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老城:把历史从故纸堆拉出来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中国青年报报导,走一段路,读一座城。

  近年来,在安徽省会合肥市,兴起了一股不一样的“走读热”。孩子们走的并不是常见的文旅路线,他们来到合肥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地市级学校旧址(现更名为合肥学宫),登上状元桥,围观状元井;在卫衙大关倾听合肥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回响;追寻抗日战争时期进步女师生组成的“朝曦读书会”印记……

  活动过程中,党史专家、讲解员、学校教师、志愿者导赏员全程陪伴孩子们,带来知识点满满的“打卡”体验。这项活动并不只针对年轻人,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

  活动组织者是合肥庐阳区三孝口街道孵化的“走读老城”志愿服务项目。项目现有志愿者42人,这支老中青结合的团队带领市民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用内心感受合肥这座城市,也用实际行动破除网络上“合肥是一座没有人文底蕴的新兴城市”的论调。

  “不能让城市历史躺在故纸堆里”

  项目发起人张瑞是个80后,也是新合肥人。

  “屹立一方的老建筑,所孕育的故事是一代代合肥人珍贵的集体记忆。”工作过程中,他对合肥城市历史产生了兴趣,他曾围绕合肥城建历史、历史名人、近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现存历史遗址等内容制作调查问卷,“不瞭解”选项占比84%,青少年群体对合肥历史文化的瞭解程度普遍不高,并缺乏认知渠道。

  事实上,合肥有2100多年的县治、1400多年的府治历史,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1952年,合肥成为安徽省会。但因城市规划调整,致使今日老城的文化遗迹所剩不多。2020年3月,“走读老城”志愿项目应运而生,团队实地寻访了十棵椿 、卫衙大关、安徽省博物院老馆、合肥县衙、淮河路桥等红色资源类地标,以及三孝口、德胜门、西平门、城隍庙、回龙桥等名胜类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