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走好中国道路”
历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民族的根。惟其如此,坚定历史自信是一个民族永葆自信力的基石。梁启超说:“苟能有其自信力,天下事何有焉?虽千万人,吾往矣!”个人如此,民族更是如此。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缺乏历史自信的民族,无异于“自灭其史”!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坚定历史自信更成为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奋起救亡图存的精神脊梁。庚子事变后,中国岌岌可危,但严复却勉励时人:从历史上看,与西方民族常为分不同,中华民族“易为合而难为分”,足见其“实有可为强族大国之储能,虽摧斫而不可灭者”,待她奋起,“真五洲无此国也”。“世有深思之士,其将有感于吾言!”一战后的中国依旧受列强欺凌,险象环生。梁启超游欧归来,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却断言硕大无朋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奇迹,她融合了世界1/4的人口,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相信她终究会对世界做出为他国所不能做的更大贡献。同样,抗战期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豪迈宣言:“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坚定历史自信,不仅是民族自信力的基石,同时也体现着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可以说,近代中国人民之所以百折不挠,执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正缘于此。
坚定的民族自信激励了志士仁人奋起救亡图存,但其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是否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最终都不免于失败,说明了这一点;严复晚年成了开历史倒车者,也说明了这一点。梁启超晚年自谓对中国前途的观察,在精神上已由“消极变为积极”,但他在政治上却同样落伍了。毛泽东曾谈道:“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那是指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重新考察民族和国家命运,从此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懈努力,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