抗外部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又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与文化整合,展现出对现实利益的务实态度。

  (三)“厌世代”的阶层困境催生了台青反叛的情感冲动

  当代台湾青年在面对岛内的阶层固化时,呈现出的是心有不甘。过去三十年,台湾高等教育的扩张幷未有效促进阶层流动,反而通过教育的水平分流与差异化加剧了阶层不平等。⑮这一结果尤其对中下阶级的台湾青年影响深远,使他们更易被困在低收入轨道中,难以突破既有的阶层,而这正是由“崩世代”向“厌世代”转型的开始。“崩世代”这一概念,源于对全球化冲击下台湾社会现状的描述,它形容的是年轻人在面对低薪、工作贫穷以及生活成本高企时所产生的无力感。⑯然而,台青的无力感幷未导致他们对现实的消极接受,而是进化为一种对现状本身的反叛与抵制,幷进一步构成了“厌世代”情感的核心。⑰

  台青这种带有反叛性的情感冲动,实际上具有很高的道德性,对于台湾的政党而言,恰如一把双刃剑。政党可以藉助青年群体的情感能量,将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运动成功转化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青年对制度性不公的愤怒,往往成为特定政党批判执政者或既有权力结构的武器,通过聚焦于不平等、低薪等议题,政党可以为其动员提供情感的合法性基础。然而,正因为青年的情感冲动具有强烈的反抗性,这种力量在政党占据结构性位置时,反过来也可能成为讨伐政党的利器。无论是因政策失当还是缺乏真正的社会改革承诺,当执政党被青年视为现状的延续者或既得利益者时,青年那种指向未来的激进性会迅速转化为对政党的失望与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可以削弱执政党的合法性,也更进一步加剧了台湾社会中既有的政治分裂与代际矛盾。

  三、跨越认同边界:台青在大陆的情感体验

  通过上文解析可清楚看到,当代台湾青年携带着复杂而多元的情感背景,认同政治、全球化与“厌世代”的阶层困境,构成了他们的情感基础。而这一基础也势必影响到他们来到大陆时的心理表现与情感体验。

  为进一步探讨这种情感特征是如何具体作用于来到大陆的台青,笔者于2024年暑期对两批前来上海的台湾青年营队(共计448名成员)开展了全覆盖式的问卷调查。为准确瞭解台湾基层青年的真实想法,问卷对象覆盖范围具有针对性,75%的参加者来自台湾中、南、东部非精英学校,其中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台称原住民)青年。这些青年中,绝大多数为首次到大陆的“城市首来族”,他们的观察与体验为分析台青在情感层面的具体需求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数据(表1)。通过两个目标导向不同的营队间进行交叉比对,研究进一步归纳了融合发展中的台青在情感层面上的关注点和心理表现。

  [表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中性别构成、教育背景等要素分析,可以进一步勾勒出这些来到大陆的台青的轮廓特征。数据显示,A营队(竞赛实习为主)与B营队(参观旅行为主)的参与者构成虽有部分差异,但均属于岛内社会结构中相对不具备优势的基层青年群体。首先,两批营队的参与者大多来自台湾中、南、东部的非精英学校,其中近三成为少数民族青年,这一背景凸显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青年群体对外部社会的探索需求。“城市首来族”占比在A营队和B营队中分别高达91%和87%,显示出他们对大陆的探索与体验意愿。其次,在性别与教育背景方面,A营队男性比例显着较高(63.79%),而B营队女性占多数(67.72%)。A营队成员以本科生为主,部分为高中生与研究生;B营队则呈现出更多样化的构成,尤其是高中生比例(20.89%)较高。这些差异与活动设计和内容导向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