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86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评社北京10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8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0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中美关系、阿富汗局势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李理(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的《保持战略定力是未来决胜的关键》一文。文章指出,美国未来将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与台湾的外交和安全关系,并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增加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美国在经济方面,或许优先考虑与台北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以抵消中国将台湾从国际经济协定中孤立出来的努力。在政治方面,为抵消中国压缩台湾国际空间所做的成功努力,可能探讨与台湾的外交多边举措,使之有机会与其他国家就台湾不能参加的论坛来讨论各种问题并进行交流。在外交上,美国将支持志同道合的国家与台湾发展外交关系。在安全问题上,美国会在更高级别和更频繁地重申其《与台湾关系法》等涉台法案的承诺。美国还会改变现有的国防政策,加大军售力度及种类,并开始双边军事演习,包括海军和空军演习,以加强对中国大陆的威慑。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美国的“底线”秩序及中国应对》和《透过阿富汗看国际关系格局观察的三个维度》两篇文章。
在《美国的“底线”秩序及中国应对》一文中,作者褚蓥(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后)表示,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一套以“自系统结构”为基本形态的国际秩序。这套国际秩序将一套自我运转的规则体系悬临在世界之上,对生活于此世界之中的人们的行为作出规制。通过这种强有力的规制,这套国际秩序维持了自身的超稳定性,从而为西方资产者集团谋取超额利益提供便利。但在特朗普时期,这一秩序被打破,自系统的超稳定性难以为继,而不确定性则在世界各地蔓延。这令西方资产者集团,特别是自由派资产者们的利益遭受重挫。拜登上台后,为尽可能延续自系统的生命,为西方资产者集团提供准备的时间窗口,尽己之力,构建了一套“底线”秩序。这套“底线”秩序取自系统的超稳定规则的一部分,作为顶层结构;而维持特朗普创造的不确定性, 作为底层结构。在这一复式结构中,底层的不确定性将转化为顶层的稳定性,从而为位居顶层者谋取利益提供适宜的土壤。面对这一“底层”秩序,中国可采取三项先后相继的举措做出应对。通过这些举措,“底层”秩序将会反噬美国,令其非但不能取利,反受其殃。
在《透过阿富汗看国际关系格局观察的三个维度》一文中,作者陆钢(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表示,阿富汗和台湾地区是多维度观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两个焦点。它们既反映了地缘政治的博弈,也呈现了经济全球化以及意识形态竞争的状况。当前,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动机集中于油气资源的供应和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但还保留了国家领土攻防的传统。在当前中美竞合中, 台湾兼具地缘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前者指台湾岛扼守着通向西太平洋的系列岛链,与南海互为犄角,构成中美海权攻防的必争之地。随着全球供应链日益提到白宫议事日程上来,台湾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芯片研制,而台湾掌握着新芯片的关键技术。美国的大部分芯片供应来自台湾。某种意义上台湾嵌入了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中,这是解决台湾问题时不得不考虑的视角。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的《中评社的新闻道德伦理底线与高线》一文。文章表示,作为跨区域、跨制度传播的新闻媒体,中国评论通讯社当然要高度重视新闻道德与新闻伦理,要在行业与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道德伦理守则,守住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关注阿富汗议题,刊发了与之相关的三篇文章。
《十字路口的阿富汗与涟漪的地缘政治效应》一文的作者楼春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表示,阿富汗国运多舛。当阿塔兵不血刃重返喀布尔、主导组建新政府的时候,与其说见证了美国的“西贡时刻”、 阿塔的“喀布尔荣光”,不如说开启了阿富汗历史的新轮回。阿富汗局势依然面临政局走向尘埃未定、安全局势暗流涌动、经济民生百废待兴的难题,考验着阿富汗新政府。阿富汗变局引发的地缘政治影响不容低估,美国战略信誉进一步受损,美国势必集中力量加强大国战略竞争,地缘政治环境面临重塑且可能诱发“代理人战争”,而国际反恐形势也将迎来新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而言,既不能“乱作为”,也不能“不作为”,而应把握好“防风险、谋发展、
