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姑苏区:探索古城保护与更新路径

姑苏区“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现场(资料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4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从2020年12月起,一个名为“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的项目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展开。苏州古城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每一个“细胞”,都将在这项工程中得到全面、深入的“体检”。

  “古城街坊的故事挖不完,每一个老居民都是一本活宝典,每一处古迹都藏着鲜活的过往。人物、风俗以及重要空间要素的挖掘,是对苏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拾遗。”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说。

  解剖式普查,每一处无名院落都有了“身份证”

  解剖式普查把老房子的前世今生、格局演变摸得一清二楚,相当于给每一处原本籍籍无名的古迹办了一个“身份证”。这些物质和人文信息,将为古城整体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夏天,一群头戴遮阳帽,手持摄像机、录音笔、测量卷尺等设备的“古城细胞解剖师”,穿梭在大街小巷,逐户上门,以拉家常的方式采集原住民口碑资料,同时采集门楼、界石、碑刻、古井等历史要素,使采集成果更加立体、饱满。

  姑苏区分区域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首批选取20号、32号、15号、7号4个街坊,以不低于95%入户率为标准进行普查。“我们把古城的传统民居等建筑物、构筑物看作是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委托专业机构全面收集民居建筑信息和历史沿革资料,形成建筑名录及基本资料。”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则保护处工作人员戚雅亭表示。

  2021年3月,“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普查工作团队来到32号街坊。据一位80多岁的老阿姨回忆,早年间,在他们家屋子前面有一个老宅,大家都叫它鸳鸯礼堂。根据这个线索,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妤姝通过查找历史资料发现,该建筑为清末吴姓乡绅的宅邸,民国时期开始流行新式婚礼,故城里的开明士绅、教育界人士多崇尚“西洋婚礼”,32号街坊的鸳鸯礼堂正是当时举行新式婚礼的场所。这一发现说明,苏州在民国时期“结婚”这一传统民俗习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而发生变化。