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陈星谈大陆深化反独斗争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海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九二共识”、蔡英文当局的“台独”路径、“法理台独”、新时代当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大陆依法遏“独”、“九合一”选举的观察点等两岸关系议题分享观点。
今年是“九二共识”三十周年,谈及其意义,陈星表示,“九二共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两岸共同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原则成为此后两岸交往与互动的基础。有了这个前提之后,两岸可以通过协商与合作解决很多问题。因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法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可见的未来,“九二共识”仍然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定海神针。只要两岸政治对立没有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没有消除,两岸法理上的内战状态没有结束,“九二共识”就翻不过去这一篇。
陈星认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其一,结束两岸对立,实现台海持久和平;其二,反对“台独”势力;其三,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其四,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协调发展。
陈星指出,随着蔡英文在第二次选举中以较大优势胜出,其在“台独”之路上越发难以回头。此外,岛内仍有一批极端“台独”势力还在坚持“正名”“制宪”等主张,并且每年都要炒作一番,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其存在感,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要价的筹码。如果两岸关系不发生结构性变化,“台独”分子会一直炒作这些议题。
陈星表示,针对“台独”势力“台独”行为,大陆的反“台独”斗争也在进一步深化。法律手段是大陆遏制“台独”势力的重要手段,相关法律法规会适时出台、亦会不断细化。
陈星,安徽萧县人,政治学博士,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台湾政党政治、两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民进党结构与行为研究》、《民进党权力结构与变迁研究》、《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等三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涉台时事评论300余篇。
以下为专访全文:
“九二共识”是重大突破 两岸共同确认同属一中
中评社:自1992年“九二共识”问世至今已有30周年。在您看来,“九二共识”的达成,有何重要意义?
陈星:“九二共识”形成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的确认,然后才能在不讨论一个中国具体政治意涵的情况之下,协商如何展开接触和两岸民间务实交流的问题。
因此,“九二共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两岸共同确认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这在当时双方公权力部门往来函件中可以查到。在1949年以来的两岸互动历史中,这可谓是一个重大突破,即双方以协商的形式正式确认了一个中国的政治共识,为后来的交流与交往建立了基础。有了这个前提之后,两岸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在“九二共识”确立以后的几十年间,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由小到大,已经发展出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格局,这对两岸人民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九二共识”为两岸协商解决政治问题奠定了基础。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之下,什么都可以谈,祖国大陆领导人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的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因此,“九二共识”事实上开创了两岸互动的一个新时代。
再次,“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影响深远。当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的时候,两岸关系就好;反之,若台湾当局不愿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差。
“九二共识”是两岸“一中法理”的主要表达形式
中评社:过去30年的两岸关系经历了一系列跌宕起伏,尤其是近些年来,影响两岸关系的内外部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九二共识”也遭到了岛内一些人的质疑,提出了所谓“‘九二共识’已经翻篇、过时”的论调。对此,您怎么看?如何看待“九二共识”在未来两岸关系中的影响?
陈星:说“九二共识”已经“翻篇”“过时”的这些人大概从来就没有翻过“九二共识”这一篇,也就是说,他们从来也没有承认过“九二共识”、从未将“九二共识”视为两岸互动的基础和前提。
确实,过去三十年来,两岸关系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两岸关系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说,“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九二共识”确立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岸的后续各项协商。这是对两岸内战状态尚未结束之法理现状的真实描述,同时也提供了解决政治分歧和政治对立的最优路径。也就是说,在两岸政治分歧与政治对立问题没有解决、法理上的两岸内战状态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九二共识”仍然有其意义、也不会过时。
此外,若没有“九二共识”,那以什么来替代呢?替代方案能解决双方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这一法理问题吗?如果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不能在所谓“新方案”中得到确认的话,有什么理由要放弃“九二共识”呢?两岸关系几十年来的变化确实大,但两岸仍存在政治分歧却是事实。在两岸政治分歧仍存在的情况下,“九二共识”保障了两岸和平,也保证了两岸交流与合作可以持续展开。
所以,“九二共识”在当时解决了一个两岸同属中国的共同认知问题,是对两岸法理上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确认,是两岸“一中法理”的主要表达形式。即使在未来来看,“九二共识”仍然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定海神针。只要两岸的政治分歧与对立问题没有解决、两岸法理上的内战状态没有结束,“九二共识”就翻不过去这一篇。
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
中评社:大陆的两岸政策一向是一贯的、连续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2022年两会上涉台部分又再次对此加以强调。如何理解“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它如何体现出大陆对台政策的延续性?
