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考古交上一份北京答卷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10月29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辽金元考古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尚珩在朋友圈发了几张照片。照片里,红墙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牌子摘下,换成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牌子。这一天,“2022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启动,新组建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也正式揭牌。

  在首都北京这样一座世界闻名的古城从事考古工作,自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新时代,这群考古人承担了更为宏大和光荣的使命。

  将城市副中心历史提前到西汉

  “摸排时听村里老人说,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城墙。我们就这么发现了北城墙。”明清考古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孙猛向记者介绍。

  “南城墙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老百姓也记错方向,探了好长时间才发现有问题。”孙猛继续回忆道。

  尚珩插话道,“艾演墓可跟南城墙正好对上了,墓志上说,‘潞县甄升乡,古潞城南一里平原’……”

  他们所说的,是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路县故城”。2016年,当时的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专家们,通过“地毯式”勘探,在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的周边发现了汉代城墙夯土,经过与文献资料对比后确认,这里正是西汉时渔阳郡下辖的路县县治所在。

  这一发现,将通州的建城史至少提前到了西汉初期。这也意味着,今天北京的城市副中心所在地,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一个地区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遗址对研究副中心地区历史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家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