强治理”三条主线。
《阿富汗变局之地缘政治效应》一文的作者张竞(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表示,针对阿富汗动乱情势发展状况,思考阿富汗变局对于周边中亚、西亚与南亚各个地区,所能够产生之地缘政治效应。为使读者对于整体情势获得更深入认识,首先就1975 年南越以及2021 年阿富汗政局变化来展开。虽然美军都是严重挫败狼狈撤离,但在客观情势上却存在着五项差异, 亦有三项历史重演迹象。然后将陆续探讨阿富汗地缘战略价值,并从五大连结性切入,以便推估其将可产生多大动乱外溢政治效应。并且接续讨论阿富汗别名为帝国坟场,究竟是否存在历史必然性。最后以不干预内政方为上策。
《从阿富汗撤军看拜登在一元型总统制视角下的施政风格》一文的作者李海默 (美国休斯敦大学政治学博士,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表示,虽然拜登一再宣称自己的治理方式是相当现代性与科学化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会将来自官僚层级的一些政策分析和专业意见置之不理或束于高阁。简而言之,在对待总统权力的能量、边界和范围这些课题时,拜登的态度可能与特朗普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此外,虽然特朗普执政时天天痛骂(及甩锅)官僚体系的“深层政府”,但实际四年执政下来,特朗普也在行政部门里构建与安插了属于他特氏的独特版本“深层政府”。而实际上自拜登正式入主白宫以来,也在不断地致力于清除这批“深层政府”人士,所以本质上拜登也有一个他想不断去打击和弱化的前朝版本“深层政府”存在。
本期“智库纵横”栏目刊发了黄光国(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名誉教授)的《从“兵法”看戳破美元热气球的良机》一文。文章表示,中国支持欧元结算,可助其成为强大的经济体,将是送给欧盟的厚礼,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中欧关系。对欧盟而言,这是求之不得的战略利益,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配合争取。在拜登政府挖空心思,四处串联,筹组对付中国的“新八国联军”时,这就是兵法书上所说的“绝敌之援,使不能合”。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民进党当局南海政策可能走向及应对策略》一文。作者陈本铿(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讲师,博士)表示,民进党当局再度上台后,推行“两国论”的南海政策呈现消极应付态度,重心转向强化太平岛作用,突出南海“事实主权”。两岸关系、岛内民意以及美国等域外因素盘根错节、相互交织是民进党当局南海政策根源所在。2020 年蔡英文连任后,“两国论”的南海政策将进一步延续,并呈现新的态势,将太平岛“国际化”,突出南海扮演人道救援角色,是其最重要的南海政策。蔡英文当局裹挟民意,加大“挟美自重”力度,积极推行“新南向政策”,换取相关国家对“台独” 的实际支持。对此,中国大陆要始终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并积极增信释疑,发挥东盟的积极作用;对民进党当局要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下好先手棋。
本期“智库前瞻”栏目刊发了《从党主席竞选过程之两岸论述看国民党未来政策选择》一文。该文作者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表示,此次国民党党主席选举,四位候选人皆提出回归“九二共识”或“深化九二共识” 的主张,坚定以“九二共识”与民进党当局争夺两岸路线主导权。此外,在辩论两岸论述及路线也存在若干局限性,如欠缺调整“联美抗中”为“联美和中”之策略等。两岸签署和平备忘录或和平协议问题,相较于先前总统大选党内初选两岸路线更为倒退;两岸论述欠缺统合愿景,难以完全强化其政策竞争优势。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混和战争:美中台不接触的战争游戏》一文。该文作者王昆义(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和蔡裕明(实践大学会计暨税务学系副教
授)表示,所谓“混合战争”其实就是应用各种可能的作战方式,进行一场看似战争,又是一种“不接触”的战争游戏,而这种“游戏”祇有开始,却没有结束。事实上,从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发展各种战争的新概念,并不输给冷战时期的热络,“混合战争”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发展传达到台湾,让台湾的“国军”虽然没有跟美军进行联合演练之名,却有接受美军作战方法与训练之实。尤其是从联合作战、混合作战,再到认知作战,台湾军方不仅广泛地运用到对付解放军的武力使用,民进党更是把军事作战概念转借到政治与选战的战略上,把不同的政党当成真正的敌人,无时无刻不想消灭台湾反对阵营的实力。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民进党C 型“台独”的变异、构造及特质》一文。该文作者周天柱(上海台湾研究会理事、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表示,C 型“台独”又被称为“释宪台独”,是因为在蔡英文看来,面对岛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形态和两岸长期僵持的政治对峙,“释宪台独”是可行而又便捷的通关快捷方式。