陈星:一直以来,大陆都是把国家统一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放在一起去考虑的。因此,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略是总体性的,也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的。我认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结束两岸对立,实现台海持久和平。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是影响两岸行稳致远的根本问题。消除两岸政治分歧、结束两岸政治对立可以使两岸在政治上形成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推动两岸繁荣稳定,实现台海持久和平。
其二,反对“台独”势力。“台独”势力是两岸不稳定的根源。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台独”激进行为,使两岸关系在发展走势可控的情况下向着有利于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消解两岸政治分歧、结束两岸政治对立的必然要求。
其三,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现在两岸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突出特点是社会融合的速度在加快。祖国大陆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措施,逐步落实在大陆生活居住台湾同胞的同等待遇问题,推动了两岸融合加速发展。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的快速推进,两岸民众的共同生活经历会塑造出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塑造出共同的两岸认知,这些共同的经历与意识有利于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并成为推动国家统一的内生力量。
其四,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战略目标的协调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不应该彼此冲突,而是两个互相协调的关系。国家统一寓于民族复兴之中,民族复兴会推动国家统一向前发展。这种两岸共同繁荣、在发展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思路在大陆对台政策中是一贯的、连续的。
中评社:在蔡英文执政一年多的时候,您曾撰文分析蔡英文的“台独路径”,包括: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逐步缩减两岸交流、追杀国民党巩固执政基础、加快“台湾主体性意识”的建构、结好美日并营造国际悲情。现在是蔡英文执政的第二个任期,在您看来,其“台独路径”有无因应形势发生一些变化?
陈星:现在来看,蔡英文当局在“台独”之路上走得更远了。以前学界讨论民进党的转型问题时就有这样的判断——即,民进党只有在处于极端困境、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才会去考虑其自身转型的问题;相反,如果“台独”能给民进党持续带来现实政治利益的话,民进党肯定不会转型,其“台独”冒险反而可能更加激进。
蔡英文在第二任期选举中以较大优势胜选之后,其推动“台独”路线的行为更加激进,也更加热衷于挑动两岸对立以及培育岛内民众的反大陆情绪。蔡英文任期内提出的“认知作战”就是针对大陆的所谓“观念战”策略。民进党当局通过炒作“认知作战”,不惜歪曲事实,利用民众对两岸关系不了解的弱点,抹黑大陆,全面强化岛内“反大陆”情绪。其主要目标,不外乎为其挑动两岸对立的行为寻求民众情绪上的支持,使其“台独”行径显得更有“民意基础”而已。这与民进党以前一直推动的所谓“主体性建构”基本是一回事,或者说是其发展与延伸。
此外,统“独”议题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民进党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个工具展开政治清洗。蔡英文当局是如何打击统派的,大家都有目共睹,不用多说;其实不只统派,只要和民进党观点不一样或是威胁到民进党利益的人士和团体都遭到民进党当局的排挤和打击;即使在民进党内,鼓吹“台独”不力者有时也会遭到攻击。如果这个工具对民进党来说一直好用,我们没有理由判断民进党会轻易放弃它。
对外方面,民进党当局更加依靠美国等外部势力,试图在中美竞争中浑水摸鱼。从最近一段时间民进党在中美之间上窜下跳的行为可以清晰地看出,民进党试图利用中美竞争火中取栗,加强与美国实质性关系以对抗统一的意图非常明显。
中评社:在过去30多年里,“台独”分子反反覆复地围绕“中华民国宪法”做文章,试图以“修宪、制宪”的形式操弄“法理台独”。近来,岛内更是有“台独”政客再度鼓吹台湾“正名、制宪、入联”。如何看待“台独”分子对于“法理台独”的痴迷?在岛内政治生态下,这些议题将走向何处?
陈星:“台独”分子从很早开始就在推动“法理台独”。最开始,“台独”势力中分为几派,其中,“激进台独派”是希望完全推翻所谓的“中华民国”,然后建立一个“台湾共和国”。但这个设想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面临很大阻力,根本行不通。后来,“台独”势力中又演化出了“务实台独派”,这一派“台独”分子希望利用当前的政治结构,通过参与选举的方式,进入政治体系,进而实现对政治体系的改造。
从后来的政治实践来看,大部分“台独”分子走的是“务实派”道路。但是,仍有一批极端“台独”势力还在坚持“正名”“制宪”等主张,并且每年都要炒作一番,他们主要想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一,这是“极端独派”进行内部动员的工具。所谓的“极端独派”其实就是围绕着“正名”“制宪”串联和凝聚起来的。一旦没有了这些激进口号,这批“极端独派”或许就要散了。因此,这些口号是“极端独派”作为一个政治势力的粘合剂,他们不可能放弃这些口号。
二,这些口号是向“务实独派”施压或者讨价还价的工具。“务实独派”有其“独立”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极端独派”往往会通过这种极端的措施向“务实独派”施压、叫价。特别是民进党上台后,“极端独派”通过这种方式瓜分更多资源、获取更大政治利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所谓“正名”“制宪”是涉及“法理台独”的高度敏感问题。从逻辑上说,如果“台独”势力能做到的话,他们肯定早就做了。陈水扁曾经气急败坏地说,“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现在的“台独”分子当然也做不到。但他们却会常将这些口号挂在嘴边,一方面显示其存在感,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要价的筹码。如果两岸关系不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台独”分子会一直炒作这些议题,尽管这些“台独”诉求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法律手段是大陆遏“独”的重要手段
中评社:在“台独”分子推动“法理台独”的同时,大陆亦在努力依法遏“独”,包括2015年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以及去年出台的“台独顽固分子清单”。今年两会期间,更是有政协委员提出“祖国统一法”的构想。对此,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将根据形势变化,加强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打击‘台独’分裂势力”。您如何看大陆依法遏“独”的系列举措?一些人质疑“大陆法律是否对台湾有效”,您怎么看?
