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进博会以开放赋能世界经济复苏

  中评社北京11月7日电/网评:数字看发展 进博会以开放赋能世界经济复苏

  来源:东方网 作者:鞠立新 牛风学 皋 媛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党的二十大之后我国举办的首场世界经贸盛会。来自145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经济组织的3000多家参展商纷至沓来,十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如约而至,近九万件各具特色的海外展品大放异彩。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中强调,“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正是开放,赋能中国的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赋能世界经济复苏。

  高擎开放大旗,赋能世界经济复苏

  已经连续五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我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进博会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仅从进博会签约的进口额来看,前四届进博会累计签约进口交易额达2722.7多亿美元,从首届进博会的578.3亿美元,到第四届进博会的707.2亿美元,平均每届进博会的签约成交额约700亿美元;五届进博会的展品累计约35万件,其中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展品约2100项,不少还是全球首秀展品;今年,来自世界500强的284家企业在进博会上设立展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赋能中国的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我国GDP总量不到11万亿元人民币,外贸进出口总额约5000亿美元;及至2022年,我国GDP已经达到114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1009亿元,折6.05万亿美元,超过当年美国外贸总额约1.3万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就在持续举办进博会的五年中,从2018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我国的国际货物贸易总额累计164.42万亿元人民币,今年有望达到36.5万亿元左右,比2018年增加约3.6万亿元;其中,近五年来我国国际贸易的进口总额来累计73.42万亿元人民币,今年全年有望达到18.3万亿元左右,比去年增加约1万亿元。同时,自2018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近五年来我国吸收的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累计48805亿元人民币,折7464亿美元,今年预计有望达到2050亿美元左右,比2018年增加约700亿美元;近五来,在华新设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累计18.76万家。另一方面,近五来,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折3864.5亿美元,其中今年前三个季度已达858亿美元,全年预计可达1150美元左右;五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843.5亿美元,其中,今年前三个季度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亿美元,预计全年可达210亿美元左右。

  正是我国如此巨量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和工程项目建设,以及教育、科技、人文、气候环境等国际交流合作,对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增添了强劲动力。据国际经济机构的专家估算,近五年来“中国因素”约占世界经济新增长动能的31%—35%,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长。

  主动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

  新时代的中国高擎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大旗,开放的中国成为茫然低迷的世界经济航船的灯塔曙光,以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的最靓丽“舞姿”。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全面深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谈判,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盛赞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都得到了巨大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与进博会配套的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2》,用世界开放指数的变化表明世界开放正在经历大变局。2008年到2020年,世界开放指数下降了4.1%,世界经济开放指数下降了8.4%,尽管世界社会开放指数增长了18.4%,世界文化开放指数增长了16.4%。长期以来,世界经济曾经为最开放,但近年来的趋势恰恰与之相反。其中,发达经济体开放指数在下降,发展中经济体开放指数在提高,从2008年到2020年,发达经济体开放指数下降了5.9%,发展中经济体开放指数却提高了4.4%;其中,中国的开放指数从2012年的0.7107提升至2021年0.7507,提高了5.6%。

  最近几年来,百年未遇的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世界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亟待深度革新调整;另一方面,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全球,美西方一些政治势力重拾冷战思维,大力推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意识形态价值观外交,把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经贸问题政治工具化,不断掀起逆全球化浊浪。我国顶住压力逆势而上,更高举起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旗,主动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和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几乎停摆的严峻矛盾,仅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我国就单方面连续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中国(海南)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和中国(广州)国际贸易交易会等,创办了一系列面向全世界的经贸公共平台,实行更大规模、更大力度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国际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与此同时,我国不断推进在国际经贸、投资、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制度型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时代的中国满怀自强自信的豪情和博大胸怀,积极推动各国各方共享我国制度型开放的机遇,稳步扩大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型对外开放;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不断简化负面清单、不断优化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不断革新和优化政府对市场及企业经营的监管机制,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深化,这种制度型的深层次开放,给各国客商和投资者展现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与投资合作的极好机遇和灿烂前景。

  近十年来,我国实施了多个新版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最近又颁布了2022年新版,大大增加外商投资的产业市场领域;深化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我国服务贸易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开放;大力推进和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创设自贸区,幷在上海创设了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海南创设了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引领作用;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创建了“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时,我国在国际上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巴黎气候协定》等国际多边协定;在“东盟10加3”等地区框架内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高水平开放: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赋能

  开放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强劲引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额从355亿元,增加带2021年的391009亿元,增长了1101多倍;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7569美元,增长了约160倍;从1978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吸收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65万亿美元,外资企业累计达到104万家,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规模约1.4亿人。更为重要的是,40多年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幷存,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了崭新格局。另一方面,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其他类型企业的技术研发、人才引进、资本投资、生产设备、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机制等国际竞争力都有历史性跨越式提高。

  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推进。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辉煌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题,全面深刻地阐明了新征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明确要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持续举办面向全世界开放中国大市场的进博会,为世界各国客商拓展和享受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与平台路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我国国内市场,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增添了新渠道,进一步畅通和提升国内大循环,这些都将有力推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   中评社北京11月7日电/网评:数字看发展 进博会以开放赋能世界经济复苏

  来源:东方网 作者:鞠立新 牛风学 皋 媛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党的二十大之后我国举办的首场世界经贸盛会。来自145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经济组织的3000多家参展商纷至沓来,十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如约而至,近九万件各具特色的海外展品大放异彩。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中强调,“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正是开放,赋能中国的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赋能世界经济复苏。

  高擎开放大旗,赋能世界经济复苏

  已经连续五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我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进博会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仅从进博会签约的进口额来看,前四届进博会累计签约进口交易额达2722.7多亿美元,从首届进博会的578.3亿美元,到第四届进博会的707.2亿美元,平均每届进博会的签约成交额约700亿美元;五届进博会的展品累计约35万件,其中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展品约2100项,不少还是全球首秀展品;今年,来自世界500强的284家企业在进博会上设立展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赋能中国的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我国GDP总量不到11万亿元人民币,外贸进出口总额约5000亿美元;及至2022年,我国GDP已经达到114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1009亿元,折6.05万亿美元,超过当年美国外贸总额约1.3万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