蔡英文的C 型“台独”主要论述随心所欲,随着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台湾共识”、“维持现状”、“台湾价值”, 演变为最新版本的“中华民国台湾”。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美台藉重塑供应链安全联盟体系强化关系》一文。该文作者曾晓栩(厦门市台湾学会秘书长)表示,美国企图掌控着全球产业链重塑所必须的制度权和话语权,在全球产业链的战略性环节强力推行“去中国化”。而台湾当局意图藉美国大力推动重塑供应链安全联盟之际,通过供应链这一议题拓展新的国际参与空间,继续寻求美国拜登政府的支持,强化台美关系,倚美拒统谋“独”。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美国战略调整与台湾安全”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1年10月号,总第286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北京10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8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0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中美关系、阿富汗局势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李理(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的《保持战略定力是未来决胜的关键》一文。文章指出,美国未来将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与台湾的外交和安全关系,并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增加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美国在经济方面,或许优先考虑与台北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以抵消中国将台湾从国际经济协定中孤立出来的努力。在政治方面,为抵消中国压缩台湾国际空间所做的成功努力,可能探讨与台湾的外交多边举措,使之有机会与其他国家就台湾不能参加的论坛来讨论各种问题并进行交流。在外交上,美国将支持志同道合的国家与台湾发展外交关系。在安全问题上,美国会在更高级别和更频繁地重申其《与台湾关系法》等涉台法案的承诺。美国还会改变现有的国防政策,加大军售力度及种类,并开始双边军事演习,包括海军和空军演习,以加强对中国大陆的威慑。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美国的“底线”秩序及中国应对》和《透过阿富汗看国际关系格局观察的三个维度》两篇文章。
在《美国的“底线”秩序及中国应对》一文中,作者褚蓥(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后)表示,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一套以“自系统结构”为基本形态的国际秩序。这套国际秩序将一套自我运转的规则体系悬临在世界之上,对生活于此世界之中的人们的行为作出规制。通过这种强有力的规制,这套国际秩序维持了自身的超稳定性,从而为西方资产者集团谋取超额利益提供便利。但在特朗普时期,这一秩序被打破,自系统的超稳定性难以为继,而不确定性则在世界各地蔓延。这令西方资产者集团,特别是自由派资产者们的利益遭受重挫。拜登上台后,为尽可能延续自系统的生命,为西方资产者集团提供准备的时间窗口,尽己之力,构建了一套“底线”秩序。这套“底线”秩序取自系统的超稳定规则的一部分,作为顶层结构;而维持特朗普创造的不确定性, 作为底层结构。在这一复式结构中,底层的不确定性将转化为顶层的稳定性,从而为位居顶层者谋取利益提供适宜的土壤。面对这一“底层”秩序,中国可采取三项先后相继的举措做出应对。通过这些举措,“底层”秩序将会反噬美国,令其非但不能取利,反受其殃。
在《透过阿富汗看国际关系格局观察的三个维度》一文中,作者陆钢(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表示,阿富汗和台湾地区是多维度观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两个焦点。它们既反映了地缘政治的博弈,也呈现了经济全球化以及意识形态竞争的状况。当前,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动机集中于油气资源的供应和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但还保留了国家领土攻防的传统。在当前中美竞合中, 台湾兼具地缘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前者指台湾岛扼守着通向西太平洋的系列岛链,与南海互为犄角,构成中美海权攻防的必争之地。随着全球供应链日益提到白宫议事日程上来,台湾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芯片研制,而台湾掌握着新芯片的关键技术。美国的大部分芯片供应来自台湾。某种意义上台湾嵌入了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中,这是解决台湾问题时不得不考虑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