陈星:大陆为打击“台独”势力和“台独”行为所通过的法律肯定是有效的。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明确地写着,“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从法理上来讲,针对“台独”分子的法律是完全具有法律效力的,这不容质疑。
法律手段是大陆遏制“台独”势力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法律武器在遏制“台独”势力发展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针对“台独”势力和“台独”行为的法律会适时出台、亦会不断细化。
中评社:今年,台湾将举行第三次“九合一”地方选举。此次选举攸关蓝绿各政党在地方县市政治力量对比,且直接影响2024年执政权的争夺。关于这次选举,有哪些观察点?
陈星:今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的结果是什么已经不太重要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国民党若想取得好的结果估计也不大可能。
但是此次选举仍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观察点:一是,要看国民党能够推出哪些候选人,这些候选人是否能让人眼睛一亮、是否能扛起国民党的大旗继续前进。当前国民党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若是不能通过选举培养出新生力量,接下来或许将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二是,从岛内政治结构上来看,有三方面问题值得观察。其一,地方派系在选举中的作用。地方派系在台湾地区选举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究竟会弱化到何种程度,这次选举是个很好的观察点。此外,地方派系如果弱化到一定程度后,未来的选举生态应该如何发展,这是理论上值得讨论的问题。
其二,各个政党内部的整合情况。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和民进党内部分别怎么整合,这是观察政党政治的一个重要看点。对于民进党而言,主要可以观察民进党内部会出现哪些矛盾。过去国民党力量比较强的时候,民进党面临一个强大的敌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是内部整合的首要诉求。如今在国民党很虚弱的情况下,民进党的整合会有哪些新特点,值得分析。
其三,新的政治势力是否会出现。比如,以柯文哲为代表的“第三势力”是否会趁此机会扩大其政治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扩张的可持续性等问题,都值得观察。如果岛内政治生态在这个方向上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可以视为岛内政治生态结构出现了变化的先兆,政治生态已经进入到变盘的前夜。
中评社:过去一年,“两岸会否发生战争”这一话题在两岸民间被热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关于统一之路上的“战与和”,您如何看?
陈星:大陆民间的“武统”声音,更多地反映出民众对于民进党“台独”行为的厌恶与不耐烦。民间的这种声音可能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可能会对对台决策形成一定的干扰,民间倾向于以激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对诸如“让利”措施和交流政策产生质疑,从而增加对台决策的摩擦成本;二是会加剧两岸民间情绪的对抗,尤其是两岸民众在互联网上的对抗,会加速两岸对抗情绪的形成,从而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两岸是否会发生战争取决于几方面因素。《反分裂国家法》中对“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种情况已经定义得很清楚,诸如“台独”势力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等,均会触发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分子也很清楚,若大陆被迫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完成统一,受损最大的还是他们自己。因此,他们虽然不断叫嚣,但并不想把整个“盘子”掀翻,下不了决心发动一场战争来实现他们的“台独”理想。这些年来,“台独”分子一直在红线边缘反覆横跳,其实就是想既能利用“台独”夺权发财,同时又能避免触发非和平手段的条件,从而达到“台独”势力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海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九二共识”、蔡英文当局的“台独”路径、“法理台独”、新时代当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大陆依法遏“独”、“九合一”选举的观察点等两岸关系议题分享观点。
今年是“九二共识”三十周年,谈及其意义,陈星表示,“九二共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两岸共同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原则成为此后两岸交往与互动的基础。有了这个前提之后,两岸可以通过协商与合作解决很多问题。因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法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可见的未来,“九二共识”仍然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定海神针。只要两岸政治对立没有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没有消除,两岸法理上的内战状态没有结束,“九二共识”就翻不过去这一篇。
陈星认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其一,结束两岸对立,实现台海持久和平;其二,反对“台独”势力;其三,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其四,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协调发展。
陈星指出,随着蔡英文在第二次选举中以较大优势胜出,其在“台独”之路上越发难以回头。此外,岛内仍有一批极端“台独”势力还在坚持“正名”“制宪”等主张,并且每年都要炒作一番,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其存在感,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要价的筹码。如果两岸关系不发生结构性变化,“台独”分子会一直炒作这些议题。
陈星表示,针对“台独”势力“台独”行为,大陆的反“台独”斗争也在进一步深化。法律手段是大陆遏制“台独”势力的重要手段,相关法律法规会适时出台、亦会不断细化。
陈星,安徽萧县人,政治学博士,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台湾政党政治、两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民进党结构与行为研究》、《民进党权力结构与变迁研究》、《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等三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涉台时事评论300余篇。
以下为专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