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发智能口罩 助筛查哮喘

  中评社北京11月1日电/据大公报报道,为协助改善个人及公共卫生,香港城市大学(城大)研究员开发物联网智能口罩,结合超薄纳米复合海绵结构的声波感测器,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各种呼吸声音包括呼吸、咳嗽和说话等,进行检测与分类,还可识别语音,有助对几种常见的咳嗽相关疾病进行长期和系统性监测、筛查和诊断。相关论文已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先进科学》发表。\大公报记者 张凯晴

  研究由城大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李文荣教授、电脑科学系汪建平教授,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于欣格博士共同领导,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沈剑刚教授的团队亦作出重要贡献。

  传感器仅厚400微米

  研究团队开发的智能口罩,综合了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CNT/PDMS)纳米复合材料制成的超薄柔性宽带声波传感器,厚度仅400微米,可在静态与动态压力测量范围内实现高灵敏度,其灵敏度高达4000赫兹,可用来追踪、分类和识别呼吸、说话与咳嗽共三种不同类型的呼吸活动,还可识别语音。

  研究采集了31名佩戴智能口罩者的呼吸活动数据,发现智能口罩的性能表现稳健。

  李文荣说:“不规则的呼吸活动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通常是诊断百日咳和哮喘等疾病的重要方法。这项研究已表明,新冠病毒会导致感染者的声音发生明显变化。我们的新型物联网智能口罩能对几种常见的咳嗽相关疾病进行长期和系统性监测、筛查和诊断。”

  可检测到三阶段咳嗽<nextpage>

  汪建平解释说:“目前,研究人员使用商用传感器去检测温度变化及气流,以记录咳嗽次数,但他们无从得知人声中包含的重要生理资讯。我们研发的智能口罩对细微的气压和高频振动都很敏感,可以检测到三个咳嗽阶段。”

  于欣格表示:“这种新型物联网智能口罩,有潜力成为低成本的日常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助呼吸系统疾病筛查方面的个人及公共卫生管理,特别在香港这种人